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古树新芽——传统文化融入初中美术教学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8
/ 2

与时俱进,古树新芽——传统文化融入初中美术教学的策略

邢小娣

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初中    

【摘 要】 随着时代发展的日新月异,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受到大众的普遍关注。基于中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现状的调查,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探究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感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学生在学习传统,传承文化的同时,进行大胆的实践与创新。

关键词:初中美术 传统文化   教学策略

美术课程标准明确了传统文化在美术课程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本土美术相关常识的领会,提升初中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还能使学习者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1]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传统文化也在不停的沉淀、不竭的传承中孕育而生。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中国传统文化也在发展进步,而这对于大众的审美与流行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中学生担负着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因此,初中美术教学在培养中学生良好艺术素养的同时,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对中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中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

中华传统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沉淀,是民族的瑰宝。而中学生对于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存在着认识不足、感受不深、学习不系统等问题,以下从文化视野、文化自信、文化创新这三个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

1、文化视野狭窄,突出流行审美,忽视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元文化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越来越普遍,很多学生受到“快餐文化”的影响和吸引,热衷于娱乐性文化,对中华文化探究兴致匮乏,这对学生文化视野的拓宽以及正确文化意识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资源是教育的需求。

2、文化自信缺失,本土审美自信力不足。现代“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在与时俱进的同时,人们更加需要的充实的精神内涵。在这些传统文化中,浓缩了许多优秀的民间工艺,呈现了古人的审美与信仰,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美术教学中对优秀文化资源的讲授有助于防止了中学生盲目的崇洋媚外,树立正确的中国传统文化认知。

3、文化创新不足,重传承而轻创新。根据对中学生美术学习情况的问卷调研的数据分析得知:中学生的美术学习时间较少,学习内容以绘画技巧为主,美术常识的认知主要集中在某个时期的某种风格,画家的代表作品等等“碎片化”的知识学习,缺乏对流派演变与技法传承的深度认知。以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为例,作品中所呈现魏晋南北朝时期作品中磅礴、古朴的阳刚之美,与汉代的温婉、阴柔的静素之美的关联。在学习人物画时都会讲到“中国人物画具有以形写神、表述画家旨趣、隐喻现状”等知识点为主,却忽视了作品诗画结合的叙事手法表现,鲜少有教师会让学生展开讨论和探究,

二、探究传统文化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融入策略

美术教育作为人文科学与艺术类课程,有着培养学生体会、鉴别、揭批与鉴赏能力的义务,针对目前学生审美倾向于当代盛行文化,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缺失等情况,美术教学理当从美术教育的主要责任出发,提升初中生的艺术素养,使学生对自然生态环境、对社会、和学生自身等知识都有所了解,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倾向。

(一)更新教学观念,重视以生为本

教育现代化视角下,对于美术学科传统文化教学中的融入,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融入传统文化教学学生的知识储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拓展,需要注意的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尊重学生个性和喜好,以教师自身高度专业的素养推动学生准确掌握美术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内涵,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

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从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特点出发,针对学生兴趣的开发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例如,在国画人物教学过程中,在关注水墨人物画的风格与技法的同时,要求学生对当时的文化背景资料进行收集和了解,从作品的立意,以及画家的渲染方法、人物的神态与精神传达等角度出发,共同探讨画作的内涵。

(二)优化教材资源,调整教学方法

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载体需要教师作深入研究,整合梳理其中的包含传统文化内容的素材,并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优化,最大程度的发挥其教学价值。美术教师需要根据当前最新的教育政策和要求,深入挖掘整合美术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素材,将美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结合。特别是针对较能体现优秀传统文化水平和审美的中国书画、民间工艺等要对内容进行筛选和优化,开展相对系统的深度教学。使学生通过美术课堂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博精深,提升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并付诸行动。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一个传承、创新、发展、超越的过程。在课堂上美术教师更应该多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创新。例如,在《古代工艺美术》一课中,“纹饰”作为精美青铜器工艺的代表特征,美术教师可以在讲授古代工艺的主要特点以及纹样特征与演变的同时,鼓励学生在白纸上描下喜欢的纹饰,让学生尝试将纹饰运用到现代生活装饰中,并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让纹饰出现在学生的铅笔盒、橡皮及草稿纸上。除此之外,美术教师还可以强调古为今用的学说,鼓励学生勇敢创新,指导学生自己归纳传统工艺美术中的亮点要素,并鼓励其将这些要素应用于生活,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亮色。还可以走出课堂组织学生开展传统文化美术主题沙龙,让学生在课后设计出独创性的艺术作业。在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同时,也赋予了学生充足的文化自信。

(三)开展文化实践,引导学生体验

开展传统文化和美术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实践活动,既深化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又锻炼学生操作能力,进而有助于其美术素养的提升。鼓励学生充分思考和表达感受,勇于提出问题,感受作品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的韵味。在美术基本知识讲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书法的实践,练习笔墨技能,体会中国书画的笔墨魅力。例如,了解某一绘画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手法,需要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视角、方法和过程。运用自主学习单和分组汇报的形式,推动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由此加强学习效果,学生也能多角度地交流和感受传统书画作品的文化底蕴。也可以根据传统文化开展不同主题的绘画创作,学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作品,去观察它的特色和亮点,再思考如何将两者进行合理的过渡,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如:历史遗留的名胜古迹、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现代观念的博物馆群、历史悠久的人文资源等。通过鼓励学生的文化实践预体验充分凸显出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感受本土文化内涵和传承责任。

(四)结合学科教学,渗透情感教育

美术的发展与中华文明的发展和沉淀密切相关,美术也从多个角度记录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绚丽多姿。了解文化经典,了解美术艺术的发展历程和为之呕心沥血的先驱。从思想意识层面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继而以正确的文化意识来影响学习行为。例如,在苏教版八年级的《笔情墨意抒胸臆》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互联网中收集信息、请教历史老师等方式来了解我国古代书法的发展史,阐明各个时代书法绘画的类型和特征,进而对各个历史时期情况有一定了解,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之余,思想情感也可升华。

总而言之,将传统文化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进行融合需要美术教师以科学理念为指导,以合理的方式开展相关教学工作,要注重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法学习、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教师引导实践和体验的积累中促進学生独立思考、自主体验的习惯和方式的养成,提升美术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许丽丽.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J].中国教师,2020(07):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