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3

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研究

吴亦昕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475001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各种政治观点互相博弈,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党团组织作用不强,政治认同标尺不够清晰;主观能动性未能充分发挥,随波逐流;大数据网络时代下传播歪曲的政治认同观念的问题,针对现状,应当强化学生与党团之间的交互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握好政治认同的“质”和“量”做到由政治认同由模糊向清晰转变、由自发向自觉转变、由单一向多样转变,以期形成正确的政治认同观念,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认同;高等教育;

大学生群体的政治认同是大学生群体对当前整个政治系统的信赖与支持,是保证新时代我国社会政治基本稳定以及促进我国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群体性政治心理基础。正确政治认同观念的树立是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时代民主政治取得认同性的基础和保障。

一、政治认同的层次分析

从政治认同层次上面来说,政治认同可分为三种认同模式——第一种模式是指人们处于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为了追求个体社会化的主观需要而产生的本能上的认同模式。第二种模式是指在人们经受一定的主流意识形态以及思想文化熏陶一段时间以后,出于各种复杂的情感,例如家国情怀等理想信念,所衍生出来的情感上的认同模式。第三种模式是指当人们的精神境界达到一定的程度,对于政治的认同也就逐渐跨过了被动接受的阶段进入主动自觉的阶段,从自己的理性思考中产生了对于政治的最高层次的理智认同。

首先个人与社会是同生共存的,社会是由人与环境所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关系的总和。个人是无法离开社会而生存和发展的,出于个人社会化的需要,人们需要建立初级层次的本能上的认同。其次人是富有感情的高级生物,人类群体与低级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自身意识的能动性。大学生群体在经历本能的个人社会化需要契合以后,便会逐渐使得自身的政治认同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即对已经存在了的政治认同的实质内容产生情感上的一种依赖与归属感。最后,一个人可以用认识、理解、思考和决断的方式来解决自己所面临的各种复杂的政治局面就达到了理智认同的层次。这种模式完全脱离被动的本能,成为指引我们前进道路的航标。一般来说,正常人想要达到政治认同的最高层次是十分艰难的,但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知识分子对于衡量价值认同的程度也应当与其他群体的人有一些实质上的区别。即利用这把衡量政治认同程度的标尺驱使自身从理智的角度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认同者,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二、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状

正确地衡量政治认同的标尺的形成,应当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手段,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使得大学生群体自觉产生对于包括价值体系、政治制度、政治实体以及政治理念在内的社会政治内容的认同。个体衡量政治认同的标尺形成后,便会驱使个体自觉维护社会政治环境、主动传播社会政治理念、积极践行社会政治要求。

(一)党团组织作用不强,政治认同标尺不够清晰

高校内部各类党团组织以及公修政治课程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学生政治认同的过程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首先党团组织对于大学生群体过分宽松化与过分强制化的政治灌输与影响都会引起大学生群体政治认同度的衰退甚至使其对政治信息产生反感情绪,不利于其形成正确的衡量政治认同程度的标尺。其次在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全球化和网络时代的环境影响下,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日益呈现多元化,很多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不能理解为什么所有专业都要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课程,不知道如何领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践,并且难以把自身发展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这就表现出了在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并未针对于政治认同的含义与学生有更加具体的交流。

(二)主观能动性未能充分发挥,随波逐流

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在面对政治立场和政治问题观点阐述的时候往往会盲目听从大部分人的意见,并不会对该政治问题或者政治立场站位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与想法。政治认同作为调整利益关系的最高形式,对于驱动大学生群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具有重要作用。马克思在论述人的活动目的时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1]作为人们社会生活的延伸与发展,社会政治生活逐渐成为人与人之间社会交往过程中处理双方利益关系的最高形式。现代社会中个体权利的实现依赖于一系列政治规则的制约。个体通常都会从自身利益出发,为了使自身的发展能够与社会化发展方向保持一致,会主动偏向于寻找符合其心理预期和价值理念的政治集团,并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而对这一群体的价值观念、政治实体、政治制度、政治理念等内容盲目的表达自己的赞同,却忽视了自身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能动性。这种盲目的在政治生活中寻找能够代表自己利益的群体,而不发挥主观能动性辨别正误再进行选择的行为,会使得自身在不自觉的状态下成为这一群体的提线木偶,逐渐丧失自我意识。而这种随波逐流的趋势也将会使得个体的政治认同走向偏颇。

(三)大数据网络时代下传播歪曲的政治认同观念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飞速发展,大学生作为亿万网民的主体,对于互联网的依赖日益加深,受网络的影响尤为显著。在面对网络大爆炸下的不正信息时,大学生群体并为表现出敏锐的辨别信息的嗅觉,时常会因为网上一些思想和言论的误导,传播不当的政治认同观念。这样的错误引导会使得大学生这一群体不能够形成自己的一套衡量政治认同的正确标尺。网络世界各种政治思想观点漫天飞舞,其中不乏偏离我党政治轨道,反对我党政治路线的言论,他们断章取义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策略,使其成为我党在组织国家政治事务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而抨击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制度。部分大学生因为涉世未深,在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深受这些反动思想的影响,对我国的政党、政治制度、政治理念等产生排斥,思想偏离了正确的政治认同轨道。

三、分析结果与应对措施

(一)强化学生与党团之间的交互活动,实现政治认同由模糊向清晰转变

面对大学生群体政治觉悟较低且高校中党团组织不能有效提升其政治认同的基本情况上来看,要使得这一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要求我们在学生之间、学生与党团组织之间建立必要的联系,将政治认同的具体内容通过各种交互活动,教授给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使其由原来的模糊性政治认同转变为清晰性的政治认同。

首先,应当积极引导大学学生明确政治认同形成过程及内容。党团组织可以选择定期开展交互式的社会政治内容交流活动,了解思想政治专业学生各个不同阶段对于我国价值体系、政治制度、政治实体以及政治理念的态度、观点和看法。针对这些收集上来的资料,进行关于大学生政治认同心理形成的积极引导,引导这一群体明确政治认同这一概念以及其详细内容,在日常生活学习将其基本内容融入其中,从而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

其次,利用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群体形成正确的政治心理与政治行为。例如在党团组织的引导下更多地去参与政治实践活动、更多地体验“具体化”的政治获得感、政治归属感等等。大学生群体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的多种途径获得更多的政治信息,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综合各种外来或者内在的因素做到抛弃不良信息,保留正确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政治认同概念从模糊到清晰,并且逐步形成自己的关于社会政治的知识。

最后,提高大学生群体的政治效能感。大学生群体在政治认同内容上往往会更加注重自我效能的认同。政治效能感认同是政治系统中最能明显化表示出来的认同,与政治主体的直接利益密切相关,更能够被公众所感知到,是大学生群体政治认同的逻辑与心理过程的起点。与政治系统内部的其他类型的认同相比较,政治效能认同往往是第一位的,因为与其他方面相比它更为真实,能够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利益需求。面对与自己利益相关的社会政治信息,大学生群体往往会表现出高度的热情。党团组织可以借助网络,开设新媒体交流平台,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诉求,让这一群体真正体会到自身在社会政治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对社会政治产生依赖感,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度,由此实现政治认同由模糊到清晰的转变。

(二)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实现政治认同由自发向自觉转变

我们知道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的,处于社会中的个体总会在情感、观念、实践行为等各个方面对一定的组织或者集体产生信赖感与依附感。但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学生对于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未完全内化,同时这一群体存在过分依赖组织或者集体的情况,把自己困在组织或集体的圈子里,缺乏主观能动性。这就导致了在政治认同模式中这一群体将会处于被动态势,会因无法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而盲目随波逐流。因此我们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这一群体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大学生群体的政治认同由自发向自觉转变。

首先,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于政治认同的主动性,这就需要教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并且要牢记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不断发展的政治认同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使自己“主动”受到政治认同教育,真正的学懂、弄通、真信、真用,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灵活运用教育方式,避免形式化、空洞化的政治认同理论灌输和说教,从而正确的把握新时代大学生主体关于政治认同理念的需求新变化,促使其从被动的政治认同转化为主动的政治认同。

其次,大学生个体应当明确政治认同对于自己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意义。只有每个个体知晓政治认同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才能够认识到自己不是政治理念的自发接受者,而是政治理念的自觉探索者,才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对政治认同由自发转化为自觉。

最后,我们应当建立有效的互动与沟通,通过组织社会政治知识学习与开展政治理论竞赛或组织“三下乡”等多种类型的政治实践活动,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在这些理论与实践的活动过程中更加关注大学生的政治诉求,主动去倾听他们的政治主张,使其主观能动性能够得到充分地发挥,推动这一群体的政治认同由自发向自觉转变,彰显这一群体在社会创新变革中的潜力和优势。

(三)把握政治认同的,实现政治认同由单一向多样转变

在现代社会以国家——权力为主导的主流政治价值观指导下,大学生群体的政治认同几乎都表现为个人对国家权力的服从,形成符合当今时代特征的政治认同方式。然而,基于多元文化的社会格局和网络时代爆炸性信息的传播,大学生的政治理念和政治认同也在趋向于多样化。这种多样化现象的出现一方面造成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相对弱化,比如新自由主义、民主化思想、意识形态终结论以及未来消费主义浪潮的产生与广泛传播。这些社会思潮广泛传播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被弱化,导致了大学生群体中传出了“马克思主义还行不行”等歪曲思想的出现。另一方面它也促进了大学生群体对政治制度的客观理性认识,提高了他们的理性政治认同水平。虽然“多样化”的政治认同模式存在着双面性,但是“单一化”的政治认同已经无法适应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网络时代的信息轰炸。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必须首先要明确大学生个体之间的政治认同表现出的差异性,针对当今社会所出现的不同角度、不同观点的海量社会政治信息,从“质”和两“量”两个方面去倡导合理的多样化政治认同。

首先,我们要使大学生群体的政治认同在“质”的方面更加多样。这里的政治认同的“质”的多样性指的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个体基于政治认同层次由低级到高级的层次过程中发挥其多样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其政治认同层次由低级的本能认同出发,经过系统的学习上升为较高层次的情感认同,再由此经过沉淀上升至最高层次的理智认同。为此我们应当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减少理论知识的系统灌输,而是采用更加灵活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处于不同政治认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多样化的社会政治知识的学习,使得这一群体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实现政治认同在“质”上由单一向多样的转变。

其次,我们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政治认同在“量”的层面更加多样。这里的“量”指的是对于政治认同所包含的价值观念、政治制度、政治实体以及政治理念的不同社会政治方面的信息与知识的数量。人与人之间的政治认同虽然在方向上可能保持一致,但是基于个体对于政治实践活动以及政治互动方式之间所存在的差异,个体对于政治认同认识的程度以及水平可能是参差不齐的。个体也会因为这种程度和水平的差异性,对于价值观念、政治制度、政治实体以及政治理念等社会政治认同内容的正确理解在数量上有所体现。这就决定了我们应当利用现有的环境尽可能多的加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对于政治认同的价值体系、政治制度、政治实体以及政治观念等方面的多样化认识,在“量”上实现政治认同由单一向多样的转变。

大学生群体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储备力量,自身对于价值体系、政治制度、政治实体以及政治信念等等政治认同内容要有自己坚定的立场,确保自身在进行专业学习以及在未来工作中坚持正确的政治认同。因此大学生群体要正视自己对于政治认同所存在的误区和所出现的问题,按照合理的解决办法去促进自身政治认同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德)卡尔·马克思,译者徐坚.《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M].德国柏林:柏林敦克尔出版社,1859.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R].北京:人民大会堂,2019年10月18日.

[3]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19(001).

[4]吴秀霞.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状与对策——基于陕西省部分高校的调查[J].陕西理工大学学报,2021年第39卷第4期:63-69.

[5]张锅红.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9(01):42-44.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版:第1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