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心寓目活洞悉  随机应变视儿戏——实例解析幼儿游戏活动中养成性评价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8
/ 2

游心寓目活洞悉  随机应变视儿戏——实例解析幼儿游戏活动中养成性评价的策略

武梦芸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机关幼儿园教育集团   323000

【摘要】本文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核心精神作为研思依据,尊重幼儿的心理、身体发展的特征,关注游戏活动开展中产生的裂变,结合教师处理及应对的手段,解析教师组织方式、改变活动(游戏)策略,从整体到个体切实促进幼儿自主性、创造力的发展,体现幼儿活动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关键词】教师观察力、游戏活动、活动应变、综合素养

一、幼儿游戏活动的意义及作用

1.游戏是幼儿的权利

关于幼儿教学中游戏化教学的论述和专注很多,“游戏化教学”是幼儿天性的体现,也是对幼儿最严谨、最慎重的生命思考。为什么说游戏是幼儿的“权利”?好动是天性也是幼儿的“权利”,作为幼儿教师如何化解“又要满足运动需求却又兼顾身体机能”的矛盾呢?游戏,就是最好的手段和方式,二者兼顾。

2.会玩的孩子最聪明

如果将幼儿的游戏行为定义为“玩”,从孩子角度看我认为完全正确,但是从教师、家长角度看却显得武断不科学了。在孩子眼中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他们的玩具,一张纸可以是“翅膀”、一把椅子就是“汽车”,他们的玩性和玩味都会调动身体的多项功能参与,激活他们无限的想象力。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幼儿“会玩、活玩、善玩”体现了教育的功能和意义,也体现了对幼儿身体和心理的科学保障意义。幼儿不仅以物代物,还能自己假装成他人,还可以“串演”多个变换角色,这些都是幼儿想象力发展的真实存在,都会作用于幼儿的逻辑思维、虚拟构想、联想能力、创造力等发展,都是人智力因素的显现,这也就验证了“会玩的孩子最聪明”这个说法。

3.老师也是一个孩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针对幼教参与者有个重要的思想,幼儿成长中教师、家长都不能是旁观者,都要科学的、合理的对孩子的活动做出指导和帮助,这是对教师、家长的身份提出的一次思考和转换。以一次完整的游戏活动为例,游戏中幼儿与同伴合作交流、设计协商,完成对游戏内容、材料、规则、的设定,比如运用活动的规则性,促使幼儿克服自我中心化,初步形成规则意识,促进社会性的发展。

二、解析“战地医院成立”游戏的生成及意义

(一)尊重幼儿的本真及表现欲

1.自纠错误

幼儿园为孩子精心打造了一块户外活动区域——野战区,这是孩子们眼中的“圣地”,在这里他们可以尽情的“放肆”,也可以实现自我发展。结合孩子的身体及心理特征设置了:野炊谷,有桥坡、隧道、滑索,并联了沙水湾和树屋,活动中悦悦随手从筐里拉出一把冲锋枪,“突突突”冲锋枪的响声让他一下兴奋的起来,于是他对着小朋友“打”、对着空气“打”,枪声伴着他嘴里“哒哒哒”的声音,就像催化剂瞬间激活了整个“战斗”,孩子们的游戏情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游戏体验。

2.自定规矩

孩子的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能够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社会性适应中极其重要的内容。野战游戏本身是具有灵活多变的特质,教师认识到了活动的规则意识,对活动实效有心理预判,但是在活动中面对“孩子改变预定规则”的行为,教师采取的方法是:自己协商及调整规则,教师坚持了“不能破坏规则”的原则,同时也注入“解决办法及情感元素”。教师可以陪着孩子走到另一个或另一方小朋友身边,采用询问策略,然后给予“相互协商”的建议,迅速及时的采取应对措施,尊重游戏中的情感演变和情绪呵护,减少对规则冰冷的执行,目的是发展孩子协商、沟通的能力,同时也衍生出“战争谈判”的游戏活动。

(二)鼓励游戏创新及活用材料

1.改变游戏序列

游戏活动实施的过程当中,呈现随时催化、裂变的可能,教师“随机应变”处理及应对不仅能激活幼儿的浓厚兴趣,还能刺激幼儿不断感知、不断让游戏演变出新触觉。游戏中我发现多多和薏薏一前一后慢慢从桥坡下来脱离了战斗,走到伞亭的凳子上坐下、不停的在交流,她们怎么了?我走过去问:“你们怎么了?”薏薏笑着对我说:“他受伤了,我是医生。”我又问:“那医生,你怎么不给他看看呢?”薏薏:“我没带针和药。”我捡起地上的一片树叶递给薏薏:“先贴个创口贴吧!”薏薏笑得捂住了嘴,扭头对多多说:“这个树叶是创口贴。”我一脸认真的拉过多多的手,把树叶一角塞进他袖口固定在他手背上。又捡起一段树枝说:“我是战地医院的护士,要开始打针喽。”薏薏开始认真看着我模仿护士的样子给多多打针。在组织幼儿开展游戏或完成一项其它活动的时候,无时无刻都存在这种变化和突然,但是不能用“忽略、不在乎”的思想处理应对,因为幼儿形成了一定的注意策略。这就是游戏赋予的对幼儿创新创造能力的考验,教师要发现任何细微的变化,不能坐视不理,合理的引导导,改变游戏预设的序列。

2.改变情景空间

游戏中不断构建情景和生成思维的主要源泉是:材料,幼儿不断地与材料接触,不断的生成新体验,游戏活动的价值附着在材料的操作中,多种直接、自然的经验对幼儿活动的内容和进程起关键性作用。先寻找该幼儿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孩子用意,这样对孩子的指导就会更有针对性,给孩子留下了思考时间、自己解决问题的空间。如果在教师眼中任何内容都带有“热情和投入”,孩子表现和热情就会得到最大化的释放。

(三)重塑情感及个性养成

关注以幼儿为主体的个体差异性,提供相同的背景、相同的材料支持,坚持“求同存异”教育原则,会激活幼儿相互赏识、相互合作的力量。他们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想获得同伴、老师的肯定,折射出孩子很难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合理评价及有效沟通,教师应该观察到产生分歧和处理方式的差异,幼儿欢乐、兴奋、惊奇、疑惑、窘态以及其他内心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细微动作,都是教师切入和进行活动调整的契机。

三、关于游戏主题的思考及途径

1. 精选材料、小大作

科学合理考量游戏的深度,挖掘发展幼儿素养的元素,结合区域及材料,可以创设不同的主题。主题构建的时候需要考量以什么为“题”、“题”和幼儿的能力和生活有多少距离?主题易小不易大、易浅不易深,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直观化、生活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把幼儿置于生动的情境之中,有生活的接触点,坚持从生活汲取元素,活动设计除了具有丰富的活动性,还得投放相应材料和活动用具,这样孩子参与的方式具有较强的体验感。

2.确立目标、文要对

确定主题后,我们得切实的思考这个“题”能帮助幼儿发展那些素养?用什么方式实现这个目标呢?如果说孩子动起来、锻炼身体、发展协调性等是可视化的“武功”,那么喜欢、兴趣、愉悦、开心则就成了蓄力而发的“内功”。幼儿的游戏表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行为表现会随着身体状况、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多研思考每个孩子的兴趣时间、性格特质、行为表现,同时对活动中的意外行为做了引导和处理,久之,教师就知道如何观察幼儿,从而为进一步分析幼儿的游戏倾向和设计干预策略奠定基础。

四、结束语

没有游戏的童年是一道没有放盐的食物,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应该坚持“把童年还给孩子”的思想,游戏是一种体验,更是成长的阳光、雨露,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我们不能视如儿戏。当他们爱玩、想玩的时候,我们何不大胆放手、科学组织、随心遂愿和孩子一起游戏童年呢?

【参考文献】

[1] 袁爱玲.幼儿园教育活动生态现状剖析. 学前教育研究

[2] 刘云艳.幼儿园教学艺术.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