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建设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战略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8
/ 6

衡阳市建设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战略浅析

刘春雷

衡阳市委党校,湖南 衡阳 421008

摘要:创新型城市作为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支点,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了坚实支撑。建设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是湖南省衡阳市落实省委三高四新、市委三强一化战略的重要举措。通过梳理衡阳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基础上,对现有创新痛点问题的分析,从坚持创新首位战略、完善制度体系、加大财政投入、营造科创氛围、培育创新主体、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入手推动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切实发挥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驱动作用。

关键词: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驱动;三高四新;三强一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 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仅靠要素驱动的发展已经难以为继,以创新驱动发展将是大势所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 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在这个新的历史阶段,各级政府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充分认识和把握创新型城市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挑 战,将创新型城市作为战略支点,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创新型国家、科技强国建设取得 更大成就。这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任务。

一、创新驱动发展内涵

西方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创新是执行新的组合,包括新产品、新生产方式、新市场、新原材料供应来源、新生产组织方式五种形式。而马克思从实践哲学的视角认为,创新是现实的人面对新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从事前人未曾从事过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是超越于常规实践的更高级的实践方式即革命的实践。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关于创新的理解包容西方经济学的创新内涵。

创新是基于继承的推陈出新是顺应变化的“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位居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本质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看,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决定着大国间博弈的兴衰成败,决定着世界社会经济发展格局。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而言,当前,依靠要素、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对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已经趋于疲软,人口红利、资源、环境压力逐渐增加,国际国内环境复杂多变,政府债务危机都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需要对发展动力进行转换,实现创新驱动型发展新模式。创新驱动将彻底摆脱传统发展模式对于资源、资本、劳动力规模和数量的依赖,而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科学技术进步,通过科技创新以提高要素的生产率,提升产品的质量,实现高效生产与供给、高质量发展,从而解决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单位GDP能耗大、低端产能过剩、环境污染严重、产业处于国际产业链 中低端,经济结构不平衡、不协调、动力不强劲等问题。创新是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的根本出路创新是塑造引领型发展的重要引擎利用科技创新取得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权,创造出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出更多具有国际竞争绝对优势的产业,为经济发展释放出更多新动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者、引领者

二、创新型城市内涵

创新型城市是指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突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高、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城市。创新型城市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柱,是探索城市发展新模式的迫切要求 和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核心带动作用。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尊重科技创新的区域集聚规律,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的创新发展路径。科技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国科发体[2010]155 号) 认 为,创新型城市是指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突 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高、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 城市 。2016 年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的《建设创新型城市指标体系》中明确了创新型城市评价主要一级指标 : 创 新要素集聚能力、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创新创业环境、创 新对社会民生发展的支撑、创新政策体系和治理架构、特色 指标。创新型城市的内涵集中体现在经济、社会和文化三个层面:一是在经济层面,要通过技术创新推进产业升级、产品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提升城市综合实力 ; 二是在社会层面,要通过管理创新,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体制和机制,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潜能 ; 三是在思想文化层面,要形成具有城市特 质的人文思想文化,形成人与人交流融合、宽容与进取的思 想文化氛围。创新型城市具有以下特征 : 一是具有健全的创新体系。在创新管理、创新要素投入、创新服务、创新人才保障、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强化体系建设,形成高效、多元化、制度化和 法制化的创新体系。二是创新要素的高度集聚。包括科技人才、研发投入、创新型企业等的高度集中。三是显著的创 新效益和效率 。创新的目的是要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和产 业竞争力,促进社会民生的发展。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尊重科技创新的区域集聚 规律,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的创新发展路径,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重要指示的重大举措,是全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迈向新台阶的重要抓手 。

国家层面,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科技创新摆在各项规划任务首位,进行专章部署,这是中国共产党编制五年规划建议历史上的第一次。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提出了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战略要求。2021年11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 议,审议通过了《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2021 - 2023年)》。习近平在主持会议时强调,开展科技体制改革攻坚,目的是从体制机制上增强科技创新和应急应变能力,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 向,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锚定目标、精准发力、早见成效, 加快建立保障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制度体系,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

省级层面,2016年11月,湖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作出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的重要决策,提出建设科教强省。2018年10月,湖南正式获批创新型省份。习近平总书记 2020年9月在湖南考察时提出了三个高地的发展新定位。2021年11月25日,省委书记张庆伟在中共湖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指出,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

市级层面,早在2015年9月,衡阳市委、市政府便出台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 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衡发〔2015〕16号),积极构建了 1+X制度配套政策体系。作出了衡阳要创建国家 创新型城市的重大决定。2015年12月,衡阳市政府成立了以常务副市长为组长的衡阳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领导小组,全面具体负责这一工作的推进与完成。2016年1月初,衡阳市向科技部就衡阳计划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创建试点工作进行具体沟通,并邀请专家就如何做好衡阳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献计献策。2016年3月10日,国家科技信息所专家来衡阳调研考察衡阳市城市建设的基本情况。2017年出台《关于加快实施创新引领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 市的意见》(衡发〔2017〕8号)《衡阳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实施细则》(衡政办发〔2017〕35号)。2017年8月份科技部正式受理各市州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申请,2017年12月份科技部组织专家对各地创建国家级创新型城市方案进行评审。2018年4月科技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关于支持衡阳市在内的11个省(自治区)的17个城市开展新一批城市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函。2018年4月,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发函支持包括衡阳市在内的17个城市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强力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获批建设以来,全市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创新主体不断壮大、创新人才不断聚集、创新体制不断完善、创新生态不断优化、创新氛围日益浓厚,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和明显成效,科技创新对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021年衡阳市委书记秦国文同志在市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推进三强一化建设,排在首位的就是强创新,将创新排在第一位,在我市党代会历史上是首次。2021年12月国家科技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发函反馈创建评估结果,衡阳顺利通过国家创新型城市验收评估,成功创建为国家创新型城市。

三、衡阳建设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现状分析

近年来,衡阳市委市政府围绕创建全国创新型城市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民生改善、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快成果转化、科普推广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衡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壮大。2016年-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92家增至415家,增长3.5倍,增速在全省一类地区排名第一;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由1402.3亿元增至1700亿元,增长21.2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380.7亿元增至591.81亿元,增长55.45%。2021年,全市共有377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同比增长70%。多项指标呈稳步大幅增长态势。高新技术产业特色鲜明。高新区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优势明显,衡山科学城航空航天、电子通讯、高端医疗器械特色凸显,白沙洲工业园机械制造、生物医药带动作用强劲,松木经济开发区化工新材料产业集聚能力增强,常宁水口山工业园区有色金属深加工独具特色。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彰显。全市已形成输配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钢管及深加工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产业及零部件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等。

(二)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凸显

研发投入持续稳步增长。全社会R&D投入不断增长,2016年-2019年,衡阳市R&D投入总量由23.4亿元增至46.16亿元,R&D投入强度由0.82%增至1.37%,年均增长分别为24.32%、16.77%。2020年全市地方财政科技支出11.9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为2.05%,其中市本级地方财政科技支出2.5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为2.24%;预计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总量70亿元,强度将达2%。市本级设立科技专项资金4360万元,较2019年增加960万元,增长28.23%。创新平台建设稳步推进。截至2020年,衡阳市省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共105家,其中:国家级星创天地8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21家,湖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家,湖南省众创空间13家、省级孵化器3家、省级星创天地20家、省级国际合作基地5家、湖南省临床医疗示范基地(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0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4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开展,启迪之星等一批双创孵化器高效运行。2020年,全市新增创新服务机构及研究开发机构数120个,较上年增长243%。科创载体持续壮大。截至2020年,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衡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个(衡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1个(衡阳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个(衡阳西渡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衡山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新批准的白沙绿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2个(耒阳农业科技园区、祁东农业科技园区),省级创新型区1个(雁峰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3个(耒阳市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常宁市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祁东县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三)创新发展局面持续向好

现代产业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目标,融合现代先进技术,重点围绕14条产业链建设,全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建立制造、智造与创造相互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科技人才支撑有力的现代产业架构体系,着力推进8大产业基地建设,打造具有衡阳特色的现代产业高地。农业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衡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验收,农业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由衡南县高产攻关示范基地承担的第三代杂交水稻试验任务双季稻平均亩产突破3000斤,再次刷新世界纪录。2016年-2020年,全市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产品531项。三黄两茶和特色蔬菜产业被列入一县一特省级主导特色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发布全省首个茶油地方标准,全国唯一的国家油茶生物产业基地落户衡阳。

(四)创新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出台系列创新发展政策。市委市政府已经陆续出台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关于加快实施创新引领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市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制定了1+X创新创业政策体系,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推动创新要素资源向高新区集中、政府投入向高新倾斜、龙头企业向高新转型。建设一流科普信息员队伍。衡阳科普信息员队伍从两千人规模迅速扩大到22万人,一度排名全省第一,并在湘西湘南片区作经验推介,衡阳市科协被中国科协评为地市级科普中国信息员队伍建设优秀组织单位,6个县市区科协获评区县级优秀组织单位,获奖单位数量居全省第二位。全国200个县级科协优秀组织单位,衡阳占6席。中国科协发布的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衡阳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10.1%,超出十三五规划10%目标,标志着我市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跨入创新型城市科学人才素质行列。深入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近年来共开展学术交流活动20余次,先后邀请了近13位院士,15位专家做学术报告。内容涉及农业科技、石墨烯锂电池、核电课题、安全科学与工程等高新技术领域,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增强了科技工作者的荣誉感和获得感。积极营造科技创新浓厚氛围。2016年以来,连续举办了世界知识产权日、科技活动周、科技成果交易会、科普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创新创业大赛等科技创新活动。举办了衡山论茶高峰论坛、湖南科技论坛-第一届衡山健康论坛暨航天与健康学术研讨会、工业富联衡阳智造谷开业仪式暨未来智造高峰论坛等活动。圆满举办2020年、2021年大数据科技传播与应用高峰论坛,论坛活动获央视新闻直播间播报,社会各界反响热烈。

(五)科技创新成果硕果累累

2019年,衡阳各界获国省科技奖励18项。2020年,获省科技奖励11项,其中氡/钍射气及其子体测量的关键技术与成套仪器获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梅毒螺旋体的致病机制研究与转化应用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20年所获省一等奖数量为近年之最。2020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482件,金额18亿元,成交金额同比增长73.88%。6个企业获2019年度省技术合同登记后补助项目,其中恒生制药获得全省最高补助额100万元。举办

科技引领·创新UP衡阳市科技成果对接会,征求308项企业技术需求,206项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成果,已成功签约81个项目。南华大学知识产权和技术转移中心入列湖南省第一批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21年市委柔性引进120名博士入衡,为全市创新事业注入强劲人才动力。2021年5月,湖南省长沙市、衡阳市被中国科协确认为科创中国试点城市。

四、衡阳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问题所在

近年来全市创新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创新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科技创新治理涉及发改、科技、财政、工信、教育、市场监管等多个部门,可谓九龙治水。但目前也分工不明,职责交叉,出台的鼓励科技创新政策措施不系统、不配套,实施不到位,创新资源难以有效配置,部门之间协同性不够强,致使科技创新效率不高,大科技格局尚未形成。比如,知识产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的原动力,但2019年机构改革却将相关职责职能调整到市场监督管理局,科技创新行政职能的分散导致行政效能不如之前。一是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较低。截至2020年底,全省、全国2020年的数据分别是8.14件、15.8件。衡阳市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2.67件,离3.2件的指标还有很大的差距,长株潭外还落后于岳阳和常德等地。二是缺乏直接有效的工作举措。未针对企业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质量不高、专利失效严重等现实问题,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三是技术引进力度不够。在发明专利自主研发不足的情况下,未及时从其他地区的科研院所引进专利技术及时补充。

(二)财政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近年来,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较快增长,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差距,2020年市科技公共财政支出占地方公共财政支出比重为2.05%,全省平均水平是2.7%。县市区财政科技投入方面严重不足,全市R&D投入偏少,不能满足科技事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现阶段,县市区财政十分紧张,保运转压力巨大,配套用于科技创新的资金不足,各县市区的财政科技投入严重不平衡。截至2020年底,市本级、石鼓区、高新区和松木经开区刚好达标(2%);常宁市接近达标;衡山县、衡东县、雁峰区和南岳区在1%2%之间;衡南县、衡阳县、祁东县、耒阳市、珠晖区、蒸湘区和白沙工业园还不到1%,且祁东县只有0.16%。2021年湖南省各市州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衡阳市排名第五,增速排名省一类地区倒数第一,处于严重落后,急需各级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

(三)创新主体数量有待提高

目前,全省共有高新技术企业8361家,我市高新技术企业415家,占比仅为4.9%。落后于长沙4151家、株洲726家、湘潭519家、岳阳466家,全省排名第5。在同批次17个创新型城市中排11。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74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不到350家,占比仅23%。科技型中小企业仅472家,全省排名第5,同批次17个创新型城市中排13。而高新产业园区的布局上,衡阳拥有的4省级以上高新产业园区远远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与长株潭差距很大,甚至还落后永州、怀化等地区。

(四)创新创业氛围不够浓厚

社会和部分部门对科技工作重视不够、支持不够。企业加强科技研发和投入不够。科普宣传涵盖面不广,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还存在大面积盲区。科技创新宣传力度不够。全市重视科技、应用科技、支持科技的良好氛围还没有完全形成。2019年机构改革后,各县(市、区)科技局由独立到合并,科技工作职能、地位、结构和经费等由多变少、由强变弱,基层科技工作有萎缩趋势,导致科技系统各项工作推进缓慢,造成县级科技部门职能事实上的边缘化。这种行政职能弱化的现状,已严重影响到整个衡阳市的科技发展。

(五)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自主创新活动尚未成为全市企业的普遍行为,企业在科技创新意识上还不强。一是高层次人才不足。2019年,我市R&D关联人员14600人,低于长沙、株洲、湘潭、岳阳,排全省第5。二是核心技术偏少。部分企业仅满足于维持现状,重生产经营、轻科技创新的现象较为普遍。三是企业国省级研发平台不多。目前,我市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只有1家,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只有4家,国家级星创天地仅有8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共80家,依托企业建设的仅有32家。在全省排名第五,我市国省级高水平研发平台急需进一步做大做强。

五、衡阳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解决对策

(一)坚持创新首位战略

市委、市政府继续将科技创新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更加重要的位置,尽快出台《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三年行动计划》、《衡阳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对长沙等科技创新强市的做法,成立市委创新委员会,由市委主要领导担任主任,由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及时研究部署和解决科技创新工作重大问题,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大科技格局。

(二)完善科创制度体系

市委市政府进一步优化支持和鼓励科技创新的相关配套文件,进一步明确对市级指导性计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奖励,统筹财政科技投入、探索社会力量设立市级科技奖励等政策。探索科技创新揭榜挂帅制度。加大科技创新绩效考核权重,强化各部门科技创新职责。

(三)加大财政科技投入

在整合市本级财政资金扶持政策的基础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和《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逐年增加科技创新专项资助金。参照省科技厅和兄弟市州,保留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一般研发等市级科技项目,加大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攻克更多我市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卡脖子技术。各县市区园区在基础科技财政投入上要对标对表完成最低要求。

(四)着力营造科创氛围

加大科普宣传。各级要明确工作责任,强化工作举措,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安排科普专项工作经费,为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工作提供有力保障;要深入挖掘兼职科普人才资源,不断壮大科普人才队伍,将科普活动向基层推进,向乡村推进,形成全民讲科学、全民爱科学的生动局面。优化创新环境。聚焦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引领等关键问题,推出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突破性的政策措施,切实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搭建创新桥梁。要把好的政策贯彻落实好,对出台的政策意见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解读,加大力度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向市内企业转化科技成果,增强服务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

(五)大力培育创新主体

一是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出台落实三高四新战略,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的有关措施,加强创新主体筛选培育,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库,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质量双提升。二是倾力构建培育体系。大力孵化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启动规模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计划,推动全市骨干企业编制研发白皮书,积极构建科企-高企-小巨人-上市领军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三是全力提质高新园区。依托高新区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依托水口山经开区等园区创建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依托输变电产业等集群创建国家省创新型产业集群。积极申报建设高新区科创中心、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丰家洲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支持衡南工业园、衡东经开区、水口山经开区、衡山科学城等创建省级高新区。四是加强创新服务中介体系建设。提高公共 创新信息资源有效共享和成果商业转化积极性。同时,理顺政府、单位与个人在创新成果转化中涉及的义务与权利关系,促进衡阳市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首先用实人才政策激发人才活力。大力落实人才雁阵计划、万雁入衡行动,联合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集聚高端创新人才,打造一批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标志性工程。二是用活引才模式。引育急需专业人才,综合运用UP模式、柔性引才、靶向引才、专家荐才等招才引智机制,加大创新人才培育引进力度,培养和引进一批紧缺急需高层次人才。三是用好本地人才。健全人才服务体系,按照全面覆盖、梯次推进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人才计划支持体系,切实加强市级人才团队建设,培育衡阳市优秀专家队伍。加强交流,促进国际人才合作。

其次应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一是多渠道、多形式举办科技成果对接会,进一步促进更多成果对接签约、挖掘更多技术需求。二是积极吸引国内科技成果转化领军企业在衡落地,有组织、有体系推进高校、科研院所成果在衡转化。加快推进南华大学、衡阳师范学院、湖南工学院、市农科院、市蔬菜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成果运用、转化和产业化。推进驻衡高校与大院大所”“名校名所开展政产学研合作。支持南华大学知识产权和技术转移中心发挥好应有作用。建设好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衡阳分市场,在有条件的县市区、园区建立工作站。三是落实市政府与长沙银行、邮政银行等科技金融签约事项落实,打造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服务体系,创造新的科技金融工作经验。加强与银行的合作,积极探索预期贷、能力贷、信用贷等科技金融产品,推动构建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服务体系。完善和用好科技创新成果、行业共性需求、企业技术需求、企业融资需求四张清单,为承接产业转移等提供更加精准的支持。

再者强化科技攻关。一是聚焦卡脖子技术攻关。支持金化科技实施光刻胶用感光单体国产化研究,率为控制科技实施惯导系统系列芯片研发及产业化建设项目,大合新材进行大尺寸、高质量碲锌镉单晶材料的研制,二七二攻关核级海绵锆(铪)分离纯化技术等重大科技攻关。二是聚焦产业链强链攻关。瞄准核技术应用、新型能源及电力装备等14条优势产业链的卡链处断链点,组织实施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技术、信息技术等领域,以高校院所为主体,布局一批基础研究平台,加强基础及应用研究。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实行攻关任务揭榜挂帅三是聚焦借力攻关。积极向国省申报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星创天地、省

两型产品、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项目。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力争2021年R&D投入、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比、高新企业产值占比达到全省先进行列。

总结:衡阳创建高水平国家级创新型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要充分发挥市委市政府的引导作用,完善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知识文化创新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大力培育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着力营造科创氛围,聚集城市创新资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发挥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驱动作用,最大限度地达到建设衡阳高水平国家级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战略目标,实现衡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2]张庆伟.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而努力奋斗[N],湖南日报,2021-11-26:A01.

[3]秦国文.落实三高四新战略、推进三强一化建设,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N],衡阳日报,2021-9-28A01.

[4]李立行,张敏.芜湖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定位研究[J].安徽科技,2019 (8):32-34.

[5]王丽,毛寿龙.雄安新区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一个概念分析框架[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9 (4):78-85.

[6] 张向阳.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 2019 (6):52-54.

[7]胡钰.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内涵经验和途径[J].中国软科学,2017 (4): 32-38.

[8]胡鞍钢,张新.创新发展: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6(4):107-112.

[9]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A].2016-05-19.

[10]程春生.以科技创新引领创新型城市建设[J].产业与科技论,2016(19) : 12 - 13.

[11] 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12] 洪银兴.关于创新驱动和创新型经济的几个重要概念[J].群众,201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