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索——以沪教版一年级数学《分与合》一课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索——以沪教版一年级数学《分与合》一课为例

田迎春

上海嘉定区世界外国语学校  上海嘉定区201802

【摘要】能够发生真实学习的课堂就是深度学习的课堂,小学数学深度学习不只是追求数学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其更强调学生具备内在学习动力和思维品质。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真实、开放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提出有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的有效问题,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并且,设计多元评价形式,创设多维对话场景,促进学生的内在思维变化,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知识与思想方法的批判式理解、迁移运用、问题解决与创新。

【关键词】深度学习;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一、问题提出

近几年,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关注学科教学中的深度学习,深度学习,不仅是新时代教育的追求,它还对应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之需要,符合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要求:“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学科,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落实数学学科素养的培养,我们通过查阅文献和组内讨论,解读了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内涵;并基于对其内涵的理解,进行了组内教研,调整了教学设计,尝试探索有效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教学策略。

二、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内涵

小学数学学习不止于数学知识技能的获取,其重点在于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具备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带着乐趣与好奇,用数学的眼睛观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用数学的语言表达,这便是数学学习的目的与意义。真正意义上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应该包括数学学习内在动力和数学思维品质两大基本要素。

1.数学学习内在动力

数学学习内在动力指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情绪状态。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如同学习的引擎,它能促进学生自主的进行思考,理解数学的思想方法,并将其迁移应用在不同情境中。

2.数学思维品质

小学数学学习的核心在于形成和提高数学思维。不同于普通的数学思维训练,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指向于高阶思维,即不仅要理解和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还能够对数学思想方法提出批判或质疑,联想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将其运用于不同情境中,解决问题,甚至做出创新。

三、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往往利用创设真实的情境、提出有利于学生深度思考的问题、设计多维互动评价等方式,引导学生经历“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类比与比较、迁移与类推、发散与聚合、逻辑推理”等认知思考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思维品质。据此,我以“培养数学思维品质、提高数学学习内在动力”为根本目标,选定了沪教版一年级第一学期《分与合》一课,创设有趣情境、提出开放问题、设计多维评价三个方面调整了其原本的教学设计,并进行了课堂教学实践。

1.创设有趣情境,调动积极情绪

我发现在许多公开课上,教师总是要创设一些“有趣”情境,比如游戏、挑战、真实生活情境等。也就是说,“趣味”不仅限于学生喜欢的“游戏”,它还包括了真实问题的“熟悉感”、“代入感”以及难度挑战的乐趣。

结合这些考虑,我改变了《分与合》一课原本“观察算式进行填空”的单调情境,尝试设计了“小鸡吃米”的趣味情境,老师带来了两个盆子,盆子里各撒了一把米,有10只小鸡过来吃米,每个盆子旁边各有几只小鸡在吃米呢?

在这样真实、有趣、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具有极强的自我代入感,有清晰的任务导向和挑战成功的欲望;在学习过程中,几乎全班学生都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课后不少学生还主动与老师交流自己的思考,主动学习的情绪积极饱满;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了许多。可见,创设有趣情境,调动积极的学习情绪,是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出发点。

2.提出开放问题,解放思维限制

在深度学习中,教师的提问不仅应指向于知识的理解,还应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知识和方法,从而收获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将知识灵活地迁移运用在不同情境中,甚至创新知识。

对于如何进行有效的深度提问来促成学生的深度学习?我最初的心得是问题语言简洁清晰;提问目的的指向明确,不产生歧义;问题先后顺序符合逻辑。比如在《分与合》一课的最初设计环节中,按照以往教学模式,同学们,9加几等于10?学生马上回答1,好,9加1可以组成10,这样依次找到所有10的分拆,这样指向明确、逻辑清晰的提问,的确可以引导学生快速根据初步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如此高效的教学,何乐而不为?

然而,我发现以上教学模式以教师的引导为主,学生主要在教师的牵引下机械地按规律填数,学生并没有深入思考10的分拆与组成的可能性。这样的学习重在习得,缺乏思维的深度。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我将此部分的提问做出了调整,将封闭式的提问改变为开放性的提问,即直接让学生思考“两个盆子旁的小鸡有多少种可能呢?如果用数字表示,你会列出几种算式呢?你会画一画吗?”像这样开放式的提问没有了过程性的暗示,对学生独立思考的要求更高。

3.设计多元评价,促进内部反思

深度学习,培养思维品质,不仅存在于理解、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中,还存在于对自我学习情况的评估和反思中,通过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可以帮助他们再现数学学习经历,进一步理解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实现灵活应用与创新。

为了帮助学生有意识地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评估,并进行反思,基于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达成,我设计了多元的评价方式,包括:①基础课堂学习单;匹配课堂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及时检验知识理解程度,并提出质疑或疑惑;②拓展课后练习单;课后练习单是课堂学习的拓展,他可以帮助学生将深入理解的知识迁移应用于新的情境中,以评判自己知识运用的情况。③综合活动练习;活动练习相比练习单,其形式更加灵活开放,学生不仅可以运用学到的知识做有趣的活动,解决问题,甚至还可以做出创新。

四、总结与反思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把握课堂、有效教学,让学习真实地在课堂中发生,然而,重“教”而轻“学”,看似老师都“教到位了”,但其实,被迫接受学习的学生们并没有真的“学到”。如何让学生学得有趣、有效又有意义?我想,真正的学习应该是学生自主进行的学习。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感受学习的乐趣,甚至提出质疑或批判,解决问题、做出创新,这样深度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马云鹏. 吴正宪.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学科教学指南.小学数学.[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3

[2]郭剑峰,史息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8(22):24-25.

[3]刘丽丽,李静.理解视角下的深度学习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6(20):41-45.

[4]安富海.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11):57-62.

[5]马云鹏.深度学习的理解与实践模式——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4):61.

[6]朱智贤.关于思维心理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4(1):

[7]洪燕君,周九诗,王尚志,等.《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的意见征询——访谈张奠宙先生[J].数学教育学报,2015,24(3):3539.

[8]任旭,夏小刚.问题情境的创设:基于思维发展的理解[J].数学教育学报,2017,26(4):16.

[9]刘晓萍.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5(10):15-17.

[10]程明喜.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教学策略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9,28(04):66-7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