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文化视野下的西藏主题绘画创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8
/ 3

论当代文化视野下的西藏主题绘画创作

杜彩秋

抚顺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西藏”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具有特殊精神内涵的文化符号。自公元6世纪末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吐蕃文明之始,直到近代,虽然它与内地保持着紧密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使绝大多数内地人民无缘涉足雪域高原,仅能借助有限的文字资料去想象这片土地以及生活在那里的各族人民。20世纪,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环境特别是交通工具的改善,使更多的内地人能进入甘、青、川、滇藏区,接近西藏,涉足西藏成为可能。除了政治家、探险家、民族学家、地理学家等关注西藏外,艺术家也对西藏情有独钟,他们虽不能如政治家般用宏观的战略眼光去关注西藏问题,却有着如探险家般的热诚,执著前行,探寻西藏,用心去描绘雪域高原上的神奇风光,表现这片土地上的民俗风情,揭示其丰富的文化内蕴。

关键词:文化视野下;西藏主题绘画;创作研究

On the Creation of Tibetan-themed Painting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mporary Culture

Abstract: "Tibet" is not just a geographical concept, but a cultural symbol with special spiritual connotation.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Tibetan civilization on this land at the end of the 6th century AD, until modern times, although it has maintained clos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ties with the mainland, due to its special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most of the mainland has been People have no chance to set foot on the snowy plateau, and can only imagine this land and th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living there with the help of limited written materials. In the 20th century,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times, the social environment, especially the replacement of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made it possible for more mainlanders to enter Gansu, Qinghai, Sichuan, Yunnan and Tibetan areas, get close to Tibet, and set foot in Tibet. In addition to politicians, explorers, ethnologists, geographers, etc. who are concerned about Tibet, artists also have a special liking for Tibet. Although they cannot focus on Tibet issues from a macro-strategic perspective like politicians, they have the same skills as explorers. With the same enthusiasm, persistently moving forward, exploring Tibet, depicting the magical scenery on the snowy plateau with heart, expressing the folk customs of this land, and revealing its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Key words: cultural perspective; Tibetan-themed painting; creative research

引言

自20世纪30、40年代起,张大千、吴作人、叶浅予、孙宗慰、韩乐然等老一代画家开始描绘藏族同胞,张大千的国画(番女醉舞图)(1942年)、叶浅予的插图(打箭炉日记)(1945年)、韩乐然的油画(拉卜楞寺前歌舞)(1945年)、吴作人的油画(藏女负水》(1946年)等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绘画中表现藏族题材的代表作。这一时期的画家尚无缘涉足西藏,作品所描绘的是甘、青、川藏区的民俗风情,但他们为20世纪后半叶西藏主题绘画创作奠定了重要基础。西藏和平解放以后,与内地之间的联系超过了以往历史上的各个时期,使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进入西藏,并深入到雪域高原腹地,将其视为艺术的故乡,流连忘返,密切地接触那里的人民,甚至长期留居,与藏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同胞休戚与共,融为一体。这是20世纪后半叶西藏主题绘画历久不衰的重要前提。

一、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

西藏主题绘画首先与西藏独特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紧密相连,同时与雪域高原的主要民族藏族息息相关,此外还由于西藏主题绘画孕育于20世纪30、40年代,在20世纪后半叶,西藏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巨大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发展,并逐步趋向成熟,使之既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又具有时代性,这是西藏主题绘画最为突出的特点。西藏特殊的地理条件所形成的自然景观是世界上其他地域所不具备的,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不仅有全世界海拔最高的雪峰———珠穆朗玛、最为险峻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神奇的纳木错湖、辽阔的藏北草原,而且有广袤的田园,能够在高寒缺氧的气候下生息的牦牛、藏羚羊等雪域特有的生灵及灵芝、雪莲等奇花异卉。西藏自治区占地面积达120多万平方公里,不同地区的地理条件与自然环境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后藏的萨迦、前藏的山南、藏北的羌塘风貌有别,东部的昌都、西部的阿里更是景象迥异,这是西藏令人向往并使置身其中的异乡人流连忘返的首要原因。艺术家频频涉足雪域,无不为那里的自然风光所倾倒,画家更是用心去感受、用画笔去描绘那些令他们受到强烈视觉冲击,甚至灵魂为之震撼的景象,因而他们所创作的表现雪域自然风貌的作品往往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往往以大画幅、大视角表现大场景,从1954年董希文创作的《春到西藏》到2004年刘大为的《雪线》、2006年的《雪域生灵》、2008年袁广创作的《珠穆朗玛》等作品尺度均达200cm以上,显示出画家对西藏自然景象内在气息的把握,表现出了一般绘画作品所不具备的宏大气势,倘若画家不采用如此巨大的画幅,很难传达出雪域高原的高旷、辽阔、壮观,这也是这类西藏主题绘画突出的特征。它使观者面对绘画作品时能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甚至产生敬畏之心。使艺术家们受到精神震撼的,除雪域的自然风光,还有青藏高原独特的人文景观,这也是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地域所不具备的。雪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藏传佛教,而藏传佛教是唐代在藏族苯教、印度佛教和中原汉传佛教共同影响下形成,明清时期发展演变为以格鲁派(黄教)为代表,影响绝大多数藏族民众信仰的宗教。西藏各地最为壮观的人文遗迹是藏传佛教寺院,从山南的桑耶寺,日喀则地区的萨迦寺、夏鲁寺、扎什伦布寺,江孜的白居寺,拉萨的大昭寺、小昭寺、布达拉宫、罗布林卡等,无不是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从建筑、造像、壁画、唐卡到装饰、陈设均显示出雪域文化的灿烂辉煌,也充满着宗教的神秘色彩,这较之青藏高原的自然景观更令画家迷恋,诱使他们去探寻雪域文化的奥秘,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1961年吴冠中创作的油画《扎什伦布寺》,1962年董希文创作的油画《江孜街头》,潘世勋1964年创作的油画《大昭寺与唐柳》、《八廓街头》等,均是画家在西藏写生创作而成,描绘了西藏的名胜古迹和雪域特有的人文风情。藏族画家次仁多吉的油画《布达拉宫》和《古格王朝》还透露出了宗教的神秘庄严。诸如此类的带有鲜明地域性特征的西藏主题绘画作品,一方面向世人展现了雪域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也表达了画家们对雪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因其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的标识性,甚至成为独特的文化符号,而在中国当代文艺舞台上独树一帜。画家们在表现雪域人文景观的同时,还更着力描绘藏族同胞,不仅刻画了藏族服饰、人物面貌等外在特征,而且注重表现其精神气质,传达出藏民族的民族个性,主要从宗教活动和世俗生活两方面加以表现,通过对朝圣、礼佛、转经、放牧、收割、休憩、歌舞等活动的描绘,表现藏民族对宗教的虔诚信仰、对生活的热爱以及百折不挠、坚韧不拔、豪放豁达的品格。

   

作者:杜彩秋

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西藏主题绘画植根于中华民族和其他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基础之上,是在多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前提下产生的。汉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流对西藏主题绘画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西藏主题绘画的繁荣。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汉文化和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唐代起,中原内地与雪域高原即存在紧密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20世纪这种联系进一步得到加强。西藏和平解放特别是民主改革以来,汉藏文化的交流空前繁荣,致使大批艺术家深入雪域腹地,经年累月甚至长期留居,了解、研究藏文化,描绘雪域高原及那里的人民。与此同时,也有不少西藏学子在内地求学深造,参与艺术活动,这样必然促使内地与西藏本土的艺术家相互学习,吸收借鉴各自民族文化的优秀成分,并融入到绘画创作当中。韩书力、余友心、叶星生是将内地艺术与西藏本土艺术相结合进行绘画创作的代表人物,他们综合运用了汉藏两种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韩书力的《祝愿吉祥》(1999年)将中国画的笔墨与西藏宗教符号相结合,作品极富神秘感;李知宝的《如影》(2001年)和李化吉的《金风》(2006年)等作品将内地绘画与西藏壁画艺术有机的统一于一体;田黎明的《雪域净土》(2002年)和陈钰铭的《夜路》(1995年)在表现内容和表现技巧上均显示作者对汉藏艺术的驾驭能力。而安多强巴、尼玛泽仁、德珍等藏族画家则借鉴了内地艺术的表现形式融入西藏本土绘画的创作中,如尼玛泽仁的《水月观音》(2008年),画面的主体形象源自西藏壁画和唐卡中的人物造型,而画面背景的处理更多地带有内地传统水墨画的意味,他的《佛门盛事》(1998年)等作品也是汉藏艺术融合的结晶。藏族年轻女画家德珍的作品《少男少女》(2002年)既承传了西藏本土艺术因素,又具有鲜明的内地民间艺术色彩。汉藏文化对西藏主题绘画创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近60年来,汉藏文化交流的全面加强无疑给汉藏两地的画家带来了新的创作契机,有力地推动了汉藏绘画艺术向前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内地画家对西藏文化的吸收、借鉴,使西藏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并且由于藏族画家参与内地的文化艺术活动,使藏族艺术家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艺术舞台。西藏主题绘画因产生于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中外文化的交流空前繁盛,在这样的前提下,西藏主题绘画的创作不可避免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追溯到50年代,以董希文为代表的内地画家,即将他们在30、40年代自西方传承的写实油画技艺用于描绘雪域高原,如《毛儿盖黑水姑娘》(1955年)和《藏女阿管》(1955年)。60年代吴冠中、潘世勋等画家分别将印象主义的色彩、笔触及素描造型手法运用到西藏主题风景画和人物画的创作中,如吴冠中的油画《扎什伦布寺》(1961年)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的长卷构图,将西方油画色彩与中国水墨画意蕴相结合,表现出后藏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的壮观景象;潘世勋的素描《翻身曲》(1960年)采用西方素描的表现技艺展现和平解放后西藏人民面对新生活的景象。改革开放后,外来文化对包括西藏在内的中国各地的艺术创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吴长江将西方蚀刻铜版画和水彩画的技艺用于创作西藏主题绘画,真实地再现了藏族普通民众的生产、生活。刘孔喜则将欧洲早期油画坦培拉技法运用于表现藏族人物形象。钟擎国借鉴西方色粉画表现技法用以描绘雪域风情。藏族画家的绘画创作也直接或间接的以不同方式吸收了西方现当代绘画的表现技艺,如次仁多吉的油画《法号》借鉴了西方静物画的表现形式,细致描绘了藏传佛教法器———镶翅海螺,他还将后印象主义的塞尚以及表现主义的绘画手法运用在西藏肖像画、风景画的创作中,如《藏族牧民老人》、《夕照江孜》等。德珍创作了一系列既带有藏族传统文化印迹,又体现出西方现代派绘画特征的作品,如国画《迎鸟节》(2007年)、《大山后面》(2007年)等作品明显受到西方象征主义和原始主义绘画的影响。

三、文化视野下创作研究

虽然多种文化因素对西藏主题绘画产生了影响,但影响的程度、范围存在显著的差异,这既归因于西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环境,又与内地和西藏画家们进行艺术选择时所采取的文化立场有关。部分西方现当代绘画流派之所以未能如写实主义画派那样影响西藏主题绘画创作与此不无关联。西藏主题绘画作品承载了几代画家在艺术创作方面的不懈探索,也留下他们在继承中外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新方面探索的印迹。西藏主题绘画成为当代画家艺术创作的试验田,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当代绘画创作具有导向作用。从整体上考察西藏主题绘画,汉藏文化、东西方各民族文化在创作中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大多数作品往往综合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和表现技艺,将不同艺术元素交织在一起难分难解,充分体现了西藏主题绘画多元文化融合的特征,是20世纪后半叶中国绘画不断趋向多样化的生动例证。纵观西藏主题绘画,尽管其中也存在浮光掠影式的作品,但其在表现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方面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20世纪中国绘画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无疑是20世纪绘画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西藏主题绘画既具有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同时又反映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对西藏主题绘画进行历史梳理、加以理论总结,不仅有利于其更好地向前发展,而且对反思中国当代绘画创作,乃至探讨中国当代美术、当代文化的发展态势和价值取向也不无启迪。

结语

20 世纪,黄土高原、江南水乡、戈壁大漠、塞外 草原等成为中国现代绘画的重要表现对象, 在各类 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绘画题材中, 青藏高原尤为艺 术家所热衷, 不同历史阶段他们所关注的热点虽存 在一定差异, 但对藏族同胞及雪域文化的热情始终 如一。 2008 年第 6 期《美术》推出了藏族题材绘画研 究专题, 对这类绘画进行了初步的史学梳理,7 月 3 日至 6 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和首都师范大学联合主 办的“灵感高原———当代西藏主题绘画邀请展”在中 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办, 中国美术家协会还计划于 2009 年为庆祝建国 60 周年及西藏和平解放 58 周 年举办“中国美术家眼中的青藏高原”专题作品展。 这一系列美术活动表明与西藏相关的艺术作品已经 成为美术界关注的焦点,它相对自成一体,具备了独 立的存在价值, 探讨西藏主题绘画已被提上议事日 程。本文作者试图从当代文化中时常涉及的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以及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角度,对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的西藏主题绘画作品加以解读和创作,以阐明西藏主题绘画的基本特征,进而挖掘其在中国当代美术创作乃至当代文化建设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1]徐亚男.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2020.

[2]肖龙. 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劳动者主题绘画研究[J].上海大学,2019.

[3]刘坚. 新中国三次重大历史题材绘画创作研究(1949-1966、2004-2009、2011-2016)[J].西安美术学院,2020.

[4]刘青阳. 当代青藏高原主题绘画中的宗教性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2020.

[5]徐晓晞. 新中国藏族题材中国画创作与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2019.

[6]牛乐. 高海拔的力量[J].西安美术学院,2019.

[7]王偲. 陈丹青与《西藏组画》接受史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2020.

[8]王宏伟. 藏族主题美术创作与当代国家形象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2021.

[9]吴明娣,奇洁. 当代文化视野下的西藏主题绘画创作[J]. 西藏艺术研究,2020(02):55-58.

[10]吴明娣,乌兰哈斯. 中国当代西藏主题绘画概述[J]. 中国藏学,2021(04):24-27+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