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5
/ 2

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实践研究

谢万福

441624198111171711

摘要传统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往往是以经济效益为先,而对生态效益不够关注,因此生态环境所面临的问题十分严峻。伴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水利工程建设中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深,水土流失问题所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所以相关建设单位,必须要在结合工程发展实际的同时利用生态修复技术,开展有效的水土保持工作,以降低水土流失所带来的危害,促进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化和良性发展,使其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实践研究

引言

目前,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相关技术措施无法满足生态修复的需要。因此,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运用生态修复的相关的理论对来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的控制工作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是一个生态问题,是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联合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自然因素包括暴雨、风、坡度、植被覆盖率不高等,人类活动包括过度放牧、毁林开荒以及工程建设等。水土流失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威胁较大,如暴雨长时间冲刷会导致田地被毁,沟壑面积扩大,可耕种面积逐渐缩减,影响正常的农业生产;水土流失会降低土壤中有机物质含量,抑制土壤微生物活动,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水土流失会导致生态失衡,尤其是频繁发生的洪涝灾害会导致上游河水泥沙含量增大,冲刷下游河床,增加洪涝灾害发生概率。

二、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发挥的作用

(一)减少灾害的发生

在水利工程中开展生态修复作业,能够有效的避免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在应用生态修复技术后,被破坏地块的土壤固定能力能快速恢复到原有的状态,而土壤的蓄水能力也能得到保障,有效避免了水土流失问题。地块土壤中具有充足的水分,水循环能够有序的进行,而治理成效也会因此提高,自然灾害的发生率也相应减少。

(二)提高水利防洪抗旱的水平

水土保持能够改善区域土壤结构,提升当地土壤蓄水能力,可缓解干旱问题。基于实际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增加土壤入渗量。在干旱季节,良好的水土状况能减少地貌变化,涵养水源。在洪涝频繁的季节,水土保持可以有效固化土壤,降低洪涝灾害发生概率

(三)改善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水利工程自身可以看作是小型的生态系统,其在稳定持续的循环下能够完成自我的修复。在水利工程建设工作中,由于管理工作不够完善,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自我修复和净化能力下降,而加之水土流失和植被减少问题,自身的生态价值也随之降低。而利用生态修复技术,能够使生态系统趋向平稳化,如将一些植物种植到堤坝上,不仅能够改善环境,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同时能够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使水库生态系统趋于良性的循环状态。

三、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实践

(一)因地制宜制定专门的水土保持方案

为了避免水土流失导致的一系列不良影响,有关部门就要重视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在进行水土保持工作之前,需要对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考察,并且结合实际需要来制定水土保持方案,找出工作的重点和核心,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水土流失的类型通常包括线状和点状两种,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同时,有关人员需要对当地的土质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并且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地面建筑的特征,同时依托科学和合理的评价体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适用性和有效性更强的水土保持工作方案。在实际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时候,还需要密切关注开挖区和土方回填区体现出来的特征,对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和优化。因地制宜地制定针对性更强的水土保持方案,不仅能够提高土壤的水土保持功能,还可以有效增强土壤的抗腐蚀性,维护周边生态环境的平衡,为农业生产的持续高效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治理相结合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监督水土流失问题,有关部门可以提倡水利工程的施工单位合理运用生物措施。首先,要加强对水利工程施工地点的防护,在开挖土地表面时,采用三维网植草或者喷播植草的方式进行植草,在施工区域开通排水沟,不仅可以起到良好的支撑效果,还能减轻水流对土壤的冲刷,以此缓解水土流失现象。其次,根据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对建设截流沟的位置进行挖掘,防止径流对坡面造成更大程度的损害。妥善处理水利工程施工中产生的废土和废渣,这也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内容,具体来说,应当有工作人员做好平整坡壁工作,以提高区域内植被的成活率。再次,要在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区域安装排水装置,降低暴雨等极端天气对坡面的影响。最后,要发挥出水利工程的积极作用。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不同的施工地点进行具体分析,对于那些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来说,必要时可以设置石挡土墙,从而改善水土流失问题。如果水利工程中存在加大面积的裸露,则可以在附近种植适量的灌木植被,以此来增强水土保持的效果。

(三)水资源保护利用技术

在进行水利工程的施工的过程中,河道的整治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其需要对护岸的工程进行合理地设置。护岸工程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有其自身的作用,其作用是为了对洪水进行有效控制。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应采取合理的措施,进一步保证该河流具有的泄洪安全系数,对河流生态的环境进行相应的控制,为河岸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奠定基础。为了使河流顺利通过,必须提高河流的泄洪能力,改善水土原有的品质,并通过科学的办法对淤积严重的河段进行相关处理。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严格遵循不轻易加深河道的原则,并按照有关规定,做好河道段的排沙设计工作。此外,我国的地理环境相对特殊,已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首先,要做好社会指导和技术指导工作,全面提高水土保持监测水平。对此,相关单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可以制定相关的监测法规进行相应规范,对水土保持监测的技术等进行相关的法律控制,并制定相应的标准对各项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进行合理的分析和研究。其次,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还应该做好监督管理的工作,确保水土保持监测成果的准确性。

(四)稀缺植被生态修复技术

从现阶段来看,我国大部分的森林地区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水土流失的现象比较严重,其主要是由于森林中的植被受到一定的破坏。相关的部门在工作过程中要从本质出发,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从而进一步采取退耕还林的相关措施,尽可能将绿色植被覆盖率提升,进一步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工作进行宣传和强化,对非法开垦农林土地的行进行控制,强化对偏远地区森林保护的宣传,提高人们对森林植被的保护意识,加强人们对水土流失控制重要性的认识。在农业种植层面,减少化肥的使用次数,一般将农家肥用于农业种植和生产;采取节能火炉、沼气供暖等措施,取代传统的柴火供暖模式,使农村供暖模式生态环保,促进林业资源保护的顺利发展,避免生态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

结束语

总而言之,水利工程建设利国惠民,繁荣市场经济,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在具体工程开展过程中,要注重工程社会效益和环境经济效益的统一。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实践中,对水土保持进行严格的监管,以提高对水土保持的重视度,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不断发挥水利工程的重要作用以及综合效益,推动水利工程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蒋文健.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土保持工程的应用分析[J].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2021,4(4):64-66.

[2]王录仁.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生态修复技术应用[J].农村实用技术,2021(7):135-136.

[3]史文龙.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研究[J].清洗世界,2021,37(6):77-78.

[4]黄桂云,张国禹,吴笛.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的有效运用[J].绿色环保建材,2019(1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