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时空的经典再现:莎士比亚在20世纪美国的传播与流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8
/ 2

跨时空的经典再现:莎士比亚在20世纪美国的传播与流变

于陆一

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基金项目

1. 2020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从族裔散居者的内心创伤解读奥尼尔的悲剧创作》,项目编号:2020B095。

2. 2021年度哈尔滨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思政育人视角下大学英语文化课程教学策略及教学设计典型案例》,项目编号:XJGYF2021015。

3. 2021年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工程项目《思政育人视角下研究生英语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莎士比亚跨越时间和地域的界限,在众多国家及地区以多元化的文学、艺术形式广泛传播和发展。20世纪后,莎士比亚在美国仍受到无比的推崇,主要表现在文学上的“戏仿”和“崇拜”、莎剧舞台的“复古演变”以及教育界的“经典再生”等研究视角。莎士比亚在20世纪美国的传播与流变呈现出多元化、复古化、学院化等主要特征,其传播历程成就了莎士比亚自身的同时,更是滋养了其它的文学艺术形式。

关键词:莎士比亚;20世纪美国;传播;流变

    作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大师、诗人及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威廉·莎士比亚被公认为是英国乃至西方戏剧发展史上的最高殿堂。莎士比亚早已跨越时间和地域的界限,在众多国家及地区以多元化的文学、艺术形式广泛传播和发展。到了20世纪,莎士比亚在美国仍受到无比的推崇,甚至与莎士比亚在英国相比犹有过之。经历了时代的洗礼,莎士比亚在20世纪美国的传播与流变也经历了不同形式的发展,从声名远扬到经典再现。

   一、文学巨匠的“戏仿”和“崇拜”

在美国独立战争之前,与莎士比亚相关之文学或舞台表演在美国的痕迹几乎是寥寥可数。直到19世纪中叶,美国向莎士比亚抛出橄榄枝。 “美国文明之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在其《代表人物》等随笔中表示观点:莎士比亚的“天才”在于其独创性。爱默生认为莎士比亚的独创性不是像上帝创世般的“无中生有”(ex nihilo),也不是人的纯粹主观性。独创性是个体长期浸淫于传统影响之下的文化产物[①]。在爱默生眼中,莎士比亚就像是年轻的美利坚合众国,脱胎于旧文化,却建立了一个新世界。事实上,莎士比亚的创作因为深深植根于传统土壤,才使得他能够与柏拉图、荷马、但丁一样,超越于时间和地域的物理界限,成为当之无愧的“天才”[②]。从19世纪末直到整个20世纪,莎士比亚的传播已发展成为美国官方和普通大众文化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涌现出了诸如约翰·巴斯(John Simmons Barth)、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托马斯·品钦(Thomas Ruggles Pynchon, Jr.)等20世纪美国的杰出文学家,他们的文学作品及创作思想深受莎士比亚的文学影响和启迪。

    约翰·巴斯(John Simmons Barth)作为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深受莎士比亚的影响,他在《漂浮的歌剧》、《迷失在游乐场》等小说中对莎士比亚进行了暗指和戏拟。长篇小说《漂浮的歌剧》中的哈尔克为托德语言所诱导,从一个乐天派而逐渐演变成犬儒主义者。在小说末尾部分,哈尔克毫无知觉的躺在床边,手握一本《哈姆雷特》。托德对“活着还是死去”的哈姆雷特式思考暗指了当时的人们对现代生活的焦虑和不安。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在其《莎士比亚:人的发现》中,将莎士比亚戏剧进行了细致详尽的阐释和分析,得出结论是莎士比亚“发现”和“表述”了人类真实的生存处境。在布鲁姆看来,“莎士比亚崇拜”应当作为一种世俗性信仰加以“更为广泛和深入的推行”[③]。此外,布鲁姆借“审美尊严”着重强调莎士比亚在西方文学经典中不可撼动的中心地位,抗衡以社会功能作为评判文学文本的偏向。托马斯·品钦(Thomas Ruggles Pynchon, Jr.)明确表示过自己在文学艺术上曾经受过莎士比亚等文学家的影响。品钦汲取了莎士比亚等文学家的精髓而别具一格,其代表作《万有引力之虹》暗藏了李尔王、哈姆雷特和亨利五世等人的形影。《葡萄园》中尤其是结尾部分则重奏莎士比亚喜剧式的氛围。

二、舞台艺术的“复古演变”

1935年美国俄勒冈州阿什兰市举办“俄勒冈莎士比亚戏剧节”,自此之后在伊丽莎白剧院演出保留莎翁时代舞台原貌特色的莎士比亚戏剧。20世纪末叶“美国莎士比亚中心”在弗吉尼亚斯汤顿小镇,仿建了英国的室内黑僧剧院(1608年建)。这一时期美国对于莎士比亚戏剧的热衷延绵不断,影响并推进了莎剧在美国舞台上的蓬勃发展。“俄勒冈莎士比亚戏剧节”自1935年成立以来已有近九十年历史。这里的剧团建立了全美洲第一个伊丽莎白时代的舞台,重新发现莎士比亚的线条清晰、 整洁的古典风格戏剧。较之更为盛名的“美国莎士比亚中心”,其前身是由拉夫·艾伦·科亨(Ralph Alan Cohen)和吉米·沃伦(Jim Warren)于1988年成立的“仙纳度莎士比亚快递”。1999年,剧团在弗吉尼亚斯汤顿小镇选中固定的剧团地址,将“仙纳度莎士比亚快递”更名为“仙纳度莎士比亚”,并于两年后在斯汤顿市区重建1608年时期的室内黑僧剧院,自此剧团的表演场所就固定下来。2005年正式更名为“美国莎士比亚中心”。从美国莎士比亚剧团的演变史可以看出其由流动到固定、外缘到中心的发展历程。

三、教育界的“经典再生”

20世纪后,莎士比亚文学俨然成为美国学校课堂中的一流课程。这一时期,高中要求学生将《麦克白》、《裘力斯·凯撒》及《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戏剧作为必修课程。大学则要求学生在广泛阅读学习莎士比亚作品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其作品的文学内涵及社会意义。20世纪初至二十年代,随着美国大学戏剧专业和小剧场的蓬勃发展,莎士比亚戏剧在美国迎来了复兴,即经典再生。当时的观众所观看的莎剧大部分是由大学生来展示和演绎的。即使是像大学生这种年轻化的表演团体,从导演到演员也都会对莎士比亚戏剧的原版内容十分敬畏和审慎。这一时期的大学莎士比亚戏剧表演逐渐演变为美国莎剧舞台艺术的前锋,为莎士比亚在美国教育界的研究和发展贡献了力量。

四、结语

    综观文学上的“戏仿”和“崇拜”、莎剧舞台的“复古演变”以及教育界的“经典再生”等学术研究视角,莎士比亚在20世纪美国的传播与流变呈现出多元化、复古化、学院化等主要特征。莎士比亚跨越时间和地域的界限,长流不息,“像宇宙一样伟大和无垠”,“包含着整个现在、过去和将来”[④]。传播中锤炼精粹,经典中再生新秀,正如这般莎士比亚在20世纪美国乃至更广域时空的传播和流变中,成就了莎士比亚自身的同时,更是滋养了不同世纪众多国家及地区的文学艺术形式。

参考文献

①Ralph Waldo Emerson,“Shakespeare, or the Poet”[M]. p.321.

②冯伟 “新奇的世界”:莎士比亚在19世纪美国的接受与传播[J].国外文学 2021年第4期35页。

③Harold Bloom,“Shakespeare: The Invention of the Human”[M].(London: Fourth Estate, 1999),p.17.

④张泗洋《莎士比亚引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2页。


[①] 

作者简介:于陆一(1984--),女,汉族,黑龙江省大庆市人,讲师,硕士,哈尔滨师范大学 西语学院,150025,从事英美文学、比较文学。

[②] 

[③] 

[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