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双减”下小学高年级习作能力培养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8
/ 2

浅谈“双减”下小学高年级习作能力培养策略

张志平

广西贵港市港北区中里乡龙山小学

摘要:“双减”政策出台后,社会各界对教育的关注度与日俱增,“提质增效”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核心话题,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习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教师要想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双减”小学高年级习作培养策略

引言

现实生活中的经历是学生进行习作创作的灵感来源。综合实践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它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悟,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想觉悟,从而在实践中获得情感层面和精神层面的价值升华。在习作中渗透综合实践活动,能促进实践活动与习作教学的结合,将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与思想感悟如实记录下来,并加以整合、总结,使学生在进行习作练习时有话可写、写出个人真情实感,以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同时也让学生能够有意识地将创作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养成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积极表达的习惯。

一、激发兴趣,打开“言路”

小学生天真烂漫,富有童趣。在习作教学中,我们要研读教材,围绕习作教学内容调动学生习作的兴趣,从而打开学生语言表达的思路——“言路”。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过程中,激发习作兴趣,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打开学生“言路”的钥匙。一旦学生对习作有了一定的兴趣,乐于习作,习作也便成了学生表情达意的工作,也就变得简单了。那么,在语文习作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呢?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乐于表现自己,能唤起学生真实体验的生活情境和个性化的活动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很多老师都很清楚,好的文章必须要有一定量的阅读、积累做铺垫。我们可以在平时的语文课开课前几分钟设计一个“我的习作片段赏读”活动,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片段,或者是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等,给每个孩子搭建参与和表达的平台。为了更好地展示自己的习作片段,有的孩子乐此不疲地通过课外阅读寻找或写出让自己满意的片段。又如,我们还可以将学生的优秀习作或者片段整理成册,相互借阅,动态编辑,让他们在作文成长之路上兴趣倍增。

二、借助随文练笔,形成程序知识

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渗透了大量陈述性知识以后,并不意味着教师从此“高枕无忧”。因为“程序知识”是比“陈述性知识”更高阶的知识层次。只有学生懂得运用陈述性知识,才算形成程序知识。试想,即便学生掌握了大量的陈述性知识,但是不懂得运用,教师教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这些陈述性知识,教师不能只是在课上讲讲而已,还需要给学生设计一些随文练笔,让学生在练笔中运用并巩固这些陈述性知识,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程序性知识。例如,在教学“习作:游”时,本单元习作要求学生在横线填上自己曾经浏览过的某一处地方,然后按照浏览的顺序写一写这个地方,把游览的过程写清楚。在学生习作以前,教师向学生渗透了本单元习作涉及的陈述性知识,即游记的格式、游览顺序、写法等知识。与此同时,教师向学生展示了《颐和园》《七月的天山》这两篇习作例文,让学生观察这两篇例文是以怎样的游览顺序描写景物的,作者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又有哪些特征等。为了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教师向学生展示了一系列自然景观图片,对学生的习作选材进行指导。在教师的一番指导之下,学生掌握了游记的习作技巧。此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随文练笔活动,让学生从上述两篇习作例文中任选一篇进行模仿。在习作训练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想一想刚才所讲的知识,然后将其运用在自身的作文里。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既掌握了大量的陈述性知识,也可以将陈述性知识运用在实际作文中。

三、留心生活,积累素材

有些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往往言之无物,内容空洞,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很少留心生活中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因此,我们要结合习作内容,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课外观察、探究等活动,让他们亲近自然,感受生活,关注情感体验,获得生活经验,积累习作素材。如我们在教学《我的拿手好戏》这个习作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个人劳动成果展”的活动,让孩子们把在生活中练就的劳动本领和成果以照片、文字、故事等方式进行呈现,让他们立足生活,多角度积累习作素材,充分关注自己的情感体验。

四、激励评价,提升表达欲望

不同的主体因知识水平差异和外部环境影响,有不同的话语表达方式,学生同样如此。小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不仅仅依靠习作技能的练习,更需要一种积极的认可和鼓励。教师的评价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对小学生的习作发展有重要的导向功能。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并不能完全消化教师所提出的书面意见和建议,这样的评价并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习作评价应由以往单一的教师评价扩展为既有教师评价,也应有合作伙伴多元主体参与的互动评价。同时,教师还要树立过程导向,要有学生习作过程的全程参与,开展习作过程性指导,在习作中解决问题,达到比终结性评价更为有效的教学目标。教师评价,使学生爱上习作。习作是学生的劳动成果,是学生智慧的结晶,对待小学生的习作,教师要有足够的宽容,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倡导面对面批改习作,在交流中了解学生思想,即时给予引导,对话中学生的思维逐渐打开、表达更趋于完善。如此一来,这种尊重差异与互动评价能够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习作的乐趣,从而爱上习作,实现习作与育人的双丰收。因此,对待小学生的习作,只要是真、善、美的内容,都应该给予肯定、尊重、善待,不要用成人的思维去抹杀学生的个性。在小学生习作评价中,要“沙里淘金”而不是“鸡蛋里挑骨头”,要“放大优点”而不是“缩小光圈”。

结束语

在习作知识体系中,动词的运用非常关键。教师在进行习作方面的指导时,往往从大的方面切入,很少从细节的方面引导学生,更不用说词汇的运用层面。教师不妨从词汇的角度入手,让学生知道怎样将作文写得生动、细腻,这样的习作指导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在小学习作指导过程中,让学生掌握习作知识,有助于提升其习作能力。文章从相关角度分析了如何将知识转为方法,并以实际案例说明教师的习作指导策略,旨在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习作技能,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萍.依托评价表,进行小学习作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七彩语文,2021(48):57-59.

[2]丁迎春.开展小学习作教学的三种路径[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21(06):39.

[3]缪春梅.小学阶梯式习作教学策略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09):50-51.

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