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早期政治经济学研究对唯物史观建构的前提性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6
/ 2

论马克思早期政治经济学研究对唯物史观建构的前提性作用

梁娅

哈尔滨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00

摘要:唯物史观的确立过程同时也是马克思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形成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过程。随着唯物史观的确立,马克思批判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哲学基础、功利主义前提和法权观念,阐明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对立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揭露了功利主义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意识形态特征,形成了从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历史运动出发考察资产阶级社会关系及其所有权的思路。

关键词:马克思;政治经济

引言:众所周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通过批判黑格尔法哲学而走向剖析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并且在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得出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进而运用唯物史观指导自己研究的。此外,马克思的《资本论》及其手稿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而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论证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近年来,国内马克思哲学研究出现了“重视唯物史观”的趋势,很多学者主张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角度阐释马克思哲学的出场路径,推动唯物史观的当代发展。

一、政治经济学研究初期

将《提纲》和《形态》看作唯物史观创立的标志是学界的流行做法,但是理论的创立并不意味着理论的成熟,唯物史观的创建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与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密不可分。在《提纲》和《形态》中,马克思提出了实践作为新世界观的根本原则,并深入到社会内部,论述了人类社会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人类社会的结构和演变,并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更替都做了较为科学的分析,但是马克思此时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不足制约着他对社会历史的理解。马克思在《形态》中,虽然提出了人类生产活动所呈现出的双重关系,包括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具备了劳动二重性的理论雏形,但还没有明确地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概念来论述人类生产活动,而这只有在经济学的研究中才能实现。《贫困》中,马克思批判了蒲鲁东形而上学的历史观,说明经济范畴的逻辑体系不是封闭的,它依存于生产关系,并指出生产力决定和制约生产关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虽然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马克思第一次正面且通俗地表达了自己的经济学观点,进一步深化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但是此时的经济学思想的个别地方同之后经济学著作中的论点有所出入,而且从较晚的著作来看,有些用语和语句是不妥当的,甚至是不正确的,如把出卖劳动力和出卖劳动相混淆,缺乏剩余价值的概念,把工资看成是劳动价格。《宣言》中,马克思虽然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以及资产阶级的家庭、教育、法等,但因为马克思还不曾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进行全面连贯且系统的分析,使这些分析还是原则的、粗线条的,仅仅是作为五十年代以后伟大工程的理论构件。真正把资本主义形态作为活的有机体,将它的全部生产关系以及它所固有的阶级对抗的具体表现,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资产阶级政治上层建筑,将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思想,将资产阶级的家庭关系和盘托出,用严密的逻辑体系把它再现出来的是五十年代后的伟大著作《资本论》,在这里马克思完成了第二个伟大发现——剩余价值学说,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

二、早期政治经济学研究对变革哲学范式的意义

在马克思的一生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揭秘和对共产主义信仰的追求始终是他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在不同研究时期,马克思的思想信仰先后受到不同的德国古典哲学家的影响,所以他本人的研究范式也不尽相同。青年马克思首先通过宗教批判来推进自己的研究的。最初受康德和费希特的影响,马克思还是一个浪漫的理想主义者,追求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一致。随着认识的发展,马克思很快又转向对黑格尔主义的信仰,汲取黑格尔哲学中的积极内容,强调和推崇“自我意识”,认为哲学应该成为改造不合理世界的武器,用哲学批判取代宗教神学,通过应对国家政治问题,以达到使哲学世界化的目的。大学毕业后进入“莱茵报”的马克思发现,以黑格尔主义哲学的理性自由为武器所发动的宗教批判,在物质利益因素面前竟然出现了失语状况,所以对普鲁士专制制度的批判不能再停留于宗教层面,更主要的应该是从批判政治现实状况中来批判宗教,尤其是在林木盗窃案和摩泽尔地区农民处境的辩论中,马克思意识到必须革新自己的理论批判范式,这首先需对黑格尔法哲学做以批判。费尔巴哈恰逢其时地在《基督教本质》中,把宗教批判和思辨哲学批判结合起来,深化了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并以唯物主义终结了德国古典哲学,循着费尔巴哈主谓颠倒的批判方法和人本主义的逻辑,大刀阔斧地展开对德国国家哲学和法哲学的批判,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唯物地重构了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关系,把政治国家中的一切矛盾冲突和分离都归结为市民社会自身,国家和法异化的根源在于市民社会之中,表明市民社会的决定性意义,这构成了马克思政治批判的前提。在德法年鉴时期的两篇文章中,马克思把犹太人问题还原为世俗问题,也就是现代市民社会的自我异化问题,探讨了人的解放及其实现路径,转向了对社会现实状况的分析,从政治批判转向社会批判,转向对政治经济学的关注和研究

[1]

三、唯物史观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功利主义观念的批判

首先,马克思指出,需要是人的感性活动的内在动力,为满足需要而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历史的根本前提。这是因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切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但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不仅如此,在已经满足的需要以及为满足需要而制作的工具的基础上又会产生新的需要。从而推动着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此外,人类还有着繁衍后代、相互交往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产生了最初的社会关系――家庭,以及语言和意识。由于人们的需要与满足需要的生产方式之间的内在矛盾,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才推动着历史的时代更替与不断发展。因此,需要及其满足是人类历史形成与发展的感性基础[2]

其次,马克思认为,人类需要及其满足活动的资产阶级性质是功利主义的现实基础。所谓功利关系,按照马克思的理解,是指“我是通过我使别人受到损失的办法来为我自己取得利益……其次,在这种情况下,我从某种关系中取得的利益总是对这种关系来说是异己的”,即赋予这种关系本身所不具有的功利色彩。马克思明确指出,“把所有各式各样的人类的相互关系都归结为唯一的功利关系,看来是很愚蠢的。这种看起来是形而上学的抽象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中一切关系实际上仅仅归结为一种抽象的金钱和牟利的关系”。简而言之,由于人的本质的异化,交换活动中充当中介的货币成为主导一切的神秘力量,并且。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需要片面化为单纯的占有,人们为了占有更多产品而相互利用、彼此欺骗[3]

结束语:综上所述,唯物史观确立时期马克思批判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哲学基础、功利主义前提和法权观念,阐明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对立,揭露了功利主义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意识形态特征,形成了从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历史运动出发考察资产阶级社会关系及其所有权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张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缘起及其发展逻辑[J].哲学研究,2021,(06):5-11+127.

[2]刘国新.异化:马克思早期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探析[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2):1-6.

[3]周嘉昕.《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史上一段被忘却的历史——施穆科勒对“青年马克思”问题的回应[J].山东社会科学,2019,(04):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