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指导下的金融专业教学案例设计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课程思政”指导下的金融专业教学案例设计探索

薛薇

重庆工商大学 400067  

摘 要:案例内容直接影响到思政教育实施效果,如何结合思政教育进行教学案例设计需要进一步研究. 针对课程思政背景下的教学案例设计的现状,首先分析金融专业课题教学案例设计的特色。通过理论分析和教学实践,以思政教育内容的内化为目标,提出了教学案例设计的基本原则. 最后以利率市场化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两个案例为例,介绍了基本原则在教学案例设计中的应用,并结合实施过程说明了案例设计原则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程思政;金融专业;案例设计

一、引言

在新时代大数据环境下,我国社会正在经历多元化发展,海量信息会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表现出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的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观和精神追求等思政元素融入每一门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及行为[1]。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课课堂教学过程本身就是育人最主要的过程,也是教书育人最重要的途径;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是育人的基本实现形式,也是学校最具效能的实现形式[2]。金融学的专业课程教学应该以中国现实金融发展的历程与经历,尤其是改革开发以来所积累的中国金融发展中的典型事件及其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应该将专业知识点与这些思政元素相结合。

二、案例教学的目标

(一专业目标

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深厚的金融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从事金融业务工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能够胜任各类金融机构等领域的应用型、复合型金融人才。

(二课程思政目标

将金融专业知识点与中国金融改革实践取得的成果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理解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认同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发展的成功,树立中国金融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激发同学们的爱国情怀、民族精神和进取意识,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家国情怀有效地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报效祖国金融发展的理想和梦想。

(三能力目标

将金融学理论专业知识点和实践发展的新理念相糅合,推进思政教育元素与专业知识传授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从经济视角审视经济金融问题的能力,并明确中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天然使命,树立以金融视角服务行业发展、企业发展的意识,实现了对学生从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提升 的应用型、复合型金融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目标。

三、案例设计与教学实践

(一“利率市场化教学案例

1.案例设计

对利率市场化的讲授上,实现“三维一体”的教学方式,由新闻维度、案例维度、理论维度三个层面组成,从新闻维度导入相关的新闻资料(视频或者音频),从案例维度对新闻的实质进行解惑,从理论层面对新闻事件本身及整体关联事件进行系统解构。实现了学生能力的“四度”提升,一是引导学生养成财经新闻的专业“嗅觉”,二是引导学生具有分析新闻个案的专业能力,三是培养学生构建完善的金融理论框架,四是激发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

新闻维度:采用PBL项目分组学习模式。发布教学资料(1996到2015年近20年的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之路的历史回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大事件,历次事件的新闻视频。),布置相关理论知识点的预习。自主学习,并总结难点。

案例维度:采用BOPPP模式。确定以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提升为目标,选择典型事件作为课堂导入案例;围绕案例进行提问,了解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情况;开展参与式学习,进行小组讨论或辩论的形式进行互动教学;在课堂的结尾,教师进行本节课的学习总结和知识点回顾,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课后以完成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

理论维度:理解深化,学术拓展。在课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总结,深刻掌握教学内容,搭建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鼓励学生参与创新性活动、培养发散性思维。同时,教师也通过教学反思持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2.案例教学体会

《利率市场化》章节的课程学习中,将中国金融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家国情怀融入到课程内容中,并进行了多层次的课程思政渗透与专业知识探索,结合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近20年的改革征途,抽丝剥茧,将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与中国金融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对中国金融发展的责任感、爱国情怀和民族意识。

(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教学案例

1.案例设计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机制,关键在于是否建立了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是指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道德等多种手段,使失信者付出与其失信行为相应的经济和名誉代价,直至被市场淘汰;使守信者得到各种方便和利益,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不断发展壮大。 其主要功能在于主动打击失信者,使市场主体认识到不能失信、不愿失信、不敢失信。主动激励守信者,使守信有价、守信有力、守信有感。从而,将社会信用导入良性循环的轨道。社会信用体系的运行机制,包括信用制度保障机制(法律法规体系)、信用数据管理机制(信用信息)、现代信用服务机制(信用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与传递)、现代信用评价机制、企业信用管理机制、政府信用市场监督机制、社会诚信教育机制与失信惩戒机制。

四个层面的理解。第一个层面是对社会中各主体的诚信行为与规范有深刻理解。作为个人、个体自身的诚信意识与诚信行为的培养与准则的树立;对其他社会主体如企业、政府的诚信行为与诚信规范的判断与把握。第二个层面是对社会中各主体出现失信行为以及可能引致的经济后果、社会后果有清晰的认识。第三个层面是对整个国家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有了更为深刻的把握,而不是仅仅片面的认识。第四个层面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一国信用体系建设、经济发展、市场稳定联系起来。

根据理论学习四个层次的不同,分别选择不同的方式来进行学习。第一个,个体层面的学习选择案例穿插式,如个人征信、芝麻信用等案例;第二个,失信行为引致经济后果层面选择专题嵌入式,如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与资本市场风险有机结合;第三个,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层面,选择对比分析式,如对比欧美日等其他国家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的异同;第四个,社会核心价值观与理论的结合层面,选择讨论辨析式,通过讨论加深对深层内涵的理解与把握。

2.案例教学体会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将思政教育融入到本课程学习,可以让学生从本源上理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信用管理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通过引用现实现象的案例,对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在学习信用管理基础理论的同时,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四、结束语

针对课程思政背景下,金融学专业课程案例设计问题展开了研究。首先分析了案例教学要实现的目标,以专业知识点与思政内容的有机结合并实现三层目标,对案例设计的原则进行了讨论。同时,设计了两个案例的实践,并详细介绍了案例的细节,就案例的启示与效果进行了介绍。

参考文献:

[1]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2):50-58.

[2]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43-46.)

[3]周弘,颜廷峰,欧鲲.金融学课程群课程思政与课堂教学融合探索——以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05):50-54.

[4]王伟,黄颖.讲好金融故事:“金融学”课程思政改革的有效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03):112-116.

[5]孟德锋,朱鸿钰.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学》课程思政的优化路径研究[J].金融教育研究,2022,35(02):68-73.

[6]王倩.《金融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0,18(03):42-45.DOI:10.13895/j.cnki.jimufe.2020.03.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