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室内到户外:寻找室内外区域游戏融合的自然生长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8
/ 2

从室内到户外:寻找室内外区域游戏融合的自然生长点

陈萍

张家港市锦丰中心幼儿园

摘要:课程游戏化的推进幼儿园的区域游戏也开始突破室内空间的局限往户外延伸。在游戏开展的过程中,室内外区域之间各有各的主题,两者之间相对独立。如何打破室内外空间的约束,实现室内外区域游戏的融合,从而实现幼儿经验完整性的构建?我园依托主题活动,通过环境、资源、活动等多层次的优化整合,将室内外游戏区巧妙地串联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室内外  区域游戏  融合

随着课程游戏化的推进,户外环境的教育价值越来越凸显,幼儿园的区域游戏也开始突破室内空间的局限往户外延伸。在游戏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室内区域活动一般是以领域来划分,如科学区、表演区、美术区等,而户外区域则以功能进行划分,如综合运动场、户外涂鸦区、小小戏水池等,室内外区域之间各有各的主题,两者之间相对独立。如何打破室内外空间的约束,实现室内外区域游戏的融合,从而实现幼儿经验完整性的构建?我园依托课题研究,潜心于研,静心于思,依托主题活动,通过多层次的优化整合,将室内外游戏区巧妙地串联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一、内外环境巧创设,物化游戏情境

作为乡镇中心幼儿园,我园拥有宽广的室内空间、空阔的户外空间、丰富的自然资源等优势,尤其是2019年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幼儿园投入500多万元外环境进行了整体的规划与设计。环境的改造从室内外活动融合的角度,整体谋划,根据幼儿活动需要创设了综合运动区、户外涂鸦区、户外建构区、沙水探索区等活动区,创设了草坪、泥地、沙地、硬地等多种质地的场地创设了木工坊、美食坊印染坊、编织坊等专用活动室,活动区域的增加以及功能的丰富既弥补了室内空间的不足,也为幼儿进行不同活动和获得丰富体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更好地支持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二、内外资源巧利用,满足游戏需求

1.自然资源虞永平教授曾说:“课程资源不是教具,而是幼儿的伙伴,是幼儿互动的对象。”我园户外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主题活动开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在主题《点点的夏天》活动中,孩子们对“桃胶戒指”产生了兴趣,“什么是桃胶?桃胶是什么样子的?”一个个问题随之而来。面对孩子们的困惑,园内自然资源“桃胶”就成为科学区的探索材料,“桃胶怎么洗干净”“桃胶如何晾晒”“桃胶都能吃吗?”等一系列探索活动在科学区自然生发,在探索中孩子们发现“桃胶还能做胶水”呢,桃胶的选择、水量的控制、力度的掌控都成为新的探索点……在这一活动中,“桃胶”因需求从户外走向了室内,孩子们游戏中感受着疑问、兴奋、等待、满足等不同情感,经验也在自然资源与科学探究中深度融合。

2.专室资源。在课程开展过程中,我们根据主题目标和幼儿的实际需求,利用专室特有的优势与主题进行联系,使得课程更有连贯性和联系性。在《神奇的大树》这一主题活动中,树枝、树干、树根等材料自然而然的出现在了孩子们的区域活动中,在孩子们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受工具、场地等限制,孩子的探索更多停留在对材料的操作和摆弄上。但是当孩子们进入木工坊后,锯、刨、钉、磨、钻等一系列操作让孩子们的经验得到了拓展。测量不再停留在纸上;木头是软还是硬?孩子们有了更直接的感知;木板的厚度和钉子的长短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关系,孩子们在探索中寻找到了答案……一次次的操作,孩子们无形中理解了物体的物理性质、积累了数理逻辑知识……

3.绘本资源。绘本作为语言区的游戏材料,在与主题活动互相推进的过程中,更好的实现主题活动的教育价值。小班主题活动“美丽的秋天”,在幼儿对秋天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教师投入了适合幼儿阅读的关于秋天的绘本丰富幼儿游戏的经验,如绘本《来吧,我们一起发现秋天》让孩子们感受秋天的奇妙变化,骑行区的孩子们骑着小车寻找着校园的秋景;绘本《佛罗伦萨和小猪一起去野餐》引发了孩子们野餐的欲望,孩子们在休闲度假村开展了“我们去野餐”的游戏活动;绘本“落叶跳舞”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秋叶的美丽,孩子们在百花园捡落叶,在户外涂鸦区尽情的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绘本资源的介入,实现了主题线索的补充,推进了幼儿对主题活动的认知、理解与提升。

三、内外游戏巧融合,丰富游戏内容

1.室内外区域因需而生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幼儿的一些想法和需求会因为空间、场地的限制而无法实现,这时室外区域的优势就尤为重要。如:在主题活动《海马先生》美工区的创设能满足幼儿对海马先生多色晕染的色彩探索,但是美工区无法满足幼儿新的探索需求,印染坊的活动就应需而生,孩子们采集自然花草等不同自然材料,收集石头、砖块、木头等不同类型工具通过敲、拓、染等方式再次进行探索,室内外区域因为幼儿的需要与经验发展而产生了有机联系。室内外区域的优势互补,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美术技能及美术创作工具的经验,同时自然资源的介入更是丰富了孩子们的认知,更大的激发了孩子们的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

2.室内外区域因需而动在传统的区域活动中,各个活动区之间是独立的,而现今这种如何方式,打破割裂的边界感,根据游戏的需求,室内外游戏区开始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游戏样态。如:主题《大家一起来照相》中,照相馆游戏应需而生,孩子们创设了“室内摄影棚室外采风角照片冲印处三个小区。游戏中孩子们迁移生活经验,学“技巧”、找地点、寻材料、摆造型……区中区游戏的设置,打破了空间的局限,不仅赋予了幼儿更大的游戏自主权,满足了幼儿对不同角色体验的需求与行为,更是关注了经验之间的互通和关联,促进了幼儿深度发展。

3.室内外区域因需而变随着游戏的进展及孩子的需求,室内外游戏也将自由转换。如:主题《骑车记》中骑行区的开展满足了幼儿的探索兴趣。当孩子们在室外遇到了一系列的停车问题时,室内建构区主题就自然转换成了停车场供幼儿探索双层甚至三层停车场;当骑行过程中出现的碰撞等问题,室外的“休息站”就变成了“驾校”,成为孩子们锻炼骑行技术的训练场……室内外区域的自由转换满足了幼儿的兴趣和游戏需求,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对策,丰富了幼儿的知识经验,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品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室内外区域游戏的融合,拓展了游戏活动的广度,打通了室内外的有形壁垒,以主题的核心经验为线索,关注目标及经验完整性建构,消弭了室内外无形隔阂,两者的互通互融使得室内外区域游戏的开展有了内涵和灵魂,助推孩子的探索,助力教师的成长,助益园所的发展,实现了师、幼、园共同成长的三赢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出版社,2002,(4)

2.秦义.从环境出发,夯实基础,找寻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深圳市宝安区推进幼儿园“室内外环境一体化”思考[M].求知导刊.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