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学校、社会立体化育人途径与方法研究—以“舞蹈学科的三位一体化”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5
/ 3

家庭、学校、社会立体化育人途径与方法研究—以“舞蹈学科的三位一体化”为例

鲁芳菲

海南华侨中学观澜湖学校

摘要:舞蹈学科的教学属于美育范围,而加强学生的美育教育,促进中学生综合素质全方位的发展是当前我国中小学学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学校应带领舞蹈教师树立“立德树人”“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深入分析理解“美育”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美育”与舞蹈教学的融合,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立体化育人的舞蹈教学机制,将美育与舞育相结合并落实到实处。

关键词:舞蹈学科;立体化育人;三位一体化;途径;方法研究

高质量的教育首先要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其次也需要高质量的家长队伍及更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在实际的舞蹈教学过程中,明确家庭教育应该负责什么,学校教育应该负责什么,社会应该为学生创造怎样的大环境。此外,应建立彼此沟通的通道平台,加强三方联系,充分发挥家校社三者的教育力量并形成整体合力,有利于贯彻全面育人,关系到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关系到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一、家庭、学校、社会立体化育人的途径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并持续发展的今天,艺术教育的具体实践情况开始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尤其是被社会各界和教育工作者重视起来,逐渐的成为了引领新时代实现创新发展的导航[1]。创新就是现阶段艺术教育中被格外强调的实际行动,关于艺术人才的培养,更是需要将创新视为基本的落脚点,只有这样才能探寻出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国家的艺术教育呈现出稳步发展和不断变革的趋势,舞蹈教育已经奠定了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地位[2]。

舞蹈学科的立体化育人途径应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着手,形成三位一体化教育框架,引导学生从家庭教育中出发,在学校教育中丰富,向社会教育中延伸。舞蹈学科的教学意义主要是通过舞蹈学科的课程架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在舞蹈课程学习与中外舞蹈赏析中,引导学生感知舞蹈的美,体会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舞种、不同作品的人文与情感,了解舞蹈与其它门类艺术的关联,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并为学生的审美情趣、道德品质塑造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家庭、学校、社会立体化育人的方法研究

(一)家庭方面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及其深远的。因此在进行舞蹈教学三位一体机制构建的首要步骤是引导家长达成共识,让家长认识到美育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专家座谈会、家访活动、公开课等形式,鼓励家长走进学校,深入了解学校的美育教育与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了解舞蹈学科的深层意义,和教师一起探讨舞蹈教育的真谛,共同商议教育策略。

家长的格局有多大,孩子的舞台就有多大。2022年4月21日上午,我国教育部颁发了最新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新三科——舞蹈、戏剧、影视正式纳入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并贯彻一至九年级的整体框架中。“坚持以美育人、重视艺术体验,突出课程综合”的课程理念。舞蹈课程作为“新三科”之一正式纳入到义务教育艺术课程中,这一改革也就意味着舞蹈学科在未来的升学考试中,将作为必修科目在总分中具有一定比例的占比率。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遗传基因、后台培养等因素中,可从孩子的自身特质中观察、挖掘、判断与培养其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例如:孩子从小在舞蹈方面很有天赋、乐感、舞感相对较好,家长可为孩子从小制定长远学习规划,在课余时间增加舞蹈方面的训练与学习,为其提供表演、比赛等平台,使得孩子通过一系列的学习与锻炼,从而收获优秀的意志品质。

借助多元化的家长体验活动,促使家长不断学习,转变以分数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的教育理念,认知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学会在家庭教育中,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着手定位学生的发展道路,在美育教育的引导过程中,了解舞蹈教育对孩子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

(二)学校方面

1.学校构建家校交流平台

在舞蹈教学三位一体教学机制中,家庭起到的是指引作用,学校起到的是支撑作用,社会起到的是延伸作用,三方面结合共同发力,互相不能错位,高质量的教育才方可实现。首先应树立“德育为基、美育为线”的教育理念,以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目标,开展舞蹈教学。与此同时学校需促使家长与学校的培养理念逐渐趋同,形成合力。例如在学校设置艺术团家长委员会等来与家长进行沟通,或者建立互联网沟通平台,如微信群、钉钉群等,密切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学校应开展心理学、舞蹈教学等方面的讲座,帮助家长学会了解舞蹈学科常识、在学生练习舞蹈时给予适当指导和鼓励,在舞蹈学习生涯中对学生给予支持和帮助,共同搭建学生成长的桥梁。

2.校内艺术活动的开展

    通过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校园舞蹈比赛的开展,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艺术实践平台。在校内舞蹈比赛方案策划中,可将舞蹈参赛方向细分为芭蕾舞、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现代舞、爵士舞、国际标准舞等;舞蹈参赛剧目形式可分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从而进一步强化美育育人功能,丰富校园艺术实践活动,为舞蹈学科从课堂到校园、从理论到实践做出校内艺术铺垫。

3.教师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

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要严格遵循“以情感人”的教学原则,舞蹈是一种体现情感的艺术形式,学生在学习舞蹈前首先要对所学舞蹈进行初步的舞蹈背景和内在含义的深层次了解,激发学生产生与舞蹈作品的共情,为后续学生进行舞蹈学习时将自身情感融入舞蹈中奠定基础[2]。例如中外舞蹈赏析课中,通过优秀舞蹈作品的观看、欣赏、分析与解读,从而实现美育与德育的教育教学目标。在芭蕾舞蹈组诗《榜样》中,通过从《雷锋日记》里提取一系列艺术意象符号“一线光”“一粒种”“一滴水”“一块砖”“一颗钉”等,勾勒出一代代人弘扬传承的雷锋精神,传递出一代代青少年奋发图强的意志品质。学生们所看到的是辽宁芭蕾舞团芭蕾舞蹈学校学生们那铿锵有力的舞姿,学生们所感受到的是舞美中线条明快的雷锋剪影,学生们所领悟到的是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真谛,并在舞蹈世界中领略生命中最高价值的意义!

在舞蹈教育教学活动中,稳扎落实基本功,在芭蕾基训的学习中,显性的收获是舞蹈动作的习得与运用,隐性的收获是意志品质的内化与影响。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中,舞蹈课程内容包括“表现”“创造”“欣赏”和“融合”四类艺术实践,涵盖14项学习内容,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舞蹈学习任务的设置具有进阶性。在课程开展过程中,例如:把上组合Battement tendu擦地组合,从基本动作的路线剖析中,它的动作路线是从五个不同脚位到前、旁、后三个方向的擦地延伸与收回;但是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九年学习中,Battement tendu擦地组合一定是有着进阶性的,融入Plie的Battement tendu,融入Jete的Battement tendu,融入Balance的Battement tendu,融入Rond de jamp attrre的Battement tendu。那么在漫长的九年学习过程中,一个单一的把上动作由浅入深、日复一日的练习,除了掌握该学科该动作的动作要领,提升动作质感的同时,一定有着更为重要更为深远的习得,那就是育人!引导学生吃得“苦”、耐得“寒”、受得“挫”、感得“恩”。

4.建立并完善各学段舞蹈课程梯队

    在舞蹈教育教学中,合理优化舞蹈学生群体,学校应给予不同程度、不同发展方向的科学化、合理化引导与课程支撑,最终使得全体学生得到舞蹈课程普及,部分学生得以兴趣爱好的浸润,少部分学生得到专业化长远的规划。  

将学习各学段的舞蹈校本课程分为必修课(常规课)、选修课(兴趣课)与专业课(业务课)。必修课是面向全体学生,选修课是下午的兴趣课,专业课则是各个学段的舞蹈队及艺术特长生。在各学段的舞蹈课程实施中,开设以芭蕾基训为点、生活舞为面的舞蹈校本课程,舞蹈教师共同制定必修课校本课程。兴趣课的舞种具有多样化的形式,包含芭蕾舞、中国舞、外国民间舞等,舞蹈教师共同研讨兴趣课校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为主要目的。专业课根据学校招生、舞种设置而定,可分为芭蕾舞、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方向等,具体舞种方向根据招生情况后调剂而定。

(1)第一梯队--必修课

    在必修课方面,根据不同学段、不同课程体系制定不同的总目标与分目标,以学年为阶段,制定舞蹈培养目标。小学一至二年级、三至四年级、五至六年级初中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高中一年级、二年级需另制定以学年为阶段的分目标。以分目标为学段梯度,由各学段舞蹈教师明确各个梯度教育教学分工,负责并完成各个学段的舞蹈课程,逐步实现总、分目标。

(2)第二梯队——选修课

    在选修课方面,从具有舞蹈兴趣爱好的学生中按照年级划分为不同班组,根据学生的自主意愿与兴趣爱好点,例如:芭蕾舞、中国舞、国标舞等方向,设置不同舞种的舞蹈学科课程,进一步具体化、深入化培养学生,从而科学系统的落实舞蹈动作元素的积累、舞蹈角色的体验、舞蹈即兴表演与编创的创造、舞蹈作品风格的把握以及加强舞蹈科学与其它艺术学科的融会贯通。

(3)第三梯队——专业课

    在专业课方面,一部分是面向社会统一招收的舞蹈特长生,另一部分是面向全校各学段公开选拔的舞蹈优质生。在专业课的开设中,从基本功、芭蕾基训、技术技巧、剧目课程、双人舞课程展开,通过日常的专业课训练,为日后培养学生成为舞蹈专业人才与考入艺术类专业院校做奠基。

此外,学校要增加校外舞蹈艺术实践活动,利用多方资源,组织学生到社区、其他学校进行舞蹈表演,甚至与国际接轨,寻找机会参与国际舞蹈交流比赛,让学生在多元化的校园文化生活中一定能够强化自身的文化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社会方面

社会应该以己为延伸,融入社会各类资源,为学生搭建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平台,营造富有人文交流的艺术大环境。整合社会的美育资源,与省、市、区、县等各个学校形成亲密合作关系,共同搭建具有开放性的美育平台。

1.城市公共文化建设与文旅产业服务相结合

围绕“共生、共荣、共长”三个观点,在城市公共文化建设方面增加基础图书馆的艺术类、舞蹈类理论书籍的投放量,使得学生在日常书籍阅览中,有书可寻、有书可读、有书可悟,不断丰富学科知识,提升舞蹈理论素养;在城市中的艺术剧院文化传播中,加强与国内各大艺术团体、舞蹈团体的合作与交流,例如:《只此青绿》、《永不消逝的电波》等优秀舞剧、诗剧。学生走进剧欣赏舞剧,感受舞蹈演员、舞美、音乐等带来的艺术魅力与艺术情怀。艺术剧院具有文化、娱乐、教育三种功能,并成为了传播人类文明价值观的媒介,助力社会通识教育的同时又引导学生回归于学校学科教育,在美育、德育教育中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2.扎实开展艺术展演活动

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切实把握展演主题、大力弘扬中国文化、充分体现时代特性,面向全社会各个学校各个学段征集优秀原创作品,为学校、为学科、为学生发展提供广阔的交流与实践平台。中小学学生在艺术展演活动的选拔阶段,通过自身的学科能力及专业性,经历层层帅选后脱颖而出,通过初筛可验证学生的舞蹈学科综合素养;在艺术展演活动的筹备阶段,通过日常的专业训练与队员的磨合,培养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与团队协作能力;在艺术展演活动的比赛阶段,通过初赛、复赛等层层比赛、进阶,更是一次次宝贵的艺术实践财富,无疑考验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应变能力,从而深化为难能可贵的优秀品质,正如苏轼《定风波》中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通过社会教育使得学生收获自信、坚强、毅力、乐观等人生的豁达品德。

结束语:

总而言之,美育在我国素质教育中占据主要地位,不仅国家教育部门要重视,家庭、学校、社会更要形成三方为一体的教育模式,由学校牵头制定具体的舞蹈教学方案和开展活动的计划,将舞蹈教学、实践等各个环节落实到位;加强与家长、社会的联系,加大舞蹈学科软硬件投入力度,组建专业化的舞蹈学生、教师团队,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舞蹈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作为主体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中得以长足发展,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牢固人文素养根基。

参考文献:

[1]杨晓红.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10).163-164

[2]朱明霞,卢炳富.全方位整合资源,多途径促进发展——"以学校为主,社区、家庭为辅"开创学校教育的立体新模式[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7,000(002):392.

[3]文德斌.浅谈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问题[J].教育观察,2017,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