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观下的生态公益林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8
/ 2

可持续发展观下的生态公益林建设

李贵

南雄市雄州街道公共服务中心  广东南雄  512400

摘要:生态公益林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奠定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但目前生态公益林建设并不理想,生态公益林生态保护价值的发挥受限。在国家绿色生态发展观的指引下,各地区也加大了对生态公益林建设的关注与支持,通过封山育林、低效林改造等推进公益生态林建设,并立足实际,选择科学的营林造林模式,带来生态公益林综合效益的提升。不少地区也纷纷引入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以推动生态公益林的可持续建设与经营。本文主要就可持续发展观下的生态公益林建设问题进行探讨,明确生态公益林概念及分类的基础上,思考生态公益林优化建设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观;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

生态公益林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诸多优势,能带来良好生态环境空间的建构。为确保生态公益林生态价值持续发挥,应加大公益林建设宣传,强化管护,并进行科学的改造,以形成良好的生态保护氛围,建立完善的生态公益林管护体系,让生态公益林发挥理想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真正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 生态公益林概述及分类

生态公益林以保护改善人居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物种多样性等为主要经营管理目标,更强调生态效益的持续稳定发挥。当前全球自然资源趋于枯竭,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公益生态林建设也更为迫切。从生态公益林的定义来看,突出“公益”二字,因此其以实现生态价值、社会价值为目标,其次追求经济价值。生态公益林根据主导功能及培育目的的差异可分防护林与特种用途林。防护林强调防风固沙、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侧重防护,在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农田保护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而特种用途林则侧重物种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具体分为风景林、实验林、环境保护林等。

2 可持续发展观下的生态公益林建设举措

2.1 明确生态公益林建设原则

一方面要明确生态公益林补偿原则。由国家及地方各级财政部门按一定比例基于发展资金投入,以强制性手段禁止任何一切商业性采伐,弱化生态经济林的经济利润导向,更强调其生态效益的发挥是补偿的基本思路。同时以健全的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调动各主体生态公益林建设管护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坚持生态公益林科学布局原则。优先考虑江河源头附近的森林、灌木,兼顾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公益林建设规划,在布局上要体现一定的分散性与相对集中性,在气候恶劣、土地沙化严重的区域应加大公益林建设力度[2],提升公益林树种植密度。生态公益林布局与区划建设中应坚持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原则,让生态公益林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协调。在把布局与区划建设时更要确保有完整的公益林管理档案,有完善的监测效益评价体系。不同生态公益林类型采取不同的科学技术,提高公益生态林植物成活率,降低成本投入,更好地保障公益林的生态效益。

2.2 加大生态公益林宣传力度

生态公益林建设需要各主体的认可、支持和配合,其本身不以经济价值为目的,在建设、养护和发展中需要人为进行资金投入。若生态公益林建设宣传不足,很容易导致不法分子滥砍滥伐,生态公益林建设岌岌可危。在宣传方面应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及成熟的管理模式,同时借助宣传让广大群众参与到生态公益林建设中,通过普及生态公益林建设知识,让广大群众明确公益林建设的意义及恶意破坏园林的后果,才能让生态公益林建设在群众的认可支持下走上稳定发展的道路。特别是针对偏远农村,因经济落后不少群众生活资源主要靠林业资源,很容易出现生态公益林大面积破坏的情况,针对这些地区的宣传教育应持续全面。

2.3 改革优化经营管理举措

生态公益林的科学规划与建设需要不断改革创新、优化升级经营管理举措。基于国家生态公益林建设号召、政策要求、标准规范体系的约束,明确资源的动态变化情况,指导地方性生态公益林建设部署。签订并依法落实管控合同责任[3],让生态公益林建设各主体切实履行职责、践行责任。要推行多种经营模式,以不同经营模式优势发挥推动生态公益林建设,明确林业规划设计,明确产权界限,引入行之有效的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基于森林群落进展演替规律着手生态公益林建设。生态公益林科学管护过程中要认识到其生长速度快、再生能力强的天然属性,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发挥现代科学技术优势,如智能监管系统、无人机技术,将其应用于造林管控中,保障生态公益林建设效果的同时,保障生态环境。针对不同的生态公益林类型,选择不同的科学管护技术。一般来说,南方生态公益林主要对应天然林、人工林、灌木林等,建立健全生态公益林系统,应深入研究公益林属性,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并做好监督管理,优化生态公益林树种结构,创新种植技术,培育优良品种,提高植株存活率。南方地区生态公益林培育要考虑南方气候环境、地理特征,真正培育适合当地环境的生态公益林,既能降低成本,又能获得理想的效益回报。在生态公益林建设中也应关注天然林的防护,打造人工林生态系统,让生态公益林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协调。

2.4 加强生态公益林日常管护

生态公益林管护方式对管护效果有直接影响,应根据环境、形势的变化引入新型有效的生态公益林管理模式,特别是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的运用。例如林区可以与数字化服务公司合作,采用数字技术建立生态公益林地理信息系统,绘制电子版林版图,以智能化监控系统完成生态公益林即时动态监管。日常管理也应与林长制的推行协同。积极推行林长制,组建林长制工作体系,设立各级林长,进行区域林长制组织责任划分。引入智慧林长管理系统,提升森林资源管护智慧化水平。在林长制推行中积极探索林长+治林新模式,实现多主体的治林参与,积极落实保护发展林草资源属地责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体来说,先明确林长制的主要任务。聚焦森林草原资源的生态保护、森林草原资源的生态修复、森林草原资源的灾害防控、森林草原领域的深化改革、森林草原资源的监测监管以及基层基础建设。其次,为保证责任落实到位,健全林长会议制度、信息公开制度、部门协作制度、考核评价制度,聚焦森林草原资源保护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并全力解决。最后,在林长制推行中要全面接受社会监督。建立林长制信息发布平台,借助媒体向社会公告区域林长名单与责任区域,设置林长公示牌,接受社会监督。

2.5 切实提升生态等级与经济效益

生态公益林要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可尝试提高生态等级和经济效益。可于生态公益林区安排相应的生态建设项目,既发挥生态林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等功能,同时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生态公益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让生态旅游业、养殖业、种植业创新发展带来生态公益林的理想产出回报。推广林下经济产业,让企业、农户共同参与生态公益林建设,增大林农划分林地面积,以强化经营管理,政府给予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技术帮扶、政策引导,让生态公益林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更平稳,并做大做强,以其为生态公益林经济效益提升的关键点,推动生态公益林的可持续发展。

3 结语

生态公益林建设及管理具有现实紧迫性,特别是近几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工业化进程加快,而在一定程度上以牺牲生态环境资源为代价,导致林业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引发生态失衡,与国家所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可持续发展观背道而驰,因此,以森林生态系统为模板,借助人为调节建设生态公益林,改善人与自然关系,调节地区环境气候,保持生态平衡具有现实必要性。

参考文献:

[1]张建贵. 生态公益林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J]. 农村实用技术,2019(08):109.

[2]张洪瑞,吕洁华. 生态公益林建设新型公私合作融资模式探讨——以东北国有林区为例[J]. 林业经济,2019,41(09):46-51.

[3]程宝栋,徐畅,秦光远,熊立春. 集体林区生态公益林建设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以浙江省为例[J]. 农业技术经济,2021(02):4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