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针对中央创智区(CID)的产业体系规划与弹性产业空间设计——深珠合作示范区(后环片区)城市设计国际竞赛二等奖方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5
/ 4

探索针对中央创智区(CID)的产业体系规划与弹性产业空间设计——深珠合作示范区(后环片区)城市设计国际竞赛二等奖方案

吴雪萍

广州宝贤华瀚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广州 510000

摘要:珠海深珠合作示范区后环片区是珠海提升城市能级量级,参与湾区融合的重要空间载体,在当今新的历史际遇下,未来要求将后环片区打造为汇集创新创业要素、供给独特环境、引领深珠全方位合作的中央创智区(CID)。本文通过2021年深珠合作示范区(后环片区)城市设计国际竞赛二等奖方案介绍,以“超级智脑、无限进化”为项目发展愿景,对中央创智区(CID)发展所需的产业模式、产业模块与城市产业空间形态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滨水空间、生态基底、地铁枢纽与文化特色等要素进行城市设计,以期为现阶段及未来新型产业示范区的城市空间打造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中央创智区(CID);产业空间;滨水区;城市设计;TOD

1发展背景与发展优势

1.1 片区发展目标与发展定位

随着环珠江口交通形成“闭环”,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成网络化、无界化的世界级城市群。后环片区,地处珠江口西岸陆海边界,与深圳前海隔海相望。利用其区位优势,珠海将以后环为先导区,谋划打造引领深珠全方位合作的中央创智区(CID),肩负起引领深珠“创新对接、产业链接、空间衔接”的区域使命。

1.2 产业发展环境

目前,中央创智区后环片区周边集聚高新产业园、重点高校及国家级实验室。

1.2.1高新产业园分布

周边高新产业众多,集聚效应显现,初具创新片区规模。现状产业园片区有3处:金鼎工业园片区、科创海岸(南北围)片区、前环片区。

产业体系以软件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智能制造及机器人为主导,以智能配电网、移动互联网、智慧产业为重点培育(图1)。

1.2.2重点高校资源分布

周边高校资源丰富,产业孵化器方向与附近高新产业群形成联系。高新区内有中大、北理工、北师大、北师大港浸大联合国际学院等4所高校珠海校区,及国家级孵化器4个,省级孵化器2个,区级孵化器及加速器5个。产业孵化方向主要以软件及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智能制造和智能电网等为主(图2)。

1.3 发展动力

五大优势——坐拥独特人文生态与创新时代边界资源。

1、产业支持:集聚高新区科技产业企业力量、有潜力吸引湾区广深企业;

2、海陆交通门户:面向深港穗、多元交通汇集;

3、腹地人才储备:周边高校人才储备支持;

4、独特历史底蕴:邻近唐家古镇、名人辈出,具有独特历史文化底蕴;

5、陆岛相望的山海生态:南面凤凰山、拥抱海湾、与淇澳岛相望,优势生态格局。(图3)

1.4 限制条件

四大挑战——后环面临海洋时代自然危机与人才、企业多重竞争。

1、合作挑战:如何融入湾区发展,与其他周边产业进行合作与竞争?

2、生态挑战:如何应对湾区海洋、气候变化威胁?

3、特色风貌挑战:如何构建珠海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风貌?

4、人才、企业挑战:如何应对因各种条件制约而导致的人才、企业流失危机?(图4)

1.5 空间布局及功能构成启发

1.5.1 开发建设路径

交通枢纽导向开发、组团式建设、滨海组团先行(图5-a)。

1.5.2 内外交通衔接

外达深圳前海、广州南沙、香港西部;内通中大、北师大、高新产业园区,衔接情侣北路。海陆交通齐头并进(图6-b)。

1.5.3 产城镶嵌布局

核心区优先布局科技研发、总部经济等产业功能,为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定制空间,腹地配套人才公寓,同时设置多元混合弹性的产业空间(图7-c)。

1.5.4生态人文基底

营建通山达海、联结唐家古镇的生态人文大轴线(图8-d)。

 

 

2产业体系规划:立足本位、链接湾区

2.1立足本位

珠海已形成多个大型产业平台,东部形成以研发制造、集成电路等产业为主的科技创新网络,西部形成以高端制造、仓储物流等为主的高端制造网络。珠海未来重点发展家用电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打印设备等六大优势产业,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产业创新高地(图9-11)。

高新区产业发展基础较好,2020年GDP达268亿元,占全市7.7%,GDP增速6.7%,位列珠海第一。高新技术企业众多,占珠海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四分之一左右,软件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智能制造及机器人等三大产业初具规模——高新区集成电路企业总数达73家,占全市70%以上,生产总值85亿元,占高新区32%;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企业超100家,占全市生物医药企业总数1/3,生产总值62亿元,占高新区23%(图12-13)。

2.1.1 产业发展基础较好,优势产业突出

现状企业主要分布在金鼎工业园、南北围、前环等三大片区,高新技术企业535家,占珠海24%,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突出(图11-a)。

2.1.2 创新生态环境良好,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拥有国家级孵化器4个,省级孵化器2个,区级孵化器及加速器5个,创新生态环境良好,产业孵化方向与高新区产业高度匹配(图11-b)。

2.1.3 优质高校数量众多,产业人才后备充足

拥有中大、北师大、北理工、UIC等多所优质高校,在校大学生7万人,产业人才充足,但以本科教育为主,科研能力有待加强(图11-c)。

2.1.4 产业用地占比高,但缺少高品质配套

现状以居住、商业服务业设施、工业用地等为主,珠海国际赛车场、高尔夫球场用地占比大,缺少高品质配套服务设施(企业服务、人才服务等)(图11-d)。

2.2产业链接

2.2.1 链接湾区

广深为主的珠三角地区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智能制造作为主要高新产业类型,为深珠合作区带来了新的产业发展机遇:

1、围绕集成电路,以电子元器件、高端通用芯片等领域核心关键技术为突破点,链接湾区电子信息产业链。

2、瞄准生物医药研发领域,重点发展现代中药标准化、高端制剂研发等,培育数字生命等新业态。

3、立足珠海优势,重点发展智能机器人、智能视觉和语言识别、智能芯片研发等领域。

2.2.2 产业联动

打造“一轴五组团”的规划结构。一轴为深珠港澳联动发展轴;五组团分别为高端服务、“芯火”制造、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五大产业组团(图12)。在粤港澳深度合作背景下,重点体现深珠联动发展,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战略新兴产业方面,探索深圳、珠海双城合作。

2.2.2 产业布局

围绕芯片设计、医药研发、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部署创新产业以及重点实验室、双创基地、中试平台等创智载体,置入总部办公、高端服务、品质商业、会议展览等业态,构建优质创新产业生态圈,打造比肩深圳湾的科技创新湾(图13)。

3研究范围整体规划:超级智脑、无限进化

本次对深珠合作区的未来规划愿景为“超级智脑,无限进化”。“超级智脑”——智慧大脑与创新产业全面结合,形成高端创新要素融合聚变的活力城市;“无限进化”——高端创新人才汇聚、创新活动极其活跃、创新成果持续输出(图14)。

3.1设计理念

智慧城市已经进入到全技术体系、全覆盖场景、全要素领域的全新发展时代。本次城市设计方案希望以场景导向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智慧城市框架,提出“网络链接”、“无限双核”、“基因进化”、“弹性嵌套”四大理念。

3.1.1网络链接——全域沉浸式智慧空间

结合自然构建的快线智网总体框架链接各个智享单元,打造全域沉浸式智慧空间。遵循“连山通海,指状渗透”、“蓝湾绿链,创新网格”、“枢纽集聚,智享交互”的六大规划原则,共同定义未来城市发展的新范式。具体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规划以“连山通海,指状渗透”策略实现山海之间的绿轴相连,形成几条不同职能、高度交互的智慧和人文界面,并以智享阳台的方式打开滨海公共空间,使5公里智湾岸线精彩无限(图15-a、图15-b)。

其次,规划建立“蓝湾绿链,创新网格”的地块划分与生态结构体系。一方面尽可能保留现状路网和肌理以营建适宜的地块尺度,为弹性混合开发创造可能;另一方面建立连续的绿链水带并与智慧城市功能耦合,带来最丰富的智行体验(图15-c、图15-d)。

最后,通过“枢纽集聚,智享交互”的规划策略,打造疏密有致、大开大合的城市格局,实现TOD站点集约与立体开发以构筑智湾新门户。在此基础上,融入智产业、智社交、智经济、智生活和智生态等全场域汇聚的智享板块(图15-e、图15-f)。

3.1.2 无限双核——全息全景呈现智慧创新城市

实时感知“超级智脑”的核心城市体征,实现对智慧创新城市的全息全景呈现。

1、智脑双核。结合两个站点打造“左脑”的智慧核和“右脑”的创新核,双核通过东西创智发展轴相连,形成规划的核心框架(图16-a)。

2、共享T轴。智慧未来轴和活力动感轴连接山海和智脑双核,构建最具有辨识度的共享水轴,打造水城相伴的智慧活力场景(图16-b)。

3.1.3 基因进化——企业总部聚集的零碳绿洲

打造企业总部聚集的零碳绿洲,既是创新进化的企业总部聚集区,也是畅想水上新生活的低碳绿洲。

1、四岸智联。科技湾、总部岛、创想洲、唐家港铺陈展开,吸引湾区行业菁英和高成长企业入驻(图16-c)。

2、低碳五园。即碳汇公园、创艺公园、能量公园、中山公园、珍珠乐园五大公园绕水成带,构建城园一体的新水乡格局(图16-d)。

3、超线绕城。打造8公里超线智环串连各单元和全体系配套节点,为科技人才构建理想工作和交往空间(图16-e)。

3.1.4 弹性嵌套——弹性嵌套的产业模块空间适配

搭框架,留弹性——从刚性的土地利用到弹性的模块增长,创造高度混搭、多元弹性的产业空间。规划的原有密路网提供了基础的网格,在此基础上叠加打造基础生态/交通/服务/技术平台。产城镶嵌——以多元的产业类型、弹性的产业模块、混搭的产业社区共同形成深珠合作区的产业体系,实现全类型、全周期的产业模块空间适配(图17)。

规划方案以产业生长、产业空间两大切入点入手:

产业生长体现为全周期的企业发展——创新活力与智慧集成的营造,并不是简单的企业总部或是办公楼的并置,而是大、中、小企业形成具有城市活力和创新活力的社群和生态系统。因此,规划将建立全生命周期企业的引力系统,打造总部企业聚合空间(图18)。

产业空间体现为全覆盖的企业类型——创智活力片区通过不同的企业规模估算空间体量,分别匹配领军型企业(大型)、成长型企业(中型)、创新型企业(小型)与孵化型企业(初创),并由这些体量模型形成各类型的产业城市空间(图19)。

1、建筑层面

大、中、小型产业空间模块分别聚集领军型企业、成长型企业、创新型企业、孵化型企业:大平层模块提供可分可合,满足企业定制化产业空间需求;工业模块成为从“制造”到“智造”的新型工业载体;人才配套模块提供青年公寓、精英住宅、大师别院等优越的职居融合条件(图20)。

其中,大平层模块可通过扩建,加建,改建等模式下进行各类型的弹性组合得到产职住平衡并形成联合聚落(图21),容纳工业生产、混合办公、对外展示及人才公寓等多元功能(图22)。

 

2、群落层面

建筑单体空间模块可组合产生复合群落。复合群落将提供全类型、全周期、产业模块,建立“产业+科研+空间引力场”的创新模式,通过吸引全域类型的企业、以智慧赋能科研升级、提供充分的配套服务事项企业聚力、知识聚力与服务聚力(图23)。

此外,在垂直空间方向上,高层总部办公、大型联合办公、配套服务于商业零售、地下空间及地铁空间依次形成立体的“乔木层-灌木层-地被层-地下层”复合产业雨林系统(图24)。

3、规划层面

规划提出“高度混搭”的概念,以功能混搭(商业+办公+产业+景观)、用地混搭(多首层链接不同地块)、人车混搭 (人车共融的智慧交通系统)、产品混搭 (未来工作与生活的一体化)、TOD+EOD (公共交通导向+生态导向)的混合模式,赋能城市服务效能升级,搭建全体系全覆盖的新型配套系统,构建出完整的产业雨林生态系统,促进企业服务效能升级。以此承载未来创新总部基地(图25)。

4核心区详细设计:创新力场、烟火岛埠

科技创新建立在最真切的生活需求,以“未来感+烟火气”为理念,打造核心区科技人文创新场所。

4.1创智平台——人与智慧共融

打造一核(智慧核)、一轴(智慧未来轴)的规划结构;结合水系与科创产业组团、联系周边大学教育资源,建立多元交互、与水共生的新一代产业生态流域。

1、智慧核。基于左脑站点枢纽,打造智慧核。成为深珠合作的最前沿阵地,企业总部大楼林立,人才济济。昭示性的未来珠海创智门户与琪澳岛和深圳前海隔海相望(图26)。

2、智慧未来轴&T形智享阳台。T形智享阳台与水轴互相交汇,城景共融,让“T型”生境走入城市,从展示未来场景的视角,构建具有未来场景的科技会客厅(图27)。

3、创智工坊&科技围院。创智工坊与创新叠院向水叠落,创造多维流动的交往空间,院落空间层层相套,与创智水轴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打造鼓励科技与文化跨界交流的共享场所;智湾之窗临水而立,水上智慧主题交流热闹纷呈,人与智慧多元交互,使创新无处不在(图28)。

4、智能立体交通系统。智能公交及慢行系统贯穿其中,TOD无缝换乘,智湾之窗结合下沉中庭与地下空间和轨道站点形成多维联系,打造站城一体的垂直立体城市(图29)。

5、大学之路。打造一条复合教育研学和科创功能的大学之路,形成联系周边大学的城市智廊(图30)。

4.2感知客厅——人与城市共享

创新核与活力动感轴共同打造面向区域的极具烟火生气的共享客厅(图31)。活力之环让右脑站点张力无限。动感秀台、人工沙滩带来时尚的亲海体验,形成鳞次栉比的滨水画卷,熙熙攘攘的水上活动彰显精彩。海鲜市集、水上剧院、艺术展厅与新潮街区一起迎来新一轮的烟火生气。这里汇聚八方宾客,让未来感和烟火气相映成辉。

1、创新核。依托TOD轨道站点、活力码头,深度结合产业、商业、社区及城市功能,强调多业态组合,打造面向区域的创新结合人文的交流核心。为加强核心商业办公组团与TOD的步行连接,打造独具特色的活力之环,在空中将四个功能地块连接在一起,成为片区的地标打卡点。打造面向区域的创新交流核心(图32-33)。

2、活力动感轴。动感秀台与人工沙滩组合产生蜿蜒流畅的动线,错落有致的平台,打造可眺望淇澳岛、彰显片区动感与活力的城市秀台。结合最佳观景点构建人工沙滩,与新潮街区与海鲜集市相互辉映,创造丰富多元的活动场景和生活乐趣。海鲜市集、水上剧院、艺术展厅与新潮街区共同营造多元公共空间(图34)。

4.3科技云岸——人与创新互联

科技湾——湾区碳中和论坛、科技交流中心依海而建。湾区碳中和峰会在此召开,科技湾的菁英探索着科技和低碳时代的未来(图32-a)。

总部岛延续珠三角韧性桑基鱼塘地理与群落特征,打造畅想水上办公的科技绿洲,既是独角兽企业聚集区,也是创新总部交互共融的成长花园(图32-b)。

创想洲植入地域建筑和山水文化符号,让科技和创意互通。科技公馆,科学乐园、创想天地、VR秀场等科技创意平台环湾展开,让科技走向生活。作为与淇澳岛遥相呼应的水上门户,植入地域建筑和山水文化符号,标志建筑呈现自由曲折的长龙形态,营造开阔连续的观景面,环抱动感秀湾,创意与文化迸发活力(图32-c)。

未来唐家港将打造成为以客运为主、集高端购物、商业综合体的绿色生态港,未来航线的开通将增进粤港澳大湾区的互联互通(图32-d)。

4.4风景融城——人与自然共生

碳汇公园建设碳中和科普基地、创立“碳积分”智慧游园系统,提供学生“碳中和”研学体验。能量公园营造微观生境,在净水湿地、能量跑道上单车、跑者穿行其间,海上日出日落尽显眼底。创艺公园把海滨生态和创艺文化融合为一,创艺工坊、风情街区让滨海岸线增添色彩。中山公园营造“水色天光、隐尺岭南”的中式岭南山水风情。珍珠乐园—由一个现代化的花园式游乐场改造而成,依山傍水、临海而建;作为集教育、文化、科创等多元配套集合,为科创人群在工作之余带来放松与愉悦(图36)。

5 结语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产业的不断迭代对城市空间品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本文针对深珠合作示范区城市设计项目,从研究范围整体规划与核心区详细设计两大板块出发,对项目愿景、设计理念、规划结构、产业模块研究、建筑与景观空间塑造等方面,探讨了未来新型产业示范区的产业策划、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思路,希望对此类城市空间的建设提供有力参考。

参考文献

[1]陈新年. 深珠合作示范区(后环片区)城市设计项目面向全球招标[N].珠海特区报,2021-09-14(006).DOI:10.38317/n.cnki.nzhtq.2021.003101.

[2]珠海高新区:建设中央创智区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区[J].中国科技产业,2021(08):29.DOI:10.16277/j.cnki.cn11-2502/n.2021.08.015.

[3]张惠璇,刘青,李贵才.“刚性·弹性·韧性”——深圳市创新型产业的空间规划演进与思考[J].国际城市规划,2017,32(03):130-136.DOI:10.22217/upi.2016.161.

[4]蔡云楠,黄世鑫,倪红.创新驱动下城市创新产业单元空间特征及规划策略[J].城市发展研究,2021,28(01):78-85.

[5]冷虎林.产城融合形势下产业园区模块空间的规划建设方法[J].城市住宅,2019,26(07):193-194.

[6]王乐. 产城融合视角下产业园建筑的弹性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20.DOI:10.27135/d.cnki.ghudu.2020.001090.

图片来源

图1~图36:来源于城市设计方案文本

作者简介:吴雪萍(1994-),女,汉族,广东广州市人,本科,工程师。从事工作: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城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