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5
/ 2

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研究

陈国清

北海市第六中学   广西北海   536000

摘 要:素质教育的提出要求各学校在教学中要全面开展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劳动教育是锻炼学生身体,提高学生热爱劳动意识的重要举措。生物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探究和实践研究自然和人体生物现象揭示真理,学生实验的过程也是劳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生物教材中的劳动元素,为学生设计劳动实践活动,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

关键词:初中生物;劳动教育;渗透策略

引言:

我国提出的劳动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劳动教育不只是让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过程,还要发挥劳动的育人作用,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明白劳动的重要性,学会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劳动教育要渗透在每个学科的教学实践中,生物学科与自然与植物的联系十分密切,为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提供了理论知识和实践的支持,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当地自然资源特色,为学生设计劳动实践内容,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实现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

一、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必要

(一)生物学的学科需要

生物学科的基本特点是观察和实验,生物学科发展的必经过程是实验,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验的探究学生才能验证自己的猜想,总结实验成果,实现生物教学的目标。生物学科中的实验本身就是劳动的过程,生物核心素养中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形成生命价值观和劳动价值观。劳动是学生获取生物学知识的最佳途径,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对生物知识体系的综合学习和应用,实现生物课程教学目标。

(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生物学科的学习最终落脚点是实践和应用,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为了实践夯实基础,运用生物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是学生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的综合体现。传统教学中为了考试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下对综合实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与现实生产脱节的生物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劳动实践提高学生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1]

(三)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为一门自然学科,生物学主要研究植物资源、人类健康、生态环境、资源短缺等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开发与利用等资源问题的矛盾日益突出,物种多样性正在遭受威胁,青少年作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支柱,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为环境保护和资源再生做出自己的努力。另外,在物质条件优渥的今天,部分学生养成了不爱劳动,不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不良行为习惯,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需要热爱劳动的,为社会发展和建设做出奋斗的新青年。教师在教学中要认识到劳动教育对促进学生发展和进步起到的重要作用,为国家建设培养综合型素质人才。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

课堂是教师为学生讲授生物学知识的主要场所,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学生获取生物学知识,丰富生物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中要挖掘教材中与劳动教育紧密相关的生物知识,通过生物知识原理的教学和生物资料史的补充、生物科学研究成果和职业发展等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激发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实践能力。

比如在冀少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叶的光合作用》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了植物叶子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和原理之后,教师引出农业生产与光合作用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探究光合作用对农业生产产量的变化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玉米种植基地分别设计的稀疏、过密和正常密度三块实验田,通过数据对比为学生解释农作物种植疏密程度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教师还可以以学生熟悉的温室大棚种植蔬菜水果为例,引导学生利用光合作用与二氧化碳浓度对提高产量做出解释和分析,提高学生联系农业生产和劳动的意识。

(二)在探究实验中渗透劳动教育

生物实验是验证猜想,探究生物现象的原理,归纳总结生物规律的主要方式,生物实验成果的研究对改善人类生活,提高生活质量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亲自参与生物实验设计、观察、探究和总结提供条件,引导学生在实验操作中运用生物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实验中形成劳动价值观,感受劳动创造财富的魅力[2]

比如在冀少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种子的萌发和芽的发育》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了种子萌发的条件知识之后,教师为学生设计实验,引导学生通过种子萌芽的培育感受“一年之计在于春”中的生物知识。学生在开始实验之前需要搜集资料,了解不同作物播种的时间和条件,比如水分、土壤、湿度、温度等。学生还要了解在播种之前需要做哪些准备,比如育种、翻土、施肥等。教师还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作物播种后需要覆盖地膜?为什么在播种前要翻土?为什么有的作物在育种之前需要浸水?学生在做好资料收集和准备工作之后,教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选择一种农作物进行育种实验。学生需要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做好试验田的准备工作,设计实验环境,然后定期观察种子的发芽情况,计算种子发芽概率。在实验结束之后,学生需要对实验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分析种子萌发质量不高的原因,有条件的小组还可以调整实验数据再次实验。在实验探究中,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得到培养。

(三)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渗透劳动教育

生物知识的学习不仅限于课堂范围内,还需要进行课外延伸。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设计帮助学生了解自然,认识生态环境,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和环保意识,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形成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比如在冀少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真菌》教学中,学生了解到蔬菜中的蘑菇其实是一种实用真菌。教师让学生在家中尝试食用菌的栽培实践,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教师为学生提供培养食用菌需要的材料,提前为学生讲解培养的过程和注意事项。学生将培育的食用菌放置在家中,定期观察发育和成长情况,做好实验记录。学生还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用自己种植的食用菌制作美食,邀请家人品尝亲手种植的蘑菇。食用菌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任何步骤的错误都会导致培养的失败。教师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鼓励学生勇敢尝试。对学生的实践成果给予鼓励和肯定。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树叶标本的制作,发酵食品的制作等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能够提高学生参与生物学习和实践的兴趣,在实践中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通过劳动实践,学生能够感受到劳动的辛苦和收获的愉悦,在劳动中克服懒惰的心理,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设计操作难度低,劳动成就感高的劳动实践活动,在教师的理论指导和学生的亲身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品质,实现劳动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周丹丹. 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研究[D].西南大学,2021.

[2]李志兴,韩杰.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路径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05):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