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绿色交通理念的生态城市规划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5
/ 2

基于绿色交通理念的生态城市规划研究

刘增明

泰安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 山东省泰安市 271000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意识到建设生态绿色城市的重要性。在深入分析生态城市建设和绿色交通本质的基础上,得出绿色交通理念与生态城市建设的关系:绿色交通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一部分,生态城市建设与绿色交通理念相互促进。在借鉴国内外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智慧城市生态建设为例,将绿色交通理念应用于城市规划实践,详细分析了绿色交通与生态城市的相关概念,并提出了实施方案,这充分体现了生态城市规划层面的绿色交通理念。

    关键词:绿色交通;生态城市;交通规划;公共交通

    引言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人口数量迅速增长,城市空间不断扩张。然而,随着城市化发展,相应产生一系列城市问题,如城市环境恶化、城市资源匮乏、气候与自然问题频发、生物物种减少等。同时,城市发展现状不容乐观,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挑战。现实问题让人们开始思考正确的城市发展方向,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尽量减小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利用生态城市理论建设生态城市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

     1.生态城市规划的相关简述

     1.1生态城市的基本概述

     生态城市,主要是以居民为基本核心,在充分结合城市建设现状与周边区域风土人情与地理地貌等因素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区域性的功能分区,保障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针对性。由于人文资源与能源的产异性,使得因地制宜是城市规划过程中的首要原则,由此才能在开展城市建设,发展城市经济的同时保障城市的特性。

     1.2生态城市规划的根本目标

     和谐,是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主要元素,不管是开展城市的规划建设还是扩建发展,都要遵循和谐有序的发展原则。人与城市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要遵循和谐发展的原则,才能具有和谐的氛围与条件,所以开展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其根本目标是以和谐发展为基本要求,避免经济发展建立在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降低对各项能源的消耗以及对环境的污染,由此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与条件,从而保障城市经济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2.交通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人的日常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私家车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我们应该结合实际情况,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实现现代城市交通的科学合理规划,缓解当前交通拥堵的压力,促进我国绿色交通的发展。绿色交通系统的建设和具体应用,实际上是受公共交通基本理念和多模式均衡发展的影响。其运行过程协调性好,能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特点。

    在现代城市交通规划设计中,应注意交通、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有效整合,以及所有这些要素的整合。在具体规划和运营过程中,要积极引入和实施交通与土地的利用互动机制。以轨道交通为基础,推进和实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这样,不仅可以通过科学合理地设置和利用轨道交通走廊,优化和完善空间结构,而且可以在确保土地资源利用率有效提高的基础上,从根本上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尽可能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

    3. 基于绿色交通理念的生态城市规划研究

    3.1构建模块化分级运输系统

    推进“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的城市交通方式,构建以强大的慢行交通系统为支撑、以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为主导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构建由轨道交通、快速公交(BRT)、骨干公共交通和支线公共交通组成的多元化、高可达性的公共交通网络体系。构建全覆盖、高可达的慢行交通网络体系。慢行交通系统主要布置在商业金融区、工业园区、住宅区、行政办公区等区域周围,以及交通枢纽、轨道交通、骨干公交车站等周边道路。

    3.2构建绿色交通体系的合理途径

    绿色交通体系应贯穿于交通规划和建设的全过程。要实现绿色交通,应做好以下工作。(1) 采用紧凑的布局,结合高密度的路网,在生态新区创造出慢行的纹理。从中国目前的交通状况来看,中国大多数传统城市在具体规划过程中往往注重“高街宽路”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应用将导致城市交通效率低下、可达性差、缺乏慢行交通出行条件,对我国城市交通环境产生严重不利影响。在生态新区的规划过程中,要打破传统规划理念的束缚,建立“小地块、密路网”的交通模式。在具体规划过程中,应分别规划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并将不同层次的路网相互交织。通过这种方式,街区内的道路密度可以进一步提高。在规划过程中,应注意90%以上的网络间距应控制在150至250m之间;建筑的具体形式应根据街道和景观的平直度或曲率进行调整,以改变路网的设计密度,将交通量疏散到一组狭窄的平行道路上,并将所有交通量集中在交通干线上。这样可以提高通信效率。(2) 在交通规划过程中,有必要修建更多的直线,以进一步改善城市的非机动和步行出行环境。在城市交通中,要营造慢行肌理,优先考虑非机动化和步行出行,充分体现“为民建城”的规划理念。

    3.3建设绿色街道

    人行道在街道楼层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设计人员在选择人行道路面材料时,总是带头考虑路面材料的经济性、美观性和耐久性,但对路面材料的生态性关注不够,不利于缓解环境污染带来的生态问题。只有当人行道的路面材料达到标准时,才能改变街道的湿度和温度,以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在城市步行街上铺设透水路面,不仅可以减少雨水径流,而且可以有效防止地基沉降。植物的多样化利用是影响街道生态设计的关键因素。植物通过阻挡太阳辐射、反射阳光和蒸发来减少热量。绿色屋顶、绿色墙壁和行道树是人们利用植物降温的主要形式。在街道上,绿色屋顶和绿色墙壁可以有效降低自身表面温度和环境空气温度,而行道树可以直接降低各种热舒适指标和空气温度。与遮阳伞和遮阳伞相比,树荫的遮阳效果更好。种植植物时,不仅要考虑植物的年龄、品种、生长规律和形状,还要结合该地区的气候特点合理配置场地。

    3.4生态城市与紧凑、循环、智能、安全的城市发展

    生态城市本身要求紧凑、生态、安全、智慧的城市和一体化的城市发展。紧凑性体现在“城市分散化、集中化”的布局和高密度、混合功能,降低能耗;生态体现在绿色低碳,以及在资源循环和微循环(微降解、微能量、微冲击、微再生、微运输、微绿地、微调控)技术体系中的应用;安全体现在环境治理、环境保护等城市安全中;城乡一体化体现在城乡区域生态景观格局和城乡一体化的自然、平等、和谐发展上。

    3.5城市居住环境设计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居住区设计是最重要的。在具体实践中,首先要做到合理布局。在城市居住区设计之前,要深入调查区域和城市地理条件,深入了解水资源和大气条件,从长远的角度制定居住区规划。其次,控制材料质量。在居住区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要严格筛选建筑材料,以免污染周围环境,危害人体健康。第三,科学保护周边环境。草坪、公园和其他绿地广泛存在于居民区。为了充分发挥绿地的作用,优化环境,净化空气,这些绿色环境需要得到充分的保护。最后,应科学处理生活垃圾。居住区每天产生大量垃圾。如果随意丢弃或处置这些垃圾,将严重破坏生活环境。因此,在规划和管理过程中,应合理分类生活垃圾,并采用相应的生态技术促进生活垃圾的妥善处理。

    3.6减少汽车行程

    目前,我国机动车污染形势严峻。机动车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突出。经济发展已经超过了以往单纯追求建设强大汽车产业的需要。社会矛盾已经从解决人们对私家车的需求转变为减少机动车污染对大气环境的破坏。实现机动车产业绿色发展的呼声不断增强。要平衡“绿色”与“发展”的对立统一,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基于此,机动车产业的发展应以环境保护为重,摆脱“GDP第一”主义的干扰,加快新能源汽车和清洁能源的研发,实现基于全方位生态保护的生产发展,禁止“一刀切”的关停措施,积极运用“绿色发展”理念的辩证法,实现发展过程中矛盾主体的相互融合。

    结语

    现代城市交通规划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从公共交通、慢行交通等各个环节实施绿色交通理念的发展,实现城市经济与环境的共同发展。同时,还需要对城市环境提出一些保护建议,科学合理地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这不仅可以从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指导和支持,而且可以确保城市交通系统在建设和具体应用过程中的有效性和效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绿色交通的理念,提高现代城市交通规划的质量和水平,为缓解现代交通拥堵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现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

    [1]陈望见.基于绿色交通理念下的慢行系统规划方法初探[J].建材与装饰,2018(20):272.

    [2]夏胜国,王树盛,曹国华.绿色交通规划理念与技术[J].城市交通,2017(4):66~75.

    [3]南楠.中小城市绿色交通规划理论研究与实践反思[D].郑州:河北农业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