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等化视角下农村公共文化供给“适销对路”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6
/ 2

均等化视角下农村公共文化供给“适销对路”探析

毛红霞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福全街道文化站  浙江 绍兴 312046)

摘要: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是体现时代发展趋势、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市场经济要求。目前,农村文化供给存在适销不对路现象,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民公共文化的需求表达和文化权利的实现。厘清政府、社会、市场的各自职能定位,积极探索农村公共文化供给适销对路新思路、新模式,是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供给  适销对路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作为农村文化的重要部分,满足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农村文化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绍兴市柯桥区以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载体,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日益丰富,服务方式和效能持续提升,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现阶段农村公共文化供给存在效率较低、投入不足、结构失衡等问题,与互联网时代新型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要求尚存较大的不适应性。均等化视角下农村公共文化供给如何适销对路,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现状

1、供给总量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在公益文化设施供给方面,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供给远落后于城市。一是活动场地不足。以绍兴市柯桥区为例,全区19个镇(街道)文化站平均建筑面积3136.8(m2),设有乒乓球、棋牌、图书室等基本活动室电子阅览室基本属于摆设,极少有大型现代化教育培训的多功能厅。二是文化活动偏少。区级文化部门送文化量少有限,全年文艺五进演出只能送到1.7%行政村(社区)。三是文化人才缺乏。全区文化站干部中,专职从事文化站工作较少,中级以下职称占88.5%。92.5%行政村(社区)文化礼堂(文化家园)由村两委人员兼职,普遍存在学历偏低,少有文艺特长。

2、供给质量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目前,农村文化设施的现代化水平普遍较低,现代化的高科技产品如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设备等较少广泛引入到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中去。农村文化活动室设置大多停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陈旧设施,活动内容主要是看电视、玩棋牌等消遣方式,只有少数农民看书、读报,相当部分文化礼堂(文化家园)处于空壳化状态。

3、供给机制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要求不相适应。从政策法规角度来看,还没有形成一整套科学的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的体制和机制,致使农村公共文化供给在管理中处于无序状态。如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经费缺乏强制性规定,导致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力度不够。

4、供给模式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要求不相适应。农村公共文化产品虽然属于完全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作为主要的供应方。但是政府财力投入的领域很广,对于农村文化产品的投入很难做到完全满足实际的需要,因此,需要个人或者其他组织参与到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应中来。现实的农村的公共文化产品供应中政府占有绝对地位,市场和非营利组织等社会力量很难发挥出其有的作用。

二、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1、农村公共文化供给政府重视不够。近年来,从中央、省、市都出台了一系列文化经济政策,但在实行工作中,许多政策没有落实到位,主要是当地政府重视不够农村文化建设。镇(街)文化经费投入不按照财政部规定支出,土地指标的使用等文化优惠政策、扶持政策在实际工作中执行有难度。

2、农村公共文化供给需求表达不清。由于农民群众文化素质和收入水平因素,不善于表达对文化娱乐精神产品的消费的真实意愿,农村家庭消费主要集中在建房、婚丧嫁娶、子女上学等重大家庭事件上。城市精品文化价格昂贵,农民无力消费,农村文化活动缺少创新,群众参与热情又不高。

3、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主体任务不明。对于农村公共文化供给,尽管上级有要求、群众有需求,但从中央到地方始终没有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责任和义务。从理论和事实上讲,农村公共文化供给政府必须承担主要责任,但在实施过程中,理应由省级和市级财政承担的公共文化供给,却要乡镇(街道)基层一级政府承担,由于财政资金得不到保障,完成质量大打质扣。地方政府只追求硬性考核指标,导致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主体意识错位。

4、农村公共文化供给资金保障不力。由于镇(街道)财政体制实行财政分层的方式,每年乡镇(街道)财政留成和税收分成比例较小,镇(街道)可支配财力较少,然而大量的公共建设发展都由镇(街道)承担完成,镇(街道)经济运行不堪重负。同时,农民自身受客观因素的影响,缺乏承担公共文化供给责任的意识和能力,农民个人出资捐助公共文化建设非常有限。

三、农村公共文化有效供给对策与建议

1、定位政府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主导地位。首先,加强政府主导。对县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配送实行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例如对中心乡镇偿试建设县级文化馆分馆、图书分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其次,调整文化产业布局。充分考虑文化产业布局与区域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运动的关系,把区域文化产业布局纳入到区域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战略中去,有针对性地选择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整合区域文化经济。

2、建立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信息平台。一是政府部门主动了解群众文化需求。制定并向社会公布公共文化服务的菜单,让农村群众根据自身需要进行选择,供给主体可根据农村群众要求量身定做。二是建设农村公共文化需求表达制度。保证农村群众通过社会组织、新闻媒体等民间方式表达农村公共文化需求,将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对接。

3、优化农村公共文化供给投入结构。一是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使财政资金在城乡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强化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的财力,同时,明确农村公共文化供给支出在县、镇(街道)财政、村(社区)支出中的比重,确保其增长速度不低于同期财政增长总支出的增长速度。二是实现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从以促进经济增长为核心转向以提高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重点,把公共财政资金更多地投入到农村公共文化供给。 

4、创新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体制机制。加强管理机制。明确各级政府职责,理顺条块关系,严格界定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上的财权和事权,落实县、乡镇政府、行政村和文化部门对辖区农村公共文化供给责职。是建立评价体系。增强农村公共文化供给在当地政府考核中的权重,将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和活动开展情况作为当地政府和管理部门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建立农村公共文化供给公众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对挤占、挪用公共文化场所的,追究有关责任人责任;推行农村公共文化供给考核的民主测评制度。

   总之,要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新思路、新模式,真正使农村公共文化供给适销对路,借助于政府农村公共文化有效供给的渠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实践融入农民群众的文化消费过程中,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农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

参与文献:

[1].孙浩.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的体制性障碍研究[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1,06

[2].吴伟亚:《中国农村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报,2014.09

作者简介:毛红霞,女,(1972.9-),浙江绍兴人,汉族,大专,小百花三级演员中级职称,研究方向:群众文化理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