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1410超高强钢长梁类零件加工变形的控制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5
/ 1

AF1410超高强钢长梁类零件加工变形的控制方法

黄小庆,吕亮

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德阳万航模锻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 德阳 618000

摘要:某长梁类零件作为航空飞行器重要承力件,材质为超高强度钢AF1410。该种材料由于其高强度高韧性、导热性差、弹性模量小等特点,材料的切削性能差,加工效率极低。同时,该长梁类属于典型的细长变截面复杂难加工零件,加工过程中极易发生翘曲或扭曲变形。本文介绍一种AF1410超高强钢细长零件加工变形的控制方法,以解决该零件内部应力的释放和变形问题,达到零件变形可控并加工出合格零件的目的。

关键词:超高强度、细长、效率低、易变形、控制方法

AF1410超强度钢具有高强度高韧性,耐腐蚀和抗疲劳性能良好等诸多优点,常用于制造航空飞行器关键承力结构件,长梁类零件作为航空飞行器重要承力件,材质即选用该超高强度钢。但是,AF1410超强度钢是一种难切削加工的材料,由于其高强度高韧性、导热性差、弹性模量小等特点,材料的切削性能差,加工效率低,同时,该零件长约3000mm,高度约100mm,零件宽度57~300mm,腹板2~27mm,呈非线性变化,属于典型的细长变截面复杂难加工零件。由于毛坯余量不均匀,粗精加工过程中极易发生翘曲或扭曲变形。

通常,针对细长变截面复杂难加工零件,在粗、精加工过程中,均整体采用等高分层加工,加工过程中采用多次翻面,两面均匀去除余量的方式来释放毛坯内部的应力,零件翻面装夹次数多,加工效率低。同时还经常会因为毛坯内部应力释放不彻底,造成零件精加工完成后,零件产生变形,无法满足零件形状及位置精度要求的情况。

本文通过对其加工流程进行改进优化,采用分区域加工零件等措施以解决该长梁类加工难、效率低的问题。

一、零件工艺分析

长梁类外形主要为不规则的“L”形。外形尺寸约为3000×100×300mm,截面宽度:57~300mm不等,腹板2~27mm,且呈非线性,属于典型的细长变截面复杂零件,毛坯设计重量,450kg,加工后零件仅180kg,毛坯余量较大,材料去除率高,加工时不易办证变形。如图1所示:

图1 零件结构

二、工艺方案

根据该零件的结构特点,其加工工艺安排为:粗加工—消应—精加工。

主要包括如下步骤:

1)根据检验样板划线,确定零件加工基准,并加工出基准面和基准孔;

2)根据零件结构,将零件分成7个区域,并标明序号,如图2所示;

3)粗加工采用一定的顺序,分区域加工零件,分区域去除加工余量,逐步释放毛坯本体应力;

4)粗加工到零件余量6mm后,增加一次热处理消应工序,进一步去除毛坯内部的应力;

5)半精加工采用粗加工同样的策略,分区域去除加工余量,进一步释放毛坯本体应力。

图2 零件分区

三、具体实施

1)根据检验样板划线,确定零件加工基准,并加工出基准面及工艺凸台外轮廓周圈;

2)重新铺样板,定出加工基准工艺孔的孔位,并加工工艺孔。

3)上工装,按图2所示,分区域间隔粗加工B面至余量6mm,先加工中间的区域⑤,然后再加工两端头,加工顺序为:⑤→③→①→⑦,然后加工区域④→②→⑥。

4)翻面上工装,按照同样的加工顺序,分区域间隔粗加工A面至余量6mm,从而完成零件的粗加工。

5)毛坯进行热处理消应。

6)检查零件变形情况,修两面工艺凸台表面,并修工艺孔。

7)上工装,按图1所示,分区域间隔粗加工B面至余量2mm,先加工中间的区域⑤,然后再加工两端头,加工顺序为:⑤→③→①→⑦,然后加工区域④→②→⑥。

8)翻面上工装,按照同样的加工顺序,分区域间隔粗加工A面至余量2mm,从而完成零件的半精加工。

四、所述的细长零件加工变形的控制方法要点在于

1)根据以前加工此零件的变形趋势和经验,粗加工及半精加工阶段均采用一定的加工顺序,即先中间再两端头,分区域间隔去除毛坯余量,达到逐步释放毛坯内部应力的目的。

2)粗加工及半精加工阶段均采用小切深,快进给的加工方式去除毛坯余量,其中,机床主轴转速为900~1600r/min,切削深度为0.8~1mm,切削宽度为20~40mm,进给速度为3000mm/min,此种方式与传统方式相比,加工AF1410超高强度钢具有刀具成本低,加工效率高等优点。

3)粗加工后增加热处理消应工序,进一步去除毛坯内部的应力,达到减小变形的目的。

通过分区域加工零件,粗加工后增加热处理消应工序,零件毛坯内部的应力得到有效地释放,零件在粗、半精加工过程的变形幅度小且有规律,变形得到有效的控制,避免了零件加工过程中反复翻面借量加工的情况,简化了编程和加工操作流程,提高了零件加工效率。

五、结语

针对AF1410超高强钢细长零件加工变形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通过优化工艺路线,改进加工工序等方案而形成的加工变形控制方法,通过现场使用,有效的解决了上述问题,为类似结构、材料的产品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先奎.机械制造工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