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双性化人格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6
/ 2

浅谈初中生双性化人格的培养

孙玉亮

江苏省如皋市龙游湖外国语学校 

【摘要】随着双性化性别角色的理论深入研究,大量事实证明,双性化人格是一种健康的心理模式。双性化人格是同时具备男女两种性别的长处和优点,也能更好的调节个体,快速适应各种环境。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更是性别决策的关键期,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未来激烈竞争的社会,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双性化人格的教育就显得尤为的重要。

【关键词】双性化人格     初中生双性化人格培养     共生课堂

1.双性化人格的概念

研究双性化人格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贝姆,他设计第一个双性化特质人格的心理量表(BSRI),贝姆用此表测量75名大学生,结果显示:约有32%的同学具有双性化人格,从此证明了双性化人格的存在。还将人的性别分为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中性化四种类型。

最早正式提出双性化人格概念的是罗西,他认为一个个体可以同时拥有传统男性和传统女性应该具有的人格特质。弗洛伊德曾提出“潜意识双性化”概念即“对人类而言,不存在纯粹的男性和纯粹的女性,无论是在心理学上还是在生物学意义上都找不到的”[1]我国对双性化人格的研究是建立在西方研究的基础上,如张玉琴、李美华等人在研究中发现性别角色形成是青少年社会化的必经过程,贯穿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整个时期[2]

2.双性化人格培养的意义

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抓住初中生性别角色发展的关键阶段,有针对性的培养双性化人格,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西方就对双性化人格角色培养早有研究,在1980年人们就发现双性化个体不仅具备两性心理方面的优点,而且在社会适应能力和主观幸福感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卢勤采用修订的(Bem)性别角色量表,对学生进行实施研究结果显示:双性化人格特征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更佳。[3]丁·布洛卡提出的青春期性别角色发展的三阶段中的最后一个阶段,14-15岁左右的孩子开始相信自己性别角色的标准,运用性别角色原则设法超越社会规则,试图建立健全的双性化人格。因此双性化人格教育是初中学生人格教育的最佳选择。在双性化人格教育下,初中生若能学习兼顾异性的性格优势,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张弛有度,左右逢源,同时对于初中生性别观念的形成和未来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

3.初中生双性化人格的培养

3.1初中生性别角色特征

初中生中女生性别角色发展比较稳定,男性向女性化趋势偏移。吴吉惠、熊思童研究发现双性化性别角色中,初中女生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男生,且未分化类型中女生也少于男生;初中生性别角色类型中未分化类型所占比例最大,城市初中生、独生子女未分化现象比较严重。[4]

3.2影响双性化人格的因素

影响性别角色因素主要有生物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个体的自我认知因素。生物因素为性别角色获得提供前提条件;社会环境在性别角色获得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自我认知是性别角色获得的内在动力。

3.3初中生双性化人格培养对策

双性化人格的培养是正确的性别教育。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著名的“阿尼玛和阿姆尼斯”理论,用“男性的女性意向”和“女性的男性意向”两个术语说明人类双性化生理和心理特点。最后还强调了个体人格得到健康和谐的成长,应允许男性人格中的女性因素和女性人格中的男性因素在个人意识和行为中相互得到适当的展现。[5]

3.3.1在家庭里家长在完成孩子对性别认知的同时,没有必要强化男孩子、女孩子需要做些什么,应该玩什么玩具。应该从体格、智力方面全面发展,让孩子多去尝试,不要用性别限制了孩子的活动。传统观念认为男子气质的突出之处是刚强,女子气质的珍贵之处是温柔。随着时代的进展,青少年人格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比如女性中不乏热情泼辣、豪爽刚烈、精明强干者;男性中也有不少刚柔并济、感情丰富、务实稳重者要营造两性平等的家庭环境,尽量解脱刻板印象,避免过于偏向典型男性化和女性化,父母两人营造两性平等的家庭氛围,适当互相的从事家务劳作,不要分工作业,互相理解与帮助,充分发挥自己特长与爱好,避免做专职家庭主妇和大男子主义行为。这样有利于孩子将父母身上的优点继承下来,孩子在平时表现出的双性化人格品质给予肯定和鼓励。

3.3.2在学校里教师要正确的引导,改变传统的性别观念,帮助学生建立自我认知双性化人格优势的意识,教师持有双性化人格教育理念。例如:在体育课堂上设置挑战赛引导女生积极参加,培养女生坚强勇敢的意志品质;多鼓励男生参与精细活动,锻炼其细心、耐心品质。正确营造特殊的环境,培养学生独立、冒险为核心的男性化特质;又要注重优雅、温和、善良为核心的女性化特质的养成。同时体育教师的双性化人格特质也比较明显,与其他教师相比较易通融、随和、易与人相处、坦诚直率、富于勇敢、顽强拼搏、果断、独立。这一优势人格对学生双性化人格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教师的示范、言行与学生的互动都相互影响,产生共生的课堂效益。首先要在教学设计上多考虑跨性别分组的重要性,还要设计混合性别分组的活动和游戏,体育器材的使用上尽量不分男女,活动和比赛中给予男女生平等的参与练习机会,教师在评价上要适合双性化人格培养理念,不要有错误的言语引导,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3.3在社会上,多参加双性化人格培养讲座,国家和社区多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实践机会,使初中学生能够在建立双性化人格特质的关键时期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总之家庭、学校、社会上都要充分发挥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方面的优势,顺应人格发展趋势,重视双性化人格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创建初中生双性化人格培养的时代发展需求。勇敢却不鲁莽,温柔且有力量。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性欲三论[M]赵雷,宋景唐,译.北京:国际文艺出版社,2007

[2]张玉琴、李美华.透视跨文化视野下的性别角色社会化[J]青海民族研究,2007(4):60-62.

[3]卢勤.大学生性别角色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31(4):276-279

[4]吴吉惠、熊思童.双性化人格视角下初中生性别角色调查研究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南允637002

[5]荣格·荣格性格哲学[M].北京:九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