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刘彦江

黑龙江省兰西县高级职业中学 

做教师已经十年多了,一直担任语文学科的教学,可是学生到底喜欢什么样的课堂?我一直在思索。为什么上课时,学生很容易走神,注意力如此不集中,有的孩子还产生了厌学的情绪,问题的根本到底在哪里?

我本人认为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是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一项工程。孩子们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教师的手来翻阅。教育不应该是灌输,而应该是点燃学生智慧和思想的火焰,我们的语文课堂究竟应该如何去翻阅孩子的生命。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我常常在思索着: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我思量着:要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每节课上,无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么大的痛苦与挫折,我都会调整好自己的心绪,深挖教材和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我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我的语言、我的眼睛、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 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曾告诫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黄河、母亲河》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幻灯片中那干裂的河床、浑浊的污流、枯死的草木,可使抽象的文字变成图文并茂的画面,使静态的事物变成动态的情景,让无声的世界充满美妙的乐曲,激起了学生对黄河的忧患意识,这一切要比老师单纯的说教更能使人震撼,更能激起学生保卫黄河、保护母亲河的决心。再比如学习《苏州园林》这一课时,班内的学生从未去过苏州园林,这时运用多媒体,放映苏州园林的优美图片,或放几段介绍苏州园林的 CD 片,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们的眼球,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我不失时机地提出:“你们想问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再分析起这篇说明文时,学生们就很容易的抓住说明事物的特点,大大增强了他们阅读说明文的兴趣。“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溶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核舟记》这篇古文,在课堂中要求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达到背诵重要段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古文本来就是比较绕口的,但是这堂课我给学生充分讲解了苏轼游赤壁的历史背景,并参照图片来引导学生背诵使课堂的气氛轻松,而且学生兴趣很浓。在整堂课中学生达到背诵重点段落的 30 余人,使课堂实现了教学目标,这使我充分发现了教学中所应该注意的重要问题:作为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生活,享受情感,享受乐趣。让我们带孩子们走进生活的时空,走进生命的灿烂和文明的辉煌,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1.阅读课上,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制定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的质疑问难。课外  阅读由他们自己确定阅读的篇目、时间以及交流的方式,教师成了一个督促者和检验者。

2.写作指导课上,让学生根据单元要求确定写作的内容,明确写作的要求,学生写起来就会有素材可取,得心应手。写作评价课上,以前由老师评改作文,学生大都只关心批语,看完后就束之高阁了,效果并不大。而同桌之间的互评、小组内的换评、班内同学之间的推荐评,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他们在阅读同学作品的同时,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与同学共商,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乐趣多多,收获多多。

3.课堂评价方式,除了教师的评价外,还让同学之间相互评价或自我评价。评价的内容也可以多种多样,可以评价同学对问题的把握情况,对文本的理解情况,也可评价同学的口语表达能力、仪表仪态等,还可评价小组内其他成员的参入情况。在多种形式的评价中,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既当家作主,又”参政议政”。

学生的潜力是不可低估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做到问题自己提,答案自己找,互提互答,学生推着老师走。课堂真正变成了学生每个人自己的学堂。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课堂是情感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   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我的课堂给每个学   生提供了发言与学习的机会,每个单元有 4—6 篇课文,学生无论如何都能找到适合自己阅读口味的文章,在小组或班级中发言,展示自己的阅读体悟。能够在课堂上得到老师和同学   的肯定,就是一种收获,一种成功,应该说每个同学都能够享受到成功的愉悦。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 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学生可以拿出更多的时间进行拓展阅读,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拓展了阅读视野。在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一剪梅》、《长征》等多首古诗,学习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后,开展苏轼专题诗文研究,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的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我将各种名著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让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么广阔”,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周末我引导学生自己组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小组成员之间确定研究或实践的课题,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成员之间各有分工,有的调查,有的查资料,有的制课件,有的作记录,同学之间通力合作,每人都有收获。最后一起展示给大家,或以情境表演的形式,或以辩论的形式,或以实物展示的形式。令老师也叹为观止。

记得那次关于《桥》的综合实践活动展示课上,同学们用自制的课件来汇报他们的实践情况。课件中展示了古今中外各种桥的图片,有关桥的传说、故事,学生自己对桥的认识,学生围绕”桥”写的话题作文,还有学生自己动手设计的桥的结构图……真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假如课下他们不主动地去探索,不亲手去制作,不通力去合作,就不会有令老师也自叹不如的称赞。

四、给学生一个“朋友式的课堂”。

想想以前的教育,教师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学生要惟命是从,一切要听教师的指挥,师生之间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学生的自主性实际上是被剥夺了,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自信心受到了摧残,因此,更增长了学生的逆反心理,造成了师生关系的紧张。拿我自身的经历来说吧,在我上初中时,教我的有位老师,他上课时总是手拿一根戒尺,假如哪位同学上课走神或做小动作,他总是怒目圆睁,戒尺随即就落在了那人的身上,而听他的课感觉就像听经书,大家听他一个人在那里传经布道。外表上大家做的恭恭敬敬,脑子里却糊涂至极,精神上麻木至极,讨厌到了极点,何谈学习兴趣呢。并且见了他都害怕,我都不敢看他的眼神。当时我就有种想法,假如叫我当老师的话,我绝对不当这样的老师。

后来上了高中,碰到这样一位教师,讲起来是滔滔不绝,板书写满擦,擦完再写,自己累得了不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却并不好,现在想想原因,很简单,课堂成了他演说的舞台,学生只是四脚书橱。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到以人为本,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从某种意义上说,要有老师来帮助完成。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认真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和提供自我发展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我认为教师应该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去感染学生,做学生的思想上的引路者,行为上的示范者,学习上的激励者,生活上的关心者。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我教得去年毕业生范志华来作报告时说,“你把老师当成朋友,上课时,朋友在和你聊天,给你讲解,你会觉得很开心,怎么会不听呢。”是的,作为老师的我们,就应该与学生交友,因为我们都明白“亲其师,信其道”的古训。

总而言之,就是教师要有意识为学生松绑,还学生学习的自由,真正让学生由“奴隶”变成“主人”,由“主人”变成“朋友”。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才能平等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总之,一个能交流、开放的课堂,就一定是能感悟、有情感的课堂,也注定是学生喜  欢的课堂。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也是你我一致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