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生的“学训管”心得

/ 1

高中体育生的“学训管”心得

韩瑞统,李才千

禹城综合高中 251200

体育高考是对体育类专业人才的重要选拔途径,是未来基层体育教师和体育从业者的主要来源。严峻的高考形势之下,体育高考也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因势利导之下很多学生“投笔从体”选择体育之路,这就为高中阶段体育高考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与传统的体育生相比,现在的高中体育生群体具有一些新的特点,如何根据这些情况,实现他们的“学训管”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培养,是我们亟待进行研究实施的课题。

一 、文化学习是体育生的根本

对于体育高考生来说,想要考上大学,更多的学生文化课成绩是其更难以逾越的瓶颈。这些学生中,尽管有部分是“文转体”,有一定的文化课水平,他们的文化课学习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据相关调查,体育高考生只有8.6%的人的文化课分数能到到400分以上;成绩在 400--350 分之间的人数为16.7% ;而300分以下的竟然也有30.1%。按照大约350分的高考上线计算,达标人数仅为25.3%,可见体育高考生文化课成绩形势严峻。

同时调查发现,体育高考生文化课学习态度总体较好,但也普遍存在学习压力较大而出现对文化课学习的消极心理。这种压力不仅仅来自学习时间的压缩,还有一天两训打断了日常学习的节奏,而且训练量较大、运动负荷较重使学生的精神很难更好的集中到学习中。在所调查的体育高考生中,认为文化课学习压力“非常大”和“比较大”的体育高考生相对较多,占调查总人数的 80.6% 和 16.7% 。长此以往,造成体育高考生普遍认为文化课的教学进度太快、教学内容难度大,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面对这种情况,“学”的部分是我们的重中之重。首先在教学内容设置上,我们大胆舍弃难度部分,根据个人情况部分舍弃中等难度部分,深入透彻的学习低难度内容,保证体育生在文化考试中简单题目的得分率。其次,“嵌入式”的将体育生分配到各个班级,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其训练之后能够更快更好的融入学习的氛围中,减少训练给他们带来的影响。再次,建立教练员全权负责制。教练员不仅是训练场的指导者,还是体育生学习的管理者。根据实际情况,教练员可以实时掌握学生实际,随时调整学生学习计划,平衡训练和学习的关系,避免学生顾此失彼。最后,积极引导体育生训练之余进行“碎片化”学习,充分利用点滴时间,达到劳逸结合的效果。

二、体育训练是体育生的基础

除了文化学习,体育训练是参加体育高考的基础。体育训练目前参加体育高考学生的来源一般是两部分,一部分是确实有体育天赋,一直以来进行正规或非正规的训练;而相当一部分体育生是一直没有进行过训练,有一定天赋且喜欢体育训练,出于升学的考虑选择了体育高考。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训练中给与不同的训练和学习计划。

体育生的正常训练一般只有两个时段,早训和晚训。由于训练时间有限,因此每个时段都会兼顾基础素质和专项训练。那么,我们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实行不同的训练安排。有较高的基础训练水平的学生,在维持基础训练的同时,加大专项训练的时间和力度,旨在达到能考高分的目的。而对于“文转体”学生,由于缺乏系统训练,基础素质较低,那么必须加大基本素质的训练,平衡素质和专项的训练比重,必要的时候可以牺牲一点文化课学习的时间,最终达到能够顺利过线的目的。

在训练的过程中,基础较好的学生,由于有一定的训练积累,可以训练强度稍大,训练科目和间隔安排可以更紧凑。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训练中教练员应该注意观察,循序渐进,训练安排密度不宜过大,强度适中,避免造成疲劳积累甚至引起伤病。

三、教育管理是体育生的保障

体育生在高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特殊不仅体现在学习和训练中,更体现在其开朗、豪爽、易冲动甚至放浪不羁的性格。因此,对他们的教育管理也是有其独特的地方。合理有效的教育管理,可以成为他们学习和训练的有力保障。学习和训练同时兼顾,对体育生的身体和精神都是极大的考验,在有限的条件下,必须保证体育生有足够的营养和休息时间保证,因此应该建立以教练员为核心的管理保障团队,做好体育生营养的补充、生活保障及夜间休息的管理工作。

体育生的特点,使他们更容易接受教练员的管理,进而建立真诚的师生情感,这是实现体育生管理的捷径。教练员不仅应善于把握学生的学习和训练,更要善于掌握和把控学生的情绪变化,让他们学习有动力,训练有激情。教练员的特点,一般都不会摆架子,对体育生有着更为深入的了解,能够深入学生内心,和学生打成一片。

教练员为核心的管理团队应该是体育生敬佩和效仿的榜样。因此,管理队伍必须以身作则,使学生感到亲切和敬佩。因此,要做好组织管理工作,必须提高自身素质,正直大度。不论是在平时还是在训练中,都要加强引导和教育,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使学生对管理不仅仅是服从,而是从内心里服气,这样才能提高管理团队的引导作用。

体育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是一个“学训管”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工程,既要学习和训练统筹兼顾,又要突出重点,善于突破。在每一个环节中,必须充分考虑体育生的特殊性,实现整个过程的协调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