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语文生命化课堂的构建思路及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语文生命化课堂的构建思路及策略

马学芹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第二实验初级中学   初中语文  251600

摘要:当前语文教师应该将生命化教学理念融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关怀人性、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让人文精神扎根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本文拟在核心素养视域下调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探讨初中语文生命化课堂的构建思路及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视域;初中语文;生命化课堂;构建思路;策略

1导言

初中作为学生学习的黄金时期,也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关键时期。核心素养理念的出现,为教师教学工作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路。针对语文学科,教师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分别是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思维发展与情感提升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意识、文化传承与文化理解能力。

2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2.1教学方式的模式化

当前,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一部分教师停留在以“知识课堂”为主的教学层面,侧重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怎样高效地掌握重要的知识点”成为“知识课堂”教学的核心。在“知识课堂”的教学模式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前会根据教学大纲准备相应的教案内容,课上会按照教案内容进行基础知识的讲授,完成教案内容的讲授之后,会布置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记忆巩固,以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这种“知识课堂”的教学方式非常模式化和机械化,教师以掌握知识的水平判断学生学习的优劣程度,容易造成学生高分低能,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同时,学生在“知识课堂”的学习中很少能够主动思考,进而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2教学模式的程序化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语文教师的教学模式过于程序化,在上新课之前首先复习巩固旧课知识,接着导入新课进行教学,课堂教学结束后布置作业,形成了“复习—新课—作业”这种固定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师如果将“三段式”教学模式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会使整个课堂教学呆板而枯燥,缺乏活力。同时,学生在“三段式”教学模式下会缺乏主动性,久而久之,会主体意识淡薄,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

2.3教学资源的平面化

目前,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一部分语文教师的教学课件仍以纯文字为主,这种纯文字式的教学资源被称之为平面化或静态化教学资源。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等条件的局限,语文教师在利用纯文字式的教学资源进行信息表达时就显得单一而呆板。平面化的教学资源缺乏立体化和动态化,因此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对其接受度并不高,也很难与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3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语文生命化课堂的构建思路

3.1构建师生对话的课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最先提出了对话理论,他认为“对话交际才是语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处”,“是一种多层次、多范围的言语相互作用”。对话教学有利于师生进行动态的信息交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对话教学使得语文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在与学生对话互动的过程中,更像是一个倾听者和促进者。通过对话教学,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开放自己的心态,突显自己的主体性,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个人见解直接展现在语文教师面前,形成师生的精神互动与共鸣。因此,构建师生对话的课堂可以让语文教学过程成为一种生命的成长过程,让师生在对话情境中实现“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

3.2构建情感体验的课堂

初中生在身心上正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特殊时期,即生理上正由儿童过渡到少年,心理上正由幼稚过渡到成熟,因此学生的自我意识在逐渐增强,对于语文课堂的需求变得多样化。鉴于此,语文教师要将情感体验引入课堂之中,从而完善教学,健全学生人格。《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由于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情感特征,故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构建情感体验的课堂,以让学生获得真切情感体验为教学目标。所谓情感体验,指的是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将自身掌握的知识与虚拟或真实情景相互融合,从而产生情感的过程。例如,教学《春望》这首诗时,教师先让学生充分朗读诗歌,通过想象再现诗歌所呈现的画面,即长安城沦陷,诗人与家人别离,盼望收到家书。接着教师创设情境,用多媒体展示城池残破、乱草丛生、诗人满头白发的图片,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领会杜甫因国破家亡而忧虑悲伤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爱国爱家的思想意蕴。具有情感体验的语文课堂能够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处于良好的情感体验中,对文本的深层意蕴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3构建生命灵动的课堂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语文课堂应该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和自信,让课堂具备鲜活性和灵动性,成为一个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让学生多角度、多角色地向文本、作者靠拢。在语文生命课堂中,学生可以开放自己的心灵,在鲜活而灵动的课堂环境中展现自我。例如,教学《苏州园林》这篇说明文时,语文教师可以在班级设置学习兴趣小组,课前让学生在网络上查找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四大苏州名园的图片和相关文字资料,了解苏州园林的布局特征等。然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抛出“叶圣陶先生在《苏州园林》这篇文章中写到了苏州所有的园林,却为什么没有提到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这四大名园”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因为教师事先让学生查找了相关资料,所以学生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都纷纷议论起来,发表了自己的一些见解,课堂气氛十分热烈。由此可见,学生通过调查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在课堂讨论中更加具有主动性,同时也发展了分工合作的能力,让课堂变得更加鲜活而灵动。

3.4构建人文气息的课堂

《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故教师应该将丰厚博大的中华文化引入语文课堂之中,构建有人文气息的课堂,培养有人文素养的学生。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倾注人文关怀,用自身的人文精神涵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用情感去触动情感,感化学生的人格。例如,学生通过《桥之美》可以感受美的熏陶,通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可以培养“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思想意识,通过《端午的鸭蛋》可以品味思乡的情结,通过《岳阳楼记》可以体味古人忧国忧民的政治抱负和博大胸怀,通过《行路难》可以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例如,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教师通过图片展示罗布泊这条仙湖昔今景象的巨大变化,借此向学生传递出拯救生态环境的紧迫性,给学生以视觉上的震撼,使其明白保护环境刻不容缓。这样,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的词语和句段,可陶冶学生的人文素养,让课文主旨内化在学生的情感体验之中,最终形成个人的人文精神。

4结语

总之,语文承载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华精神,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生命意识的再现,是人类精神生命的重要载体。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语文教师要多途径构建初中语文生命化课堂,让生命化课堂理念深入初中语文教学之中,实现语文学科“化人”的功能,让语文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追求和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高明光.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命化教育”途径[J].亚太教育,2016,(30):75+74.

[2]李秋波.倾力打造初中语文生命化激情课堂[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31(24):168-169.

[3]李震.语文生命化课堂的理论与实践[J].文学教育(下),2014,(0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