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常态化视角下的大型高铁枢纽内部空间优化研究—以广州南站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疫情常态化视角下的大型高铁枢纽内部空间优化研究—以广州南站为例

冯建鹏

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高铁是目前我国最为经济和高效的出行方式之一,受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影响,大型高铁枢纽内部空间的防疫安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疫情常态化的视角出发,总结广州南站首层空间现存的不足之处,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基于防疫安全性的优化建议,为国内其他大型高铁枢纽的内部空间规划设计及优化提升提供思路。

关键词:疫情;高铁枢纽;内部空间;优化建议

1 研究背景

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提出建设高速铁路即高铁,发展至今,国内各大城市高铁站已成为大众出行的“标配”。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导致高铁站内部公共空间的防疫安全设计受到严重考验,很多高铁站并不能提供相对安全的公共空间如隔离点、检测点,存在疫情扩散传播的风险。近几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些大型的高铁枢纽如广州南站在站内的公共空间内增设了核酸检测点,新增的防疫措施影响着人们的各种行动,公共空间的可达性、实用性和安全性成为人们最关心的问题[1],降低疫情传播风险对出行的民众至关重要,同样也是社会防疫的重中之重,关乎到每个旅客的安全,因此需要多加关注站内公共空间的优化设计以满足疫情期间的安全性要求。

2 现状调研与总结分析

2.1广州南站内部空间现状分析

广州南站现有地上三层与地下两层共五层设计,其中地上各层为乘客的进出站口、候车室等,地上第三层为高铁站的高架层,二层为站台层,地面首层为进出站的平层设计,其中的乘客流线采用“下进下出”和“上进上出”相结合的运行模式[2],这样的分层设计能够更好利用高铁站的公共空间,合理设置人行流线,本文主要针对的研究对象是广州南站的首层的公共空间设计。

广州南站的一层公共空间区域的设计主要分为:两侧的东西两个进出站口(可达东西广场)、东西侧两个问询处、东西两侧的实名安检处、南侧的便捷换乘区、北侧的盥洗室和停车场、平层中侧的四个地铁站出口等,经由两侧的实名通道可以前往二、三层进行候车休息等,而中庭紧邻南北侧各个站台的到达口且中间穿插着各个地铁站出站口,是人流量巨大的聚集区域,在疫情严重之后,广州南站在中庭部分地铁B口和地铁D口间的空地处增设了临时的核酸检测点以便对从站口出站的乘客进行及时的检测,这是以往的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并未完全考虑周到的一部分,因此加之原有的公共空间区域,首层现已经形成了复杂且综合的公共空间的复合体,其中增设的核酸检测点如何与原有的公共空间设计进行优化协调,是要着重关注解决的问题。

2.2问题分析

2.2.1 增设的核酸点与周围空间的可达性较低

广州南站主要在首层的中庭处地铁B口和地铁D口之间设置核酸点,经过对核酸点的实地调研考察得知,核酸点能够及时连接接触到的站台比较局限于西出站口侧的20-27和站台到达口和12-19其中部分到达口,这样对于到达出站的乘客来说,在临时检测的过程中,必须要全部在此区域进行排队等候,且对于1-11出站到达口的旅客而言,核酸点可达性较低导致难以观察,此外这个必要的路径距离相对较长,在行进的过程中更容易存在聚集、传播的风险。因此该区域较低的可达性给旅客带来很大的不便,而且“可达性”这一公共空间的特点被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强调是公共空间中最重要的属性之一[3],可以说,其可达性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首层公共空间的安全性。

2.2.2 公共空间区域的协调性不足

广州南站首层在设置核酸点后,打破原有的公共空间的协调性,在其首层平面示意图(图2-1)中可以看出,新的核酸点的出现使得整个首层的中庭部分不再对称,对于东西两侧的出站口来说,受到东侧没有核酸点的影响,致使西侧部分人流量较大,所以整体的协调性较差;对于高铁站内部这样较为密闭的空间而言,在新冠疫情肆虐的压力下,其公共空间的要素难以统一起来;在设置的单一核酸点的基础上,公共空间失去原有的协调性,首层作为连接地上三层和地下两层的媒介,其固有的聚集性反而会变成站内隐患,从而无法保障出行乘客的防疫安全,加之其可达性较低,多种因素复合下,无论是高铁站本身的安全性要求还是现有的疫情要求,都不能完全的满足。

3 基于安全性的空间优化建议

3.1增强首层核酸点可达性,统一公共空间要素

可在中庭部分的地铁D口、F口、H口三者之间增加两个核酸检测点,将原有的地铁B、D口间的核酸人群进行分流,这样由之前的一个核酸点变为三个均匀分布的核酸点。通过增加至三个检测点,首层到达口、出入站以及地铁站出口的旅客将有更多的核酸点选择,新添加的东侧与中侧检测点主要承担1-19到达口和地铁F、H口的旅客人流;原有的西侧检测点主要承担20-27到达口和地铁B、D口的旅客人流,如此设置保证了每个人流站口的检测效率,使得每个出入口的乘客不必再经过遥远的路程,实现出站即检、人人尽检,大大增强首层整体的可达性,也使得该层以往各自独立但一体的公共空间的各要素能够协调统一起来,同时兼顾了其协调性,使整个公共空间变成一个复合的“有机体”,实现检测与乘车二者的双赢。

3.2优化核酸点的空间布局,提升空间利用率

在增至三个核酸检测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空间布局进行优化,要遵循以人为本,据此选择合适的风格,调整检测点与其周围公共设施的搭配,进行合理的地面布置。每个核酸检测点可优先设置在到达口紧邻处,合理分割其公共空间,让乘客在检测的同时适应该层的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等,检测完毕后可以接续自己的行动,这样不仅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被动式接触,而且在增强了整体可达性的基础上,构建出多元化的空间布局,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强调了视觉可达性和象征意义的可达性,营造出更为人性化的空间。

3.3提高首层的安全性

优化各种公共设施的布局,将原有的分散布置改为均匀有序的布局方式:不能因紧邻到达口设置核酸点而限制出入口,不能堵塞或封锁出入口大门,处理好增设核酸点与原有的各种通道如疏散通道、换乘通道的布局关系;提高人行流线的秩序性和旅客们的位置感;此外,交通管理部门应加强重点时段的核酸检测点管理,在其周围或者内部合理的设置防疫检查点和临时隔离区,以此避免乘客的长时间的、大规模的滞留、聚集和拥堵的情况;优化过后的空间布局打破原有的单一的、不合理的空间设计,使得占地空间利用率大幅提高,不仅预防了踩踏等突发安全事故,而且降低了新冠病毒传染的风险,整个首层的安全性也得到保障。

4 结语

本文通实地调研与分析,主要总结了广州南站首层设置核酸检测点后主要存在的不足之处,包括可达性较低、协调性不足、布局不够合理和安全性总体较低等。结合当前实际情况,从疫情常态化视角出发,提出增添核酸点、优化空间布局以提高空间利用率、增强引导设计和提高总体安全性等基于安全性的优化建议,为旅客营造良好的站内公共空间,做到出行安心、检测省心。希望能够为国内大型公共交通枢纽的内部公共空间优化设计提供相关借鉴。

参考文献

[1]陈则霖,陈立镜.中国高铁站公共空间设计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20(30):92-93.

[2]周建喜.广州南站规划设计[J].铁道标准设计,2011(08):126-130.

[3] 张利.作为公共空间的交通枢纽[J] .世界建筑,2018,000(004):8-9.

[4]曾令福.大型高铁车站站内主要公共空间设计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29):24-25+22.

[5]王帅,徐士伟.广州南站综合交通枢纽优化提升研究[C].品质交通与协同共治——2019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2019:2691-2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