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嘉陵江船工号子的文化特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5
/ 3

试论嘉陵江船工号子的文化特色

龚志甫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四川省绵阳市  621000

摘要:嘉陵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支流,以陕西省凤县东北部的嘉陵河谷命名。过去,交通不便,整个嘉陵江流域的运输和物流重任主要由江中的木船承担。家家户户的柴、米、油、盐、酱油、醋、茶、锄头、扁担、桶、犁、耙,都由赖于纤夫们日复一日的辛勤工作。纤夫们弯下身子,背上绳索,蹒跚前行,风雨交加地穿越山川,感受着他人难以承受的困难和痛苦,面临着难以想象的危险和挑战。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嘉陵江船工号子;文化特色;保护与发展

音乐:南充市蓬安县嘉陵江船工号子2011年被列入四川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研究这一宝贵的民间财富,对于了解嘉陵江流域的人文地理、水运文化和民俗生活具有重要价值。由于历史的变迁和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嘉陵江船工号子也失去了相应的发展空间。如何保护、继承和发展这一宝贵的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1.嘉陵江船工号子起源

号子又称劳动号子,是一种产生并应用于劳动的民歌,具有协调、指挥劳动的实用功能。在柴油和电发动机等现代技术普及之前,人工拉船是水路运输的主要方式。船工号就是在这样一种特殊的集体生产模式下产生的。这是船工为了在长期的工作中统一行动、凝聚力量、忘记疲劳而创作的一种民歌形式。由于其产生和传播的地区不同,它有自己的特点。嘉陵江是古代重要的交通要道。它的航道曲折、急流、险滩和悬崖,从而形成了嘉陵江独特的船工号子。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位于嘉陵江中游,流经蓬安89公里。是全流域流量最长的县。由于蓬安县的地理位置、文化氛围和历史遗产的影响,嘉陵江船工在蓬安县的人数是独一无二的。

2.嘉陵江船工号子重要价值

蓬安县嘉陵江船工号子虽已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其发掘、保护和收藏仍处于起步阶段。音频和视频数据非常有限,并且没有相对的记谱,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嘉陵江船工的人数并不重要。相反,它有非常宝贵的价值。它可以说是一块“活化石”,反映了数百年来四川人民的劳动和生活。嘉陵江船工唱法不同于普通民歌、川江唱法和涪江唱法、四川其他劳动唱法和民歌,更不同于现代和声唱法。它在特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学派。然而,就形式和内容而言,它也是一种吟诵。嘉陵江船工的号子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首先,就内容而言,嘉陵江船工的咏叹涉及四川的地理、历史和人文,以及各种民俗和戏剧。它向我们展示了该地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以及四川人民的智慧、幽默和勇气。它已成为了解该地区历史、文化、生活习俗和文化交流的“活化石”。

其次,从演唱形式和声调的角度来看,嘉陵江船工的咏叹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它的歌词大多涉及地方歌剧、有趣的故事和即兴创作,栩栩如生。所表达的意思通常是可以理解的、无法表达的和美妙的。其旋律清晰流畅,演唱时而明快有力,时而舒展豪放,极具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它不仅不同于一般的民歌和号子,也不同于现代音乐的和声演唱。其独特的小调体裁也是民歌中不可多得的晚期演唱艺术,具有民族音乐的特殊艺术价值。它的独特性是研究四川民间音乐的重要切入点。

第三,从传承谱系的角度来看,嘉陵江船工号子是当地人在工作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这是一首即兴的无伴奏歌曲。它仅以口头形式保留。目前,没有完整的书面记录。长期以来,它一直处于自我编辑、自我歌唱、自我发展的状态。它代代相传,没有明显的固定继承关系。

第四,从号子的使用来看,嘉陵江船工号子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力,已成为蓬安民族文化、历史文化旅游建设的重要项目和蓬安县的重要旅游景区。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是汉代大诗人司马相如的故乡。由南充市文化局和蓬安县文化中心共同打造的大型歌舞《相如长歌》,包含了大量嘉陵江船工的号子。这位作曲家深入船工现场感受和体验,激发了许多灵感,创作出如此杰出的作品。

3.嘉陵江号子的艺术特征

嘉陵江号子作为一种劳动号子,具有劳动号子的基本特征,即集体在工作中共同歌唱,包括领导号子和对应号子。有时是部分,有时是整体,可以说是相辅相成,韵与美。嘉陵江有着独特的地理特征,但它也造就了嘉陵江独特的环境。

3.1嘉陵江类型

嘉陵江号子是嘉陵江两岸人民在人类航行中创作和演唱的。它不像插秧歌那样田园诗意,也不像动人的歌曲那样缓慢低沉。当船工在嘉陵江上工作时,“号头子”应根据不同的地形、风势、水量和水位选择不同的号子唱法。水手们团结一致,相互合作,克服航行中的风险。嘉陵江号子种类繁多,使用最为广泛的有“拖杆号子”、“抛河号子”、“逆水号子”、“抓抓号子”、“桡号子”和“平水号子”。拖杆号子,是最常见的号子,当船舶离开河岸或泊位时,会发出呼喊和号子声。扔河号子是船只在水上拉纤维并扔河时经常发出的号子。抓抓号子,又叫“拼命号子”,是在重要的关头,如穿越海滩或遇险时高呼和高唱的。在强风暴雨的河流上航行时,我们必须集中注意力,在“号头子”的指挥下共同努力。连续的切分音节奏和激情的音调展现了船工激烈挣扎的场景。急急忙忙在河上航行时唱逆流歌。船在下水和划船时会发出径向喇叭声。平水喇叭最常用于船中,大多在河流平坦时使用。大多数嘉陵江号子是由“号头子”和船工用半句话唱出来的。它们相互对应,具有强大的力量和自由的交替。他们通过高喊不同的号子来协调行动,以克服风、浪和危险的海滩。嘉陵江号子的每一首歌都深刻地表达了船工坚韧不拔、团结协作、敢于突破、敢于拼搏的精神。

3.2嘉陵江号子的含量

嘉陵江号子是劳动号子中最丰富的一首。这与嘉陵江人率直的歌舞习俗有着天然的联系。当我们听到打夯的歌声时,我们可能会想到打夯的工作场景;当你听到插秧歌时,它可能更像是一种田园诗般的知足精神;听着嘉陵江的号子,你可以听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风格。你似乎还可以看到两岸的风俗习惯,“看码头两岸,看阆中市的好风光,看12楼的18口井,看楼房的风水,看油坊街的桐油”。这就是人文因素的差异,导致号子风格的不同。其实,嘉陵江号子不仅描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表达了船工夫妇的真挚爱情。例如,在《妹儿就爱喊号人》中,“半边落雨半边晴,斑鸠就爱刺笆林,妹儿就爱那个喊号人”;有反映船工们劳动风貌、凄苦悲惨命运的,如“天亮爬起门打开,一股凉风吹进来,这股凉风吹得怪,丈夫死了阴魂来”。

4.嘉陵江号子传承

4.1嘉陵江现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在“科技革命”浪潮中,四川各地开始整治各种河流,大量暗礁和险滩被摧毁。“人力船”逐渐被“机动船”取代。嘉陵江上的机动船不再需要使用该号码来协调其行程。嘉陵江号子面临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首先,“摩托艇”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水运业的运输方式。越来越多的船工开始向其他行业转移,水运中的人工拉纤和径向拉纤也悄然消失。其次,“三峡大坝”的建成客观上加速了嘉陵江号子地理环境的消失。嘉陵江水位的上升、浅滩险滩的突然消失以及交通通道的整治,改变了嘉陵江的地理交通环境。嘉陵江号子是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类航运工作中产生的,地理环境的变化和人类劳动方式的消除使嘉陵江号子失去了创造性发展的生存条件和营养物质基础,这是对嘉陵江号子发展的致命打击。从这个角度来看,嘉陵江号子的逐渐消失也是历史的必然。第三,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嘉陵江号子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嘉陵江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嘉陵江流域人民的生活方式,老一辈船工越来越少。现在嘉陵江号子大多出现在节日表演或比赛中。虽然歌手们拥有娴熟的歌唱技巧,但他们缺乏原始生活的积累,嘉陵江号子逐渐失去了简单的味道。

4.2嘉陵江号子继承的局限性

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品”项目,中国的“昆曲”被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环境的影响下,嘉陵江号子开始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然而,保护和继承嘉陵江号子并非易事。这主要与嘉陵江号子的传播渠道和传承方式密切相关。我们都知道,劳动号子的保护和传承不同于其他民谣或民歌,因为劳动号子没有民歌的优美和委婉,也没有民歌的响亮和清晰,只有朴实的声音和鲜明的节奏。由于民歌的优美,许多人愿意去触摸它,并学会唱它。例如,江苏民歌《茉莉花》,几乎每个人都能哼两句话。它不仅是中国民歌最经典的代表,也是东方艺术的一朵奇葩。意大利著名作曲家贾科莫·普契尼在其著名歌剧《图兰朵》中引用了这段清新优美的旋律。这种普遍性对于嘉陵江豪子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人会在业余时间哼这样的歌。因此,诵经的范围和普遍性已成为其自身发展的短板。另一方面,嘉陵江号子主要在船工群体中传播。他们大多是口耳相传的,与老师没有固定的关系。号子的主要接班人是“号头子”。其他工种的人不会传唱号子,不参加劳动的人也不知道。由此可见,号子的传播媒介和传承方式非常有限。

4.3嘉陵江号子的保护与传承

虽然我们没有办法影响历史的选择,但我们不能无动于衷,装作什么都没发生过就让它过去。我们仍然需要做一些事情,一点一点地记录和保存这一文化遗产,以便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欣赏其独特的文化风格。首先,当地政府可以将当地嘉陵江号子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其次,通过科技手段,收集和记录嘉陵江现有号子。通过文字、图像、录音等多媒体手段,全面、真实、系统地保存了嘉陵江号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开始进入大数据的信息时代,各种精巧实用的工具已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如电视网络平台和各种精巧的摄像机器,为我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多数歌曲都是在表演比赛和民间艺术团体活动的舞台上表演的,或者是在电视和电影的情节中表演的。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开展,包括嘉陵江歌曲在内的许多劳动号子被录制成音像制品,并在电视和网络媒体上传播。除了网络媒体,我们还可以在专业艺术院校或民间艺术团体的表演活动中展示它,尽可能再现这种文化艺术的表演形式和文化传承。

虽然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但当地政府已将“船工号子”纳入保护项目,并在文字、音频和视频中系统地保留了传统号子。但保存并不意味着继承。那么,如何更好地解决嘉陵江号子的传承问题呢?一是保护嘉陵江号子的现有继承人和嘉陵江交通的相关工具,使嘉陵江号子有继承人。第二,介绍课堂。通过在当地高校开设嘉陵江号子相关课程,新时代的年轻人可以了解嘉陵江号子,并愿意学习嘉陵江号子。三是通过旅游,组织一些表演团体再现嘉陵江号子的劳动场景,让更多的人体会嘉陵江号子的魅力。第四,通过当地民众,利用各种节日进行宣传,使嘉陵江号子中所蕴含的精神得以延续。

5.对嘉陵江船工号子保护与发展方式的思考

目前,全国各地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都有充分的研究,如福建南音、吴江船歌等,其中许多研究成果值得我们借鉴。如何使嘉陵江船工号得到良好的保存、延续和发展,可以根据嘉陵江船工号的特点,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找到合适的方法,继续实践、继承和推广。

5.1加强宣传,提高公民的保护意识

南充市教育机构、文化部门和媒体部门可以让每一位南充市民明白,作为嘉陵江船工号子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有者,他们有责任和义务自觉承担起保护和传承的重要任务。例如,利用市县春节联欢晚会的平台,邀请蓬安县嘉陵江船工号子表演队进行表演,以增加舞台舞蹈的效果,使这一民间艺术大放异彩。电视台提供当地民间文化节目,邀请传承人介绍、演唱和教授固定曲目,让每个家庭都能了解歌曲的起源、目的和类型,熟悉代表歌曲的旋律。此外,您还可以定期举办歌唱比赛,并给予丰厚的奖励。教育机构组织传承人在中小学校园讲课,让孩子们从小就能理解和喜爱号子。

5.2开发相关资源,建设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及相关课程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校是一种非常可行的保护和传承方式。位于乌江流域下游的重庆涪陵长江师范大学,自2000年以来一直在研究乌江流域的民族民间音乐,成立了专业的研究性教学团队,并开设了“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赏析”“乌江文化概论”等特色课程,编写了“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教程”等教材。在“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欣赏”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欣赏图片、录音和其他影像资料,了解乌江流域民间音乐的特点;钢琴课程融合了乌江流域原始民歌的伴奏和以民歌为主题创作的钢琴小品;声乐课程将原生态民歌的演唱与以民歌为主题创作的歌曲相结合。通过学习和实践,学生们从心底深处感受到自己的魅力,热爱这些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南充高校还可以将嘉陵江船歌等民族民间音乐引入高校,安排相关专业教师对嘉陵江船歌的音乐特点和表演艺术进行调查、研究和研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建设相关专业,开设地方特色课程;结合音乐教育、音乐表演等专业,选择有代表性的曲目进行改编和教学;开设专业选修课,或采用嵌入式和单元课程进行教学;邀请传承人进行讲座和表演;组织相关专业学生成立多个分会,或通过特别音乐会、表演图片展、表演视频展等方式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5.3开发相关旅游产品,扩大知名度

重庆市武隆区的大型实景演出“印象武隆”、西安市华清池的大型山水历史舞剧“长恨歌”等。这些旅游产品充分体现了对历史、民族和民俗文化的理解、挖掘和应用。《印象武隆》以峡谷为剧场,现场有一百多名现场演员表演,以乌江船工的号子为主要内容,并加入其他民族特色文化内容,如哭嫁、抬石号子等,它给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成功地让人们记住了乌江船工的号子和其他武隆地方特色文化。成功的旅游产品开发案例表明,民族民俗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为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结语

嘉陵江号子不仅是船工鼓励劳动、调整体力的工具,也是嘉陵江人民百折不挠、团结协作、继往开来的精神载体。虽然木船早已被摩托艇所取代,嘉陵江号子也不再出现在船工的作品中,但嘉陵江号子所蕴含的精神应该得到传承,因为它是嘉陵江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不朽的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刘笑岩.蓬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反思——访谈“嘉陵江船工号子”传承人有感[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13(04).

[2]孙黎.试论嘉陵江船工号子的演唱风格特征——以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船工号子为例[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

[3]罗中玺.“乌江船工号子”的来源与美学探析[J].铜仁学院学报,2010(03).

[4]罗文.开发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资源建设地方高校特色课程[J].人民音乐,2008(09).

作者简介:姓名龚志甫(1990年1月),男,汉族,籍贯(甘肃省兰州市),本科学历,讲师,研究方向:民俗学、音乐表演(器乐)、音乐欣赏等方向,本论文为南充市社科研究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项目,课题名称:南充市红色音乐文化传承研究——以嘉陵江船工号子为例,课题编号:NC22B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