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自然条件下的绿孔雀迁地保护探索--以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绿孔雀救助和繁育为例

/ 4

近自然条件下的绿孔雀迁地保护探索--以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绿孔雀救助和繁育为例

作者:胡兴润1, 孙兴旭,冯思勤1,李飞1,王国全1

单位1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保山市龙陵县,678300

摘要

绿孔雀(Pavo muticus)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近30年来在国内种群数量下降严重。迁地保护是绿孔雀保护与研究的重要手段,而不具备放归条件的救助个体是建立人工种群重要的来源。龙陵小黑山保护区于2018年救助了三只野生绿孔雀。经过4年基于绿孔雀原生生境的近自然条件下的养殖和繁育模式的探索,通过自然孵化成功繁育出6只绿孔雀。我们建议,绿孔雀的救助、饲养场地的建设与人工种群的建立需要充分考虑其原生栖息地的特点并模拟原生境的自然条件。在人工孵化技术尚未完全成熟的条件下,优先考虑自然孵化,以确保孵化成功率和雏鸟成活率。

关键词:绿孔雀;迁地保护;自然孵化;季雨林

1 引言

绿孔雀(Pavo muticus)为中国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其保护级别于2009年被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从易危提升为濒危[1],是现存雉类中体型最大的一种[2]。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华中、华南、西南的大部分地区[3] [4]。也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象征意义和美学价值的物种。目前,云南是唯一有野生绿孔雀分布的地区,但是随着偷猎、农药毒杀等直接的威胁和毁林开荒、水电、开矿等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导致的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野生绿孔雀近30年来种群数量迅速下降。根据最近的调查,云南有野生绿孔雀分布的县从30年前的54个锐减至2015年的22个,种群数量可能已不足500只[5] [6]

迁地保护是对于珍稀野生动物保护一种重要的补充手段[7]。绿孔雀曾经在国内不少动物园和繁育场有过养殖和繁育记录[8] [9],但是目前国内人工饲养的绿孔雀数量甚少,相当一部分圈养种群大都受到了蓝孔雀的基因污染[10],同时存在较为严重的近亲繁育。之前见诸报道的人工繁育模式大多基于动物园、饲养场等较为简陋的饲养环境,孵化方式以人工孵化为主[9],饲养环境与原生栖息地的环境差异显著。如青海西宁、广东、昆明等有绿孔雀人工繁育报道的地点的气候与绿孔雀适宜的生存环境差异较大。因此,鉴于中国野生绿孔雀已极度濒危,纯种的绿孔雀圈养种群极度稀少,探索出最佳的、科学有效的救助与迁地保护方法对于该物种人工种群的延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将救护与繁育场所建立在野生动物的原生栖息地附近是野生动物迁地保护的较为有效的手段。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江中山片区位于怒江下游河谷地带,一直有野生绿孔雀分布。但根据近几年极为有限的目击记录,该区域野生绿孔雀种群情况不容乐观。然而,江中山片区一直保存着大面积完好的热带季雨林植被,该类型植被是绿孔雀最为适宜的栖息生境[11]。2018年至2019年,保护区救助了1雄2雌共3只绿孔雀,并在江中山片区建立了基于绿孔雀原生境的半开放式救助、养殖场所,开始探索绿孔雀的救助繁育。目前国内野生绿孔雀繁殖生态学的基础资料非常匮乏,人工饲养绿孔雀的技术也缺乏全面的报道。本研究期望通过连续三年的饲养和繁殖初步摸索出的经验,为国内其他地区绿孔雀的救助和迁地保护提供借鉴。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地点

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东经98°38′~99°10′,北纬24°15′~24°51′之间,位于保山市龙陵县境内,属滇西横断山脉高黎贡山南延部分,其中有绿孔雀分布的江中山片区位于龙陵县东南部的勐糯镇田坡村,总面积2183.0 hm2,呈东西走向,为伸入怒江一半岛,东、南、北三面为怒江环绕,海拔580m~1090m,年均温20.9℃,年均温降水量1158mm,为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干湿季分明。河谷地带由于受焚风效应影响,气候干热,发育了较为典型的热带季雨林植被。除绿孔雀以外,该片区还分布有疣粒野生稻(Oryza meyeriana)等诸多重点保护物种。

2.2 种源获取

小黑山省级保护区于2018年、2019年累计救护3只绿孔雀。其中2018年救助一只成年雄性绿孔雀年龄估计为5~7岁,救助时膝关节部骨折,其它地方无异常;2019年救助两只为亚成体雌性绿孔雀、年龄估计为1~2岁,救助时一只背部和翅膀有擦伤,另一只脚上有勒痕。

2.3 救助场所建设

绿孔雀救助场建在江中山片区热带季雨林分布区内,周围树木茂密,环境安静。救助场分活动场地和房舍2部分,活动场地长60米,宽20米,高5米,为各自独立且相通的3个圈棚,房舍为树干临时搭建的棚舍,房舍内外设有栖杠(图1)。活动场地为开阔空间,保留原生季雨林的乔木及地表植被,以尽量模拟绿孔雀最佳的原生栖息环境。同时,为了满足其沙浴的需要,运动场中间设置2米×2米的沙浴塘,沙子来源为为怒江边沙滩上取的河沙。以模拟自然条件下绿孔雀的沙浴地。

图片包含 图示  描述已自动生成

1 救助场设施配置与饲养环境示意图

2.4

日常饲养管理

绿孔雀日采食量为每个个体140 g左右,通常分2次饲喂。用专用饮水器供给清洁的饮水水源为2021年开始为此专门人工架设水管引入的自来水(此前为用车拉运的自来水),笼舍内的粪便、羽毛等定时清扫,笼内外每周用高锰酸钾溶液或84消毒液兑水消毒1次,防止因感染病原体而发生疾病。在野生状态下绿孔雀通常选择较大的乔木作为夜宿树,绿孔雀夜宿树胸径和盖度较大,均长有横向的粗壮分支,能提供较好的隐蔽和栖位[12]。因此我们在活动场地设置了高度为1.5 m的竹质栖架,舍内也设置了高度为1m左右的栖架,以利于孔雀休息。

国内关于大群绿孔雀人工饲养和营养方面的资料甚少,尚都处于探索阶段。 3年来禽料主要以玉米、谷子为主,辅以当地无公害的有机蔬菜和水果,再适当辅上面包虫。育雏料以玉米面为主,辅以有机蔬菜,并增加动物性蛋白的饲喂量。每天8:00及 16:00各饲喂并补水1次。 每年2~6月是绿孔雀繁殖的关键期,饲料中适量增加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并要保证雄孔雀饲料中有足够的维生素。绿孔雀孵蛋期间,在不干扰雌孔雀抱窝的前提下,在巢旁放置好水和食物,保证雌孔雀在孵化期间的能量补充。

2.5 繁育记录

每年2月进入绿孔雀的繁殖季节后,记录其开屏求偶、下蛋、育雏的全过程。包括开屏求偶的日期、首次下蛋的日期、鸟卵的基本形态学数据、窝卵数、受精情况、人工或自然孵化天数、自然孵化巢内温湿度等基础数据和信息。

3 结果

3.1 饲养状态

救助的3只绿孔雀生长状况一直正常,期间未发生严重疾病。救助前的各种外伤也逐渐康复。换羽正常,羽色靓丽,接近其野生状态。但在整个饲养过程中3只个体均表现出对人的明显回避。其中雄性个体在饲养员接近时一直有明显的应激表现,2只雌性个体虽无明显的应激表现,在产蛋前对人的回避行为尤其明显。

3.2 绿孔雀繁殖情况

绿孔雀2020年3月21日首次观察到开屏行为,其中一只雌性绿孔雀(脚上有趾,编号F1)2020年4月20日首次开始下蛋,共3枚(20、21、23日)各1枚,5月21日~5月24日又产3枚蛋,时间均在北京时间下午16点至17点。,

2021年12月4日再次观察到开始开屏,2022年3月17日观察到交配行为,另一只雌性绿孔雀(脚上无趾,编号F2)于2021年3月21日首次下蛋至3月25~30日共产3枚蛋,均由家鸡代孵,但均失败。观察到F1于3月30日至4月2日产蛋4枚,4枚蛋均由绿孔雀亲鸟F1自然孵化,至4月28日成功孵出2枚、29日孵出1枚。期间孵卵行为正常,能够自主翻蛋,未孵化的一只蛋为无精蛋。结合2021~2022年的观察,绿孔雀自然孵化日期为28~29天,与《云南鸟类志》[13]和郑作新[14]记载相同。孵化后亲鸟能够正常自主育雏。两只雌性孔雀详细的产蛋及孵化方式见表1。

2020-2022救助绿孔雀共产蛋23枚,F1共产蛋14枚,F2产9枚。其中受精蛋为14枚,弱精蛋1枚,未受精5枚,未确定3枚,受精率为60.87%。F2个体一直未能自主抱窝孵蛋,且每次产的蛋因无法自主孵蛋被拿走代孵后会再次产蛋。所有绿孔雀蛋8枚为自主孵化,7枚为人工孵化,8枚为家鸡代孵化。自主孵化成功率较高,所有受精蛋全部孵化成功。人工孵化与家鸡代孵化全部失败(受精蛋均能发育至出壳前的胚胎阶段但未能出壳)。自然孵化的雏鸟成活率较高,2021年及2022年出生的6只小孔雀目前成长良好,且一直未接种疫苗。

3.3 绿孔雀蛋的形态学特征与自然孵化时巢内湿度

所产的23枚蛋中,除去两只外形和体积明显异常的个体,其余形状和大小较为均匀。形状为钝卵圆形,长7.86(±0.26)㎝,宽5.51(±0.10)㎝,重101.27(±4.17)g。形状与大小与《云南鸟类志》[13]及郑作新[14]描述相近。颜色为乳白色,略泛黄,蛋壳表面略带浅褐色不规则斑纹,与2017年楚雄市发现的野生绿孔雀蛋较为相似[15]。根据对自然孵化时巢内温湿度的测量结果,其温度为37.2~39.5℃,相对湿度为56.1~67.5%。

1 绿孔雀产卵及孵化详细情况汇总表

编号

F1(脚有趾)

产蛋时间

数量

蛋大小及颜色

出壳时间

孵化方式

孵化结果

年度

日期

2020

4月19日

1

大小正常、具浅褐色斑纹

孵化失败

留窝

4月20日

1

同上

同上

机器孵化

孵化失败,已发育至25天

4月22日

1

同上

同上

机器孵化

5月21日

1

较小,大小近似鸡蛋

同上

留窝

5月22日

1

大小正常、具浅褐色斑纹

同上

母鸡代孵

无精蛋

5月24日

1

同上

同上

母鸡代孵

2021

3月30

1

同上

4月28日

自然孵化

成功

3月31

1

同上

4月28日

自然孵化

4月1日

1

同上

4月29日

自然孵化

4月2日

1

同上

孵化失败

自然孵化

无精蛋

2022

4月2日

1

异常,大小近似鹌鹑蛋

同上

留窝

4月4日

1

大小正常、具浅褐色斑纹

5月3日

自然孵化

成功

4月5日

1

 同上

5月4日

自然孵化

4月6日

1

 同上

5月4日

自然孵化

小计

14

7

编号

F2(脚无趾)

产蛋时间

数量

蛋大小及颜色

出壳时间

孵化方式

孵化结果

年度

日期

2021

3月21日

1

大小正常、具浅褐色斑纹

孵化失败

母鸡代孵

弱精蛋

4月17日下午

1

同上

同上

机器孵化

孵化失败、发育至19天

4月18日

1

同上

同上

机器孵化

2022

3月25日

1

同上

同上

母鸡代孵

孵化失败、发育至第23天

3月26日

1

同上

同上

母鸡代孵

3月30日

1

同上

同上

母鸡代孵

无精蛋

4月26日

1

同上

同上

自然孵化6天后由机器孵化

亲鸟孵蛋6天后便弃巢,20小时后转由机器人工孵化

4月27日

1

同上

同上

自然孵化6天后机器孵化

4月29日

1

同上

同上

自然孵化6天后机器孵化

小计

9

合计

23

4 结论与讨论

4.1 救助场环境特征

不同于国内其他地区现有的绿孔雀养殖场所,龙陵小黑山保护区的绿孔雀救助场设立在野生绿孔雀最适宜栖息的植被热带季雨林内,最大程度模拟了野生绿孔雀的原生生境。这里气候条件适宜于绿孔雀生存,场地内自然生长的诸多植物、昆虫可以成为绿孔雀除饲料外多样化的食物来源。这些都是这3只绿孔雀能够被成功救助,生长良好并连续三年有繁殖行为并连续两年成功育雏的关键。同时考虑到受到人为干扰而弃巢是野生鸟类繁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16]。而较高的地面植被的盖度能够为雉类提供良好的隐蔽环境[17]。为了最大限度模拟绿孔雀的自然营巢地的特点,小黑山保护区绿孔雀救护场在孔雀巢旁布置了树枝遮蔽物,以防止孵蛋中的雌性绿孔雀受惊而弃巢。

4.2 救助绿孔雀的繁育

    根据2020~2022年救助绿孔雀的繁育情况。初步得出在现有条件下,自然孵化优于人工孵化,且雏鸟有着较高的成活率。救助个体连续三年都有正常的开屏、求偶、自然交配行为,且受精率达到60.87%,说明救助个体繁殖能力正常。本研究中,所有经过人工或家鸡孵化的受精蛋的胚胎均可以发育二十天左右,但随后便先后死亡,其原因很可能源于孵化的过程而非蛋本身的质量。由于绿孔雀在亲缘关系和习性上与家禽差异较大,因此现有的基于家禽设计的人工孵化装置可能不能满足绿孔雀孵化时所需要的特定条件。而自然状态下绿孔雀胚胎在孵化期间发育的全过程以及所需要的条件尚缺乏细致的研究。因此,结合绿孔雀人工种群十分稀少,每只个体都非常珍贵的背景,建议目前救助绿孔雀的繁育尽量以自然孵化为主,以保证孵化成功率和雏鸟的成活率。同时,未来应结合更为先进的温度传感器、视频监控等设备对绿孔雀孵卵的整个过程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包括自然孵化时巢内温湿度变化、亲鸟翻卵频率等。为未来设计专门针对绿孔雀的人工孵化器积累科学依据。如果亲鸟不会育雏,或因意外发生弃巢,可以考虑人工孵化。考虑到绿孔雀与家禽可能会共同感染禽流感等致命传染病,由家禽代孵化要慎重考虑。

4.3 救护建议

过去对绿孔雀救助的相关报道较少,救助来的绿孔雀大多移交林业系统或者动物园,其饲养条件往往因为气候和栖息地植被与原生境相差甚远而难以达到最佳,故而使珍贵的救助个体错失了最佳的繁育机会而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人工种群,以至于没有达到“迁地保护”的最初目的。小黑山保护区绿孔雀救助与繁育的实践初步证明,在保护对象的适宜栖息地附近就近建设救助和繁育场所,尽量根据绿孔雀野生状态下的习性模拟原生境,更利于被救助个体的成活,甚至通过自然繁育扩大种群。也能为今后在类似栖息地条件下绿孔雀的野化放归创造较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6) Pavo muticus in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e. T22679440A92814720. https://www.iucnredlist.org/species/22679440/131749282.

[2] Madge S, McGowan P, Kirwan GM. Pheasants, Partridges and Grouse: A Guide to the Pheasants, Partridges, Quails, Grouse, Guineafowl, Buttonquails and Sandgrouse of the World[M]. London: Christopher Helm, 2010.

[3] 文焕然, 何业恒. 中国古代的孔雀[J]. 化石. 1980, (3): 8–9.

[4] 文焕然, 文榕生. 中国历史时期植物与动物变迁研究[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6.

[5] Kong DJ, Wu F, Shan PF, Gao JY, Yan D, Luo WX, Yang XJ. Status and distribution changes of the endangered green peafowl (Pavo muticus) in China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1990s–2017) [J]. Avian Research. 2018, 9: 102–110.

[6] Wu F, Kong DJ, Shan PF, Wang J, Kungu GN, Lu GY, Yang XJ, Ongoing green peafowl protection in China[J]. Zoological Research. 2019, 40: 580–582.

[7] Pritchard, D. J., Fa, J. E., Oldfield, S., & Harrop, S. R.. Bring the captive closer to the wild: redefining the role of ex situ conservation

[J]. Oryx. 2012, 46(1): 18–23.

[8] 刘芳, 李琳娜, 何葆杰, 庞运通. 绿孔雀的饲养与繁殖[J].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12, 15(03): 12–13.

[9] 张丽霞, 卫泽珍, 吴菲, 王开朗. 绿孔雀的人工孵化和育雏[J]. 饲料博览. 2015, (07): 41–44.

[10] Du HY, Zhang XY, Dinh TD, Ma Y, Zong C, Li GL, Dahmer TD, Xu YC. Identification of hybrid green peafowl using mitochondrial and nuclear markers[J]. Conservation Genetics Resources. 2020, 12: 669–683.

[11] 顾伯健,王放.野生绿孔雀生态学及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J].生物多样性. 2021, 29(11): 1554–1564.

[12] 刘钊, 杨爱芳, 谢宗平, 谢以昌, 谢全刚, 王进, 张仁功, 黄庆文, 文云燕, 周伟, 蒋志刚. 云南元江上游石羊江河谷绿孔雀夜宿地选择[J]. 野生动物学报. 2018, 39(03): 594–599.

[13] 杨岚. 云南鸟类志(上卷): 非雀型目[M]. 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 1995.

[14] 郑作新. 中国动物志·鸟纲(第四卷): 鸡形目[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8.

[15] 单鹏飞, 吴飞, 杨晓君. 云南楚雄发现绿孔雀繁殖巢[J]. 动物学杂志. 2018, 53(02): 313–314.

[16] Garrettson, P. R., Richkus, K. D., Rohwer, F. C., & Johnson, W. P.. Factors influencing investigator-caused nest abandonment by North American dabbling ducks[J]. Can. J. Zool. 2011, 89: 69–78.

[17] 刘钊, 周伟, 张仁功, 谢以昌, 黄庆文, 文云燕. 云南元江上游石羊江河谷绿孔雀不同季节觅食地选择[J]. 生物多样性. 2008, (06): 539–546.

基金项目: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绿孔雀持续监测与栖息地修复项目

胡兴润,1976生,女,林业高级工程师,本科,研究方向为自然保护地保护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