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教学秘书职业倦怠现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浅析高校教学秘书职业倦怠现状

时志宏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   201306

摘要:现在随着时代变化,高校转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教学管理模式也随之变化,加之教学秘书在教学事务上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多,工作强度增大、工作责任更重,付出的辛劳与情感得不到回报和认同,身体和情绪长期处于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从而教学秘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

关键词:教学秘书工作特点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的概念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登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3年提出的。它指的是由员工无法应对外部世界的过度需求而导致的生理、心理、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疲惫。职业倦怠的症状包括:失去照顾,前景黯淡,无聊,缺乏工作热情和动力;容易疲劳、无聊、焦虑、易怒、抑郁、坏情绪和精神疲劳。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逐步加快和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大,职业倦怠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一种十分常见的职业病。高校教学秘书由于工作任务复杂、难度大、重复性高、机械化程度高、工资低、缺乏发展前景,已成为职业倦怠频发的群体之一。然而,在高校里,人们更加关注教师和学生。作为一小部分,教学秘书往往被忽视。事实上,这些小群体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需要人们的关注和照顾。教学是高校的核心工作,教学管理在高校教育教学整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教学管理中,教学秘书是连接教务处与二级学院、二级学院与师生、和教学相关的各职能部门、不同学院之间的桥梁,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教学秘书岗位被定义为“教学辅助”岗位,一般而言,学校强调学生为本、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作为教辅岗位上的教学秘书却地位尴尬,其地位和价值未得到重视。

从教学秘书的工作特点看起职业倦怠现状。

工作内容上,教学秘书的工作从学期初到学期末,来自教务处、学院师生的各种事情贯穿学院工作始终,同时又事无巨细,工作烦琐,考试相关、学籍审核、下达通知、收发文件等等,忙碌于这些工作的同时,还要服务于师生,和师生、各部门沟通交流。表面上,这些工作有很大的重复性,但是每一轮工作中都会有新的问题,随着政策的变化、教学目标的更改、教学计划的更替,以及时代背景下,各种工作规范化具体化又带来新的工作,大量而又琐碎的工作,要求教学秘书在工作中要严谨细致。在工作中,还要避免个人情绪化,以免造成沟通上的冲突造成工作影响,保证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

职业发展上,对教学秘书而言,除了工作内容上的压力,还有来自职业发展上的压力。有些高校认为教学秘书作为教辅,多为操作性事务性工作,不需要门槛,教学秘书队伍里,有些是引起人才的家属,或未按预期进去其他岗位的人员,导致教学秘书团队不够专业。学校对教学秘书的定位及教学秘书队伍的构成又造成教学秘书没有职业培训的机会和提升平台,比如教师岗位、辅导员岗位、实验员岗位都有定期的培训,而教务员基本没有,更没有进修、交流的机会,这些都带来教学秘书职业发展狭窄,晋升空间小的局面。教学秘书没有上升空间,本岗位上,责任重压力大,得不到重视的同时,待遇相对其他岗位偏低,教学秘书很少项目申报的机会,也基本没有科研收入,在奖励机制上没有对教学秘书的对应机制。

另外,从队伍人数上看,随着时代要求,高校变革,学生数量和教师数量都在增加,可以说,管理的数量和难度增加,但教学管理人员在数量上并未增加,

现在随着时代变化,高校转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教学管理模式也随之变化,加之教学秘书在教学事务上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多,工作强度增大、工作责任更重,付出的辛劳与情感得不到回报和认同,身体和情绪长期处于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从而教学秘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认为职业倦怠是“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这种状态主要表现为:身体疲劳、情绪低落、创造力衰竭、价值感降低、人性化淡漠等。教学秘书产生职业倦怠后,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情绪低落,同时伴随身体疲倦,长期大量琐碎的工作还有不被重视和激励的客观岗位定位会带来工作态度上的消极,对工作缺乏耐心,不愿意和工作中需要面对的师生过多接触和交流。缺少主动性、积极性的工作,就难以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工作,缺乏处理问题的预见性和主观能动性。职业倦怠的教学秘书往往只求按规定时间完成既定任务,只看眼前的工作,使用程式化工作方法,缺乏协同意识,不能从根本上积极、有效地解决问题。

价值感降低,教学秘书工作涉及面广,接触部门和人多,但几乎没有决策权,只有执行权,在工作中需要处处小心谨慎,责任大,任务重。而周围领导同事普遍认为教务员工作是重复性的机械劳动,激励机制也不健全,导致教学秘书价值感低、职业满意度低。而工作热情是推动工作的重要动力,教学秘书的工作热情来自于教师、领导、学生的认可,对其工作价值的肯定。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教师的不理解,不支持,将教学秘书当成服务者的角色,对通知不重视,对教学秘书通知的任务搪塞、敷衍、拖延,很多通知需要反复下达,频繁强调,这样给教务员工作带来不便;领导的不重视,甚至只安排教学秘书做事,不考虑教学秘书的实际状况;学生的不配合等问题经常出现。

随着时代发展,高校向应用型的转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教学管理地位日渐重要,高校教学秘书作为教学管理的基层工作人员不仅是工作量在增大,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多,但职业倦怠现象在高校广泛存在,出现的原因与工作繁琐,压力大,责任重,岗位定位,职业发展等原因都有关系。这些现象直接影响教学秘书队伍的稳定性和工作效率。这种现象应当引起重视,切实采取措施,激发教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给予其更多的关注,逐渐建立职业素养高,专业化,规范化的教学秘书队伍,确保高校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苏怡璇,对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现状的反思——以教学秘书为例,《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6期。

[2]杨东,探析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秘书的职业倦怠现状与解决策略——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为例,《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11期。

[3]高尚,张伟,张远兵,浅析高校教务员职业发展现状和职业倦怠原因,《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年第10期

作者简介:时志宏,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 201306  (1979.12——),女,汉族,山东,硕士,教学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