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建筑设计方法及建设策略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医院建筑设计方法及建设策略分析

申金彪1,何峰2,汪艳3

1.身份证号码:372925199206023391  山东省聊城市  252000

2.身份证号码:372522198107026911  山东省聊城市  252000

3.身份证号码:372901197810190823  山东省聊城市  252000

摘要:在我国,对医院建筑进行扩建规划和相关设计工作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部署,设计出人性化、可持续发展的医院,实现医护人员与患者在功能完善、环境舒适的医疗空间就医是当代设计师亟须解决的问题。医院建筑不同于一般建筑物,需要考虑医疗需求,因此实际施工管理难度较大,需要制定合适的施工管理方案,以保证医院建筑物功能的正常使用。基于此,本文以医院建筑为切入点,详细阐述医院建筑设计方法,并提出医院建筑建设策略,旨在推动我国医疗事业健康、稳步发展,树立清晰明确的设计思路,为同类项目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院建筑;设计方法;建设策略

引言

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大量现代化医院的建设。与此同时,医院服务功能的广泛延伸对医院的就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医院建筑设计与建设质量的标准也更加严格。近年来,设计师面临城市医院建筑的重大挑战,设计如何既摆脱现状困境,又合理利用有限的空间和资金,建造综合性能强、结构安全的医院,是所有设计师需首要考虑的问题。

1医院建筑设计目标与原则

1.1合理规划,优化整合

在开展医院建筑规划设计工作时,对整体规划以及单体方案进行设计,首先需要对医院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重点与难点问题进行全面了解,并对不同类型的人流以及物流等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加强相应的优化与整合等工作,保证医院医疗设备能够满足一定的先进性,朝着现代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1.2以人为本

设计师应要考虑医疗建筑的特殊性,有效发挥医疗建筑的功能,既要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又要保障其身心健康,使其在医疗建筑中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在开展建筑设计时,设计师首先应对患者的就医取号和相关医疗设施进行合理设计,使各项设施合理摆放在不同的区域,避免患者等待时间过长。其次,设计师应改善患者的住院环境,保证患者能够拥有愉悦的心情。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医护人员也会对工作充满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在进行设计时,设计师应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合理进行色彩搭配,使患者享受到温馨舒适的医疗环境。

1.3生态原则

对医疗建筑进行设计时,设计师应融入生态设计理念,结合城市的气候特点,打造完善的医疗建筑园林景致,合理进行建筑构造设计;设计师还要进一步优化建筑功能,使其具备自然通风功能,并在设计中应用构造遮阳措施,以促进医疗建筑更加节能环保。

1.4经济性与实用性

在具体设计时,设计师要保证建筑的实用性和经济性,充分发挥建筑的多元化功能,有效降低医疗建筑的运营成本,使建筑的综合效益得到进一步提升。

2医院建筑设计方法

2.1总体规划设计

首先,整理分析已掌握项目资料,确定医院构成、各功能区域设计要求与现场环境情况,合理分配住院部、科室部门、配电间、食堂厨房等区域的面积、从属关系和相对位置,确保医院建筑满足便于使用与布局合理的设计要求。其次,为尽早将医院建筑投入使用,减小施工活动对医院建筑使用造成的影响,对于建设规模庞大、工期较长的医院建筑项目,可采取一次性规划、分期建设的规划设计方法,对医院建筑使用需求、工期时间、施工单位能力等因素加以综合分析。最后,合理设计医院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的交通流线,实现人流、车流、物流分流目标,保持各条流线的独立状态,避免交叉干扰。

2.2人性化设计

(1)整体布局设计。在整体布局设计环节,要求医院建筑结构布局方案具有创新性、舒适性与配合性特征。其中,创新性特征体现为在原有方形结构基础上进行创新改进,通过改善室内采光条件与观景条件,为医院建筑增添生机活力,避免患者、医务人员因长时间处于相对封闭的空间环境中而产生负面情绪。(2)住院部以患者为中心。为提升患者住院质量,可采取完善空间功能、调整病床间距数量、改善自然采光条件的设计方法。其中,完善空间功能包括在病房内额外设置轻质隔断、床头柜、电视、陪床椅等设施,以改善患者生活条件为首要目的,患者可以进行一些简单活动。调整病床间距数量是在保证医院建筑具备充足病床的同时,适当增加一些病房数量,将病房内病床数量、相邻病床间隔距离、单台病床分配面积控制在合理水准上,以此满足患者的私密性、领域性需求,形成私人空间,免受打扰。(3)为医护人员、陪护人员提供同等关怀。在传统医院建筑设计方案中,并未考虑陪护人员与患者活动对空间环境提出要求,虽然设置了陪护椅等配套服务设施,但陪护人员往往是在室外绿化区域、室内病房空间陪伴患者,没有为其提供相对私密的空间,有可能打扰到病房内其他患者的作息。因此,需要在医院建筑室内环境中设置小型健身区、咖啡厅等区域,设置医院共享陪护床,为陪护人员与患者提供具有领域性、私密性的独立空间,以及解决陪护人员夜间休息条件不佳的问题。

2.3模块化设计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医院建筑中的科室数量明显增多,各科室的专业技术要求、空间环境要求存在差异性,导致医院建筑内部流线过于复杂,设计难度加大。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引入模块化设计理念,对功能相似的部门科室进行整合处理,形成若干数量的医疗空间,并推动医院就诊模式由大门诊医技模式转变至学科医疗中心模式,在对应医疗空间区域内布置相关学科与科室部门,各医疗空间共享采光内庭院、患者等候区及医护准备区,从而解决患者等候区等空间部分时间段处于闲置状态的问题,提高医院建筑室内空间利用率。与此同时,对医院建筑内部流线进行简化处理,根据患者就诊需要,将不同种类患者与医务人员引导至对应流线,如采取鱼骨状结构来布置门诊单元,从而实现分区候诊、分区检查、分区诊疗目标。

3医院建筑建设策略

3.1基于社会更新的医院建筑建设

(1)医院建筑融入城市。医院不仅是自成体系的单位建筑,还是城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保持医院建筑与周边城区功能定位、配套设施规划设计的匹配状态。(2)交通组织形成体系。要求医院建筑内部交通流向与外部城市交通体系形成紧密体系,保持医院出入口与城市道路的快速对接状态,便于患者前往医院就诊、救护车执行紧急任务。(3)总体规划富有弹性。考虑到医院建筑功能需要具有波动性特征,可选择在总体规划设计方案中预留适当的二次创作空间,在建筑功能发生变化时,仅需对医院建筑进行小规模的改扩建处理,即可调整局部功能结构、新增功能区域,以满足使用要求。

3.2基于智慧医疗的医院建筑建设

为了实现智慧医院建设目标,需要建立起完善的智慧医疗服务系统,配置大量具备较高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的新型设备,提供软硬件支持。

3.3基于低碳生态理念的医院建筑建设

为了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根据医疗行业特性制订高标准建筑建设措施,围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来打造低碳医院,建设方向包括节约能源、使用可再生能源。

结束语

在医院建筑的设计中需严格遵循关以人为本、经济性与实用性、生态原则,使医院建筑全面提升现有院区的品质,并为医护人员提供优质的工作环境,为病人提供舒适、放松的疗愈环境,同时使医院富有弹性,能灵活适应医院当前和未来的使用需求,让医院得以动态、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晓谦.城市中心区医院改扩建设计思考[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5(5):27-29.

[2] 汤仕中,陈亚华,郭月红.医院门、急诊流量分析及其意义[J].现代医学,2015(2):124-126.

[3] 翟斌庆.医疗理念的演进与医疗建筑的发展[J].建筑学报,2007(07):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