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心理问题调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5
/ 2

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心理问题调试

李瑾文

西南政法大学 401120

摘要:自从疫情发生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就尤为关注,在疫情常态化管理、科学动态清零政策之下,大学生心理调试更是面临新的挑战,怎样根据现有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特点对症下药,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心理认知,在后疫情时代的高校管理中至关重要。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心理调适;政治抑郁。

一、后疫情时代的影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在3月发布的一份科学简报显示,在肺炎疫情大流行的第一年,全球焦虑和抑郁症的流行率增加了25%,常见的压力因素包括社会隔离、孤独、对感染的恐惧、自己和亲人的痛苦和死亡。在心理问题面前,年轻人和女性受到的打击最大。去年10月发表在《柳叶刀》上的另一项研究显示,疫情大流行导致2020年全球抑郁症和焦虑症急剧上升,焦虑症和严重抑郁症的病例分别增加5320万和7620万。

当下,由奥密克戎变异株引发的新一波疫情,传播隐匿、来源不明、发展速度快,为大家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方便和不确定性,随之而来的还有抱怨,焦虑,烦躁,担忧等一系列的不稳定情绪,以及长时间封控时烦躁的情绪不知道怎么排解。同时,互联网充斥着来自几乎世界所有角落的海量图像、视频和其他资料,极大地强化和放大了后现代性的各种特征。网络冲浪带来的体验,很可能是一个杂乱随机的过程,我们会遭遇到一系列与我们自身已有的信仰全然不同的价值和理念。这种表面上充斥着大量大众媒体的内容,但实质上毫无方向感的经验的现代文化的典型特征,正在不断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为何要更加重视大学生心理问题

疫情发生以后,心理疏导就一直是高度关注的话题。政府层面很早就在全国范围内开通了24小时心理咨询热线,国务院也出台了相关文件为各地做好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提供指导。而如今,疫情仍在继续,此起彼伏,身处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们面对灾难性事件,心理会产生强烈的刺激式碰撞,加之疫情防控下高校的严格管控,学生不能正常出入学校,每天的体温检测、行程码上报等管理工作,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随之产生的无助、恐慌、焦燥,甚至易激怒等不良情绪,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业、就业。因为大学生群体有其特殊性,其一,很多大学生是在学校的集体管理之下生活学习,家庭给予的直接精神关注和帮助会因为疫情的原因不能及时传达给学生;其二,在动态清零政策之下,学校出于学生生命安全考虑,会根据当地疫情发展适时调整学校防控政策,学生可能会面临不定期的严格管理,在这期间,学生的出行和日常生活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其三,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期,任何一条信息都会成为学生的精神压力。

现阶段,疫情发展有着点多、面广、频发等特点,而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习方式改变,学习和考试方式都有改变,多数因为疫情变为线上课堂及考场;第二,对毕业生的升学也会有很大影响,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影响了毕业生的职业规划,学生会选择更稳定的规划和职业,考研、考公越来越内卷;第三,人际交往圈子变窄,由于需要保持社交距离,很多同学的交际圈变窄;第四,生活方式有影响,学生的出行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三、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具体表现

一系列的影响会带来继发问题。比如,情绪上烦躁、焦虑、紧张;行为上由于活动减少,会有成瘾行为出现;由于社交圈子变窄,有些学生会出现社交退缩,同时,身体方面也会出现一些问题。

而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为,一些学生在疫情常态化、科学动态清零的政策之下,情绪会产生波动,即,政治性抑郁。在抑郁症的基础上,政治抑郁还有一条重要表现:个体感觉自己实际上无法掌控命运。比如:努力还有用吗?反正什么都改变不了。不敢抱有希望了,最坏的情况一定会发生。一旦有了这种认知,学习、生活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这一名词似乎精准描画了当代大学生的感受——疫情、封控等多种不确定性下,学生更容易感到的一种个人层面的无力和挫败,进而影响学习、生活以及职业生涯规划。

同时,当摄入过多负面新闻,可能会产生替代性创伤。即虽然没有亲身经历创伤事件,但因为听闻了足够多创伤亲历者的故事,以当事人立场去体会痛苦心境时,极有可能产生同理的痛楚。替代性创伤最大的危害在于,它会影响学生对整个世界的认知,改变个人的认知图式,尤其是共情能力太强的学生就会有这种情况发生。

四、大学生后疫情时代心理问题调试

疫情期间产生这些焦虑和恐惧都是合理的。心理学上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首先为冲击期,这个阶段首先会否认一切,觉得这个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在我身上。接下来就进入到愤怒期,愤怒期之后就会迅速进入到抑郁期,会觉得灾难面前无能为力,产生一种悲观、自责以及懊悔的心态。抑郁期过后才能够慢慢地进入到接纳现实和逐步恢复成长的过程。在后疫情时代,大多数学生都处于冲击期和愤怒期,而产生这些情绪最大的原因就是不确定性。

而要调试这种情绪,就是要做到分析和解释。

在消极的情境下,引导学生分析和解释消极事件、消极事件发生之前的想法,以及情绪变化的结果。让其意识到悲观信念和乐观信念的差异,以及这些不同的信念会影响我们心情的变化。同时,转移注意力,让自己从不断的悲观解释以及由此引发的消极情绪中尽快脱离出来。最后,可以通过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帮助学生认清其悲观信念的不合理性,进而放弃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并建立新的乐观信念。在辩论的过程中,分别就证据、其他可能性、影响和功能四个方面进行讨论:这种悲观解释的证据是什么?这些证据是否属实?是否有可能有其他的乐观解释,让我们把不幸归因于外部的、特定的和不稳定的因素?如果找不出一个合理的乐观解释,那么这种悲观解释的消极影响是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如果不能决定哪种解释的证据更充分,那么哪种解释对产生积极情绪和达成目标是最有用的?

疫情带来的心理冲击源自其传染性疾病的本质,大家都想远离病毒、远离感染者因为未知,我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就像一开始的时候,我们都不知道这个病毒是什么、我们怎么防、会不会死。大家都不清楚,所以就会显得很吓人。而这些情绪是需要科学、医疗不断进步,相应的教育和科普逐渐提升后才能慢慢消化的,需要时间。新冠疫情带来的心理冲击源自其传染性疾病的本质,大家都想远离病毒、远离感染者而如何化解这一矛盾就需要靠谱的科普,通过传播科学的声音,让学生能够了解新冠病毒的特点以及如何做好个人防护等知识。让大家知道了,就不会焦虑和恐惧了,因为焦虑和恐惧其实是源自未知。

随着互联网技术特别是新媒体微平台的深度应用以及国内外局势的日益纷繁复杂和后疫情时代带来的与日俱增的就业和学业压力,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学习危机出现频发且有多因素并发之势。这种多因素叠加的心理问题所具有的复杂性,反复性,高风险性特点,会成倍的放大校园网络舆情发生危机和出现高校安全事件的风险,极大了增加了高校的校园安全防范工作的难度,结合学校教育管理实际,借助科学的预警、管理体系,才能加强学校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安静,施展,朱宣燏,苏慧文.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网络行为[J].黑龙江科学,2022,13(05):1-6.

[2]杜鹃.新冠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状态、应对方式现状及关系调查[J].济宁学院学报,2022,43(01):103-108.

[3]吴京育.疫情常态化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22,44(01):72-75.

项目来源:西南政法大学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研究中心2021年度项目,项目编号为:2021-XZXL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