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的此在与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5
/ 2

海德格尔的此在与人

李秀花

北海职业学院专任教师

摘要

“此在”是海德格尔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以生存为本质,在世存在并对自身有所体会,“人”在海德格尔哲学中也有提及,人以此在在世生存和展开的被抛形式出现。海德格尔的“此在”它不等于一个具体的、现实的人,它正在生成但仍未是,是脱离于一般现成存在者,海德格尔设定此在,用以审视和揭示存在的意义,此在是存在意义的发问者,也只有此在或此在式存在者能问寻存在的意义。在海德格尔看来,任何事情都是存在者从遮蔽的状态到无遮蔽的“在”,我们只接触无蔽的、显现的在,是无法回到事情本身的。

关键词:此在;在世;人;超越;

(一)此在是一种特殊的存在者

此在首先作为一个存在者范本出现,是我们向来所是的那个存在者,即除如其他现成存在者的可能的存在方式之外,还有其特殊性,即是一种能对存在发问的存在者。在以往,存在的含义似乎总是自明的、清楚明白、不言而喻的,其概念是不可定义的。海德格尔指出,不能用逻辑总结出的方法来定义,也不能用存在者来定义存在,相反的,存在是逻辑等的基础,只有探索存在的意义才是初衷,他认为,存在问题到现在仍未有所头绪。我们对存在问题的发现说明我们对存在的问题有着含混而平均的领会,对存在问题的探索需要一个发问者,发问者需要有领会和可以发问的可能性,而此在就是作为一个发问者而存在,能对自身领会的同时可以发问存在的意义。

对于存在者来说,科学研究并非唯一可能的存在方式,也不是最切近的,此在作为存在者范本存在,作为一种普通的存在者的同时也异于其他存在者,从存在者层次来说,这个存在者在它的存在中与存在本身发生交涉,它在它的存在中总以某种方式、某种明确性对自身有所领会,从是它自身或非它自身即本真与非本真来体会,它的存在是随着它的存在并通过它的存在表现出来,不论如何都与生存这个存在者相涉,通过生存活动理解生存问题。

此在这种存在者的本质在于它的生存,这是其他非此在式存在所没有的,此在首先是存在本身,然后才是其他的可能存在方式,此在可以在自己的存在中选择自身和获得自身或失去自身,在这样可选择的状态下,此在形成了本真与非本真两种状态,一般的,我们用这个存在者去指某种确定的东西,并不表达这种东西是什么,而是表达其存在,表示这个存在者在此,这个在此表达的存在性质总是我属的存在,而不属于其他的什么。此在作为一个存在者而存在,首先总是从它所是的一种可能性,从其存在中这样或那样领会到的一种可能性来规定自身为存在者。存在性质的两种可能性来看,与其他存在者不同,此在的存在特性为生存论性质,而非此在式的存在为范畴。

此在是存在问题的发问者,它能够问寻和理解存在,它对存在的理解源始的关涉到“世界”这样的东西的领会和对世界之行内可通达的存在者的存在之领会,一切关于其他不具备此在式特征的存在者的讨论都包含先于存在论的存在之领会的规定性,与其他的存在者相比,此在以生存为其规定性,它本身是生存论上的,同时,也包含对其他非此在式的存在者的领会。这就意味着此在打开了通向一切其他存在者的门户,此在可以问询存在本身,先于任何其他规定性,对自身存在领会的同时,也能对一切其他存在者的存在进行领会,任何其他存在者也只能通过此在这个方式才能完成对其他存在者的领会。此在的本质使得自身得以存在的同时,也使得对其他非此在式的存在者的领会成为可能。

(二)人是一种此在式存在者

  此在依寓、消散于世界,存在结构方式为共同存在和共同此在。海德格尔肯定,此在在世存在有其空间性和存在方式,任何一个存在者均有其存在,世内存在者是繁多的,因此在这个存在者的揭示得以在世内照面,才得以和其他存在者相触。然而,只有通过上手事物操劳于世界现成事物的人,这种特殊的此在式的存在者才能提出和追问存在问题,才能揭示存在者的存在的意义,这是人不同于其他现成事物的特殊性,此在式的存在者是存在问题存在和探索的基础和前提。

作为此在的人对存在者的存在的显露、澄明的表现形式是思,不是指具有工具性和功能性的科学和逻辑思维,存在不是有规定性和确定性的东西,思想也不能像知识那样用表象或概念来表达,思通过语言呈现存在,语言把思所思的存在呈现出来,去谛听存在的声音,去澄明、显示存在本身的意义。

此在除了应手之物和现成之物,还具有此在性质、具有此在存在方式的他人,始终和他人共同存在,他人通过上手之物,如上手的工具或现成的自然来打照面和显现,这些在世界照面的东西的范围非此在式存在者。人及人中的此在,就是掺入到他人中,日常的此在为常人,基本情绪是畏,这是先天固有的,它不同于“怕”这种情绪是具体的、可感的,畏之所畏者完全是不确定的;畏的情绪展现了作为此在的个人的存在的各种可能性,使个人得以自由的选择自己。然而,处于畏中的此在虽然可以自由地选择和谋划,却处于茫然失据的状态,它使人感到无可名状的恐惧,人们试图逃避这种状态。由此,畏使怕成为可能,又成为人沉沦和异化的根源。

(三)此在与人

    前面已指出此在在世之中,并且通过掺入他人得以在世界照面,人是一种此在式存在者,人是此在,但此在不等于人,此在指现象学存在论意义上的存在,即先于主客心物之分的、没有规定性的原始状态下的人的存在。人们对此在既不可能有具体的、确定的感觉,又不可能有一般的、抽象的概念,而只能有关于人存在在此的原始和混沌的意识,即对人的存在、显现的直接领悟。

此在的存在不是指具体的、确定的人的存在,而是人的存在的显现或其敞开状态,它意味着人在不断地超越。时间性正是此在的超越性的体现。此在的时间不同日常所理解的流俗时间,也不同于伯格森的“绵延”,而是表现为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状态,过去即依附于世界内存在者的存在,表现为沉沦于某物的存在,日常生活中的此在自己就是常人自己;现在指已经在世界之中的存在,即被抛;将来指先行于自身的存在,即能在,指不断在超越自身的存在,属于存在的可能性;此在的过去、现在与将来都总是在场,构成一个统一体。

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存在有本真存在和非本真存在两种状态,表现出来的样式有:自由、沉沦和异化。自由表现在人的自由和超越,此在是一种先行于自身的存在,但同时自由是人对其可能性的选择,人注定是自由的,注定必须自由选择;在非本真存在的方式下,此在与他人共在,这种他人被海德格尔称为“常人、人们、众人、普通人”等,常人的平均状态使人变得平庸、刻板、消极无为,沉沦的原因在于畏,畏是在世本身,没有任何缘由,畏剥夺了此在在沉沦的世界中领会自身的可能性,在沉沦中,此在背离它本身,这使人不仅丧失了独立和自由,又被取消了所应承担的责任;人还有异化的状态,这种状态属于沉沦,在这个状态下,此在的本真状态被遮蔽,此在离开了自己的本真存在。

此在的沉沦和异化使此在脱离了自己的本真存在,迷失于常人的公论和闲谈中,而常人往往从此在那掌握了此在存在的种种可能性,并选择卸除这种责任,甚至把卸除的方式隐蔽起来,此在丧失于常人之中,要回到自己的本真状态,此在需要某种能自身存在的见证,需要自己去中断听常人,这个时候,常人需要良知这个公证者,此在的沉沦只有良知的呼唤能召回,良知具有本己性,且不受此在以外的任何因素的制约。在良知的呼唤下,此在具有最本己的存在的性质,展现为当下个别化的此在,使此在摆脱常人的控制而返回到本真的存在,既与他人共在又保持着自己的独特个性。

“先行到死中去”是海德格尔的基础本体论的关键命题,首先把存在者的能整体存在当做问题提出来,在世的终结就是死亡。死是此在最本己的、无涉的、不可超越的和不确定的可能性,“先行到死中去”能够使人领会到本真的存在。死亡的意义是一种不在世,海德格尔也指出,这种不在世也规定了一个存在者从此在的方式转变为不再此在,此在这种存在者的终结就是现成存在转变方式的端始。人(在世的此在)的死亡,本身实际上不再在“此”,但是在后事的操劳中,又表示为敬意的操持,也是指向同一世界的共处。

海德格尔关于此在与人的论述给当时正处于一个尖锐突出个体生存意义、价值、情绪等问题的动荡发展时代带来了不一样的色彩,在个体和整体存在的危机感以及各类消极情绪压抑着生存的人的时候,海德格尔笔下的“此在”,有一种强韧的、脱离于世俗的内在生命力和张力。

参考文献

[1]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2018

[2]孙周兴主编.存在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28-45

[3]陈嘉应.海德格尔哲学概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5:56-100

[4]刘敬鲁.海德格尔人学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60-190

[5]恩斯特·卡希尔.人论[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3-45

[6]李红霞.海德格尔思想道路的“转向”问题争议——兼论一个“中期”阶段的必要性[J].现代外国哲学,2021(02):151-161.

[7]李涛.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现象学与解释学[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21(05):113-121.

[8]张莹莹.以“在世”之“在”为基——从批判入手浅析海德格尔存在论[J].经济师,2021(09):22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