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在现代城市公园中应用的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5
/ 2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在现代城市公园中应用的初探

许珩玥

西安理工大学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710048

摘要:在现代城市公园建筑和景观设计中运用古典园林造园手法,可以提升现代城市公园的品位,对传承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中的文化底蕴也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现代城市公园,空间体验

中国古典园林发源于魏晋,到明清时期造园手法逐渐成熟。在中国古典园林的世界观里,空间不仅是容纳人活动的场所,更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高度一致,包含着极具人文关怀的人居思想。因此,其在设计建造中,常采用叠山堆石模拟自然山水达到园内空间曲折萦回的意境,运用对比手法实现园林精深层次的多样性,使园林富有诗情画意的空间意趣。展示人们对自然和谐的向往,蕴含着人们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古典园林中师法自然,小中见大的造境要义,在今天的城市公园设计乃至城市建筑设计的方方面面,仍然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和实用价值。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作为现代城市公园,多处运用古典造园手法传承历史和文化,提升了公园的品位,在古典造园手法在现代的应用方面作了有益探索,具有积极借鉴意义。

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毗邻大慈恩寺,公园以遗址文化为背景,一草一木、一院一廊意趣天成,生动再现了唐文化的风骨气韵。

1公园对比手法运用灵活多样

1.1 内向与外向并存

我国古典园林通过庭院构建内向空间,建筑常面内背外,产生一个较集中的庭院空间,在这个空间中进行叠山理水,设计建造时充分考虑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形成的以内向为特征的民族性格。内向和外向作为两种互相对立的倾向也体现在了传统园林的布局中。

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作为现代公园,决定了其外向的空间属性。公园结合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在沿街一侧采用外向形式设置高出城市道路标高面的平台,并与树木配置紧密结合,面向城市道路。内部则自成园林空间中内向的叠山理水的空间意趣,从而兼有内、外两种布局形式的特点。公园的水景也沿着城市道路并面向外侧布置,既作为引导人流进入遗址公园的标志,也体现了现代城市公园外向的空间氛围。

1.2 空间对比清晰

公园西南入口外是大雁塔广场的樱花林,空间较开阔。入口处先用一块“曲江春晓”的巨石遮挡视线,接着通过人工叠山堆石,形成一条狭长的甬道,将遗址公园的空间与大雁塔广场分隔形成过渡空间。西北入口借毗邻建筑的规则水景,立一块巨石,上书“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石间飞瀑流下,动静咸宜。进入公园的条石路不很宽,路上布有一列石柱的与入口处的开阔形成对比,石柱上镌刻着唐代诗人的诗句,赋予空间以文化氛围。路非直路,有宽有窄,向远处望去,一棵巨大的雪松横卧在路上,增加了别样的空间体验。

1.3 藏与露并行

园林建造最忌主题袒露无遮,也就有了“深山藏古寺”、“桥头竹林锁酒家”之境,园林往往采用欲露而藏的手法把景观藏于偏僻幽深之处。从芙蓉东路临街面看,公园东北外侧地势低于遗址公园内侧,借此高差,先在沿街的石墙上标识出“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沿着石阶进入,却又被植物遮住了视线,对于前面即将要出现什么景物一无所知,再拐过一个弯,竹里馆终于映入眼帘,取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之意。

1.4 看与被看灵动

观景是从某一点向别处看,景观则是作为对象而从各个方面来观赏。从遗址区朝着飞瀑亭的方向走,未登上飞瀑亭时,站在亭下的石拱桥上,飞瀑亭为园区制高点,观赏的人仰视它,可作为景观节点,即为被看和观赏的对象,登上之后朝着水流的方向看,石拱桥和桥上的人,听风观荷榭旁的栈道,都成为了被看的对象。

飞瀑亭和石拱桥,两者除了视觉上的联系表现出一种制约关系外,从其他方面几乎找不出一丝联系,即使是这样的联系也表达的极为隐晦。从被看的角度来讲,前者的位置毫无疑问是突出的,特别是从遗址区来到东部,作为被观赏的对象,它首当其冲,由于高度的缘故,成为人的视线第一个捕捉到的对象。从石拱桥上看水中飞瀑亭的倒影也别有意趣。

2整体景观中重点景观突出

园林建筑虽不像皇家宫殿、寺庙那般强调突出主体建筑,却也有含蓄的手法来突出主题。好的造园家总是善于运用巧妙的手法来突出主题而不留下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的。

遗址公园中寺院遗址部分面积最大,相较于公园其他地方也最是开阔,借不同的空间形状和空间氛围的对比,突出了其主体空间的地位。

3多利用景观的渗透与层次

公园的空廊曲折萦回,既分隔了内外空间,也使得空间相互延伸、渗透,打破原先的静止状态而产生一种流动的感觉,实现了“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层次变化和空间深远。

3.1 借景自然

《园冶》中有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借景”也是古典园林常用的手法,遗址公园内的座佛,从园外的大雁塔借景,佛像和大雁塔形成呼应之势,更增了些禅意。

毗邻公园西侧的建筑是传统屋顶歇山式和硬山式的改良,借园中植物布置和路径引导,坡屋顶的外观形式也成为园中景色的一部分,透过斑驳的树影看,“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影影绰绰,丰富了空间体验。

3.2 框景精妙

站在飞瀑亭向远处望,透过亭子屋檐下的梁架和栏杆,将远处的垂柳和近处的石拱桥框入视野当中,亭子的栏杆为近景,石拱桥为中景,垂柳为远景,形成了丰富的空间层次。

4水、石、花、木景致清雅

4.1 水的形态多样

公园水系起于金屑泉,流经鸟鸣涧,在飞瀑亭形成较大的高差,一路跌宕至白石滩,水的形态也由静转动。金屑泉的水较宽,周围植乔木辅以灌木。正对着遗址区的一面,两株高大的雪松暗示了园内的主体空间,靠近小路的一侧,布置着大小不一的石头和较低矮的灌木。

白石滩周围植物配置变少,多用鹅卵石,宽度增加而水的深度变浅,顿觉豁然开朗。鸟鸣涧水流变窄,起收束视野之意,与白石滩对比,形成忽开忽合,时放时收的节奏感。到飞瀑泉,形成较大高差并与山石结合,“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虽小却集中,也算是理水的高潮了。

公园将分散用水和集中用水结合,静态的水和动态的水相映成趣。不规则形状的水被植物和石头围绕,规则形状的水池围绕着遗址区中心的佛像。用化整为零的手法把水面分割成若干互相连通的小块,因水的流动产生隐约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觉。到水面较开阔的地方,置亭子或亲水平台驳岸,水面相对狭窄的溪流则起沟通连接的作用。各空间环境既自成一体,又互相连通,营造出一种水陆萦回,岛屿间列和小桥凌波而过的水乡氛围。

4.2叠山堆石生动

公园内石头形态各异、布置生动。置于水边形成曲折萦回的驳岸,或在水流狭窄处形成高差,置于路旁,避免空间的单调,或与植物配置相呼应,借有限的空间的对比,形成咫尺山林的气氛。

飞瀑亭旁的山石,不仅起到景观作用,还作为登亭台阶,使建筑与山石结合紧密,内外空间连通,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金屑泉的一侧,有山石经打磨堆砌的石塔,为楼阁式塔的形制,但出檐极深远,也算得与大雁塔遥相呼应。

4.3 花木配置得当

古典园林不单是视觉艺术,还涉及到听觉,嗅觉等感官,有一些还通过色彩变化传递信息。公园在山石集中的地方广种树木实现山野野趣。

陆游有诗“花气袭人知昼暖”,各种花木的生长、盛开和凋谢因时令变化而更迭。园内植物配置也因时令而动,春时杨柳依依,粉色的樱花包围着遗址区的佛像;夏日荷花绽放生机盎然;秋来金黄银杏辅以常绿的乔木成为游览者的喜好地;凛冽的冬风中,梅花也依然傲立在枝头。树木以雪松为主而杂以城市绿化中常见的灌木,密中有疏,极富对比与变化。

从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看,在现代城市公园中借鉴古典园林营造空间氛围的手法,不仅可以增强公园的人居氛围,置身其中,仿佛人也变成了公园中景观的一部分,也使得公园的景观观赏空间更加丰富而富有趣味。

5一点个人见解和探讨

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整体景观丰富,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应用更有锦上添花的作用,但经笔者观察,有一点小小的个人见解,进行探讨。

正南入口空间层次可以进一步增强。可将南入口的空廊改为漏窗墙的走廊,也可将现有透空游廊加上部分实墙以分割视线,或在主入口正对置分隔空间作用的构筑物,增加空间层次。公园东侧是仿古建筑形式的宾馆,与公园格栅隔墙虽略强于实墙,但宾馆古建筑飞檐斗拱的景色就这般被分隔在外,未免遗憾。可以改为沿着水流方向的复廊,廊上再开以形状不一的漏窗,既可与水岸结合,又将园外之景借入园中。

参考文献: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计成.园冶.重庆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