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6
/ 2

浅谈在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杜森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  610000

摘要:贝多芬说过:“音乐能使人的道德高尚起来。”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德育因素,以音乐为媒介,叩开孩子们的心门。通过音乐教育进一步对孩子们进行德育教育,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其审美趣味,最终达到使孩子们健康成长的目标,使孩子的身心发展更加全面。本文从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出发,阐释了初中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内容,对就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具体策略进行讨论,浅谈自己的看法以供借鉴。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音乐;德育教育

1、新课标下初中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内容

根据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对德育内容的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爱国主义教育:包括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与历史悠久文化,注重培养青少年维护祖国和平、团结、统一的精神。2.集体主义教育:包括关爱他人、尊敬师长、爱护同学、热爱班级,维护班集体荣誉,注重培养青少年集体荣誉感。3.道德教育:是指学生在日程生活中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具有良好的素质修养,注重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念。4.社会主义教育:是指让学生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并坚定的拥护与发扬其核心精神,注重培养青少年爱国、爱党、爱人民的观念。5.优秀的品质与个性心理:是指培养学生诚实守信、自尊自爱、积极进取、团结友爱、坚韧不拔的个性品质。综上所述,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内容既涉及到爱国主义发展,社会和谐发展,同时也包括了学生本体的性格、情感、身心健康发展等内容,整体呈现综合化发展趋势,体现了我国在初中音乐教育中对德育价值的重视。

2、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提高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更重要的在于培养人的思想品德,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孩子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个体。然而,长期以来,深受应试教育影响,我国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把智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忽视了对思想品德的培养。所以,在新的教育体制改革背景下,学校应该重视思想品德的教育,把德育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摆在同等重要位置,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然而,重视德育,仅仅依靠思想品德课上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优良品质的塑造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的过程,学生的品德教育应该渗透在各个学科之中,初中音乐课也不例外。这就要求初中音乐教师充分利用好音乐课堂这个机会,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渗透,进而促进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

3、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3.1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音乐教育的最大特性是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心灵,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这是其他各门学科无法替代的。但这不同于空洞的政治说教,也有别于生吞活剥式的灌输,而是将音乐课的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巧妙地融汇在一起来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众多,充分的音乐资源这给我们的音乐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如何在音乐中融入爱国思想,并根据我国国情,找到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的音乐作品是个问题。笔者认为,在寻找合适作品并加以改良时,须注意两点:一是作品要思想性、艺术性俱佳;二是教师要精心挖掘教材的内涵,并充分揭示作品中丰富的内容及艺术形象。

初中音乐教材第一课《苏武牧羊》就是一首优秀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歌曲。多少年来它一直在人民群众中传唱,经久不衰。这首歌作于民国初年,当时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发生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外交事件,广大爱国群众义愤填膺,纷纷要求“富国强兵”以抵御外侮。歌中苏武“留胡节不辱”、“大节定不亏”的精神形象正是当时群众爱国激情的反映。歌曲的旋律由五声间阶构成,有浓厚的中国民歌特色、古朴苍劲、通俗感人。具有深沉、悲壮的音乐气质。节奏庄重、坚定、平稳,调式的交替运用使音乐既统一又富于变化。这些音乐十分富有感染力,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促使他们用宽厚舒展的歌声、悲壮激昂的情绪来表达苏武的爱国主义的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像这样适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还有很多。除了革命历史歌曲外,还有大量的近现代歌曲、民歌以及器乐曲等。这些文艺作品通过再现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从心灵深处来教育学生,使他们不断地感受、理解,从而达到陶冶爱国主义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从而达到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目的。

3.2在音乐教学中寓德育于音乐艺术美之中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的过程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在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放学歌》是一首以教师护送学生放学离校为题,尽情抒发了学生对教师热爱之情的歌曲,在教唱时,应注意到三拍子的叙事性及抒情性,引导学生充分投入感情、动情地歌唱。在生动的感情体验过程中,受到艺术的感染、熏陶和教育。

3.3在音乐教学中寓德育于教学的全过程

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使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但是这种德育应该要联系实际,而非生硬说教。要制定切实可靠的音乐常规纪律来训练学生讲文明、有礼貌的好习惯。从学生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坐站姿势等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以培养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老敬师的良好行为习惯。基本训练要通过发声练习、节奏训练、听音练耳等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新课教学要结合教材,采用多种方法,使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中;课堂小结要面向全班各类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音乐教育的性质不同政治报告、哲学演讲,它的教育形式是具体的、直接的,并能达到灵魂的陶醉、精神的愉悦、美感的享受。因此要寓德育教育于音乐艺术的美感之中,用音乐的“灵魂”“流动的诗”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培养起最浓厚的爱国主义热情,并能抵抗住生活的风雨,永不动摇。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便是一部将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的文化历史与完美的艺术表现结合在一起的杰出作品。欣赏这首典雅优美的乐曲,就像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山水画卷,会使我们感受到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上东山、渔舟荡漾、花影摇曳的迷人景色。同时会给学生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使他们极快进入到“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的清澈月夜意境中,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祖国的壮丽山河,感受到民族音乐的伟大,从而在同学们心灵深处播下爱我中华的种子。不难看出,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仅是培养人才的需要,也是音乐艺术本身的需要。

结语

音乐教育目标不是把学生们都培养成为音乐家,而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音乐特有的形式、手段,培养出追求真善美的现代人,这也是德育教育所要达到的。柏拉图曾说“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以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究,把人教育成真和善的。”通过不同的教育手段和音乐特殊的表达方式,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永远追求真善美的人,寓德育教育于音乐教育之中。

参考文献:
[1]林君.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J].黄河之声,2019.
[2]张锦锋.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智库时代,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