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效能的路径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乡村振兴背景下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效能的路径探析

欧小蓉

重庆市石柱县委党校 409199

   乡村振兴是全方位的振兴,社会治理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今时代,如何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效能是值得思考的重大问题。愚以为,“五治共融”是一条非常有效的路径。

一、政治:加强党的领导,是推进乡村治理的根本保证

1.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解决宽松软的问题。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办好中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目前,个别农村党组织软弱涣散、贪污腐化、人浮于事等问题较为严重。村支两委成员之间不团结,不能形成合力,工作搞不上去。有的前任和后任村干部之间存在矛盾,为了一己私利你争我夺,群众利益受到损害。个别地方宗族势力、家族势力渗透,村里形成各家各派,明争暗斗,对乡村治理带来极大的干扰。个别村干部微腐败,群众不给好处不办事。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多方考察,要在换届选举时真正把那些为群众干实事、人品好的人选到村支两委,这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大力推行村级权力清单制度,划清村干部之间的权力边界。对村干部要定期不定期的进行考核,使之把权力运行在正常轨道上。

2.充分调动党员积极性,让他们在社会治理中带头示范。建立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发挥传帮带作用,鼓舞贫困群众的斗志,对贫困群众开展实实在在的帮扶活动,让其感受到来自党的温暖。组织党员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把党的方针政策及时传递给群众,带领群众开展农村环境整治等。鼓舞开展党员承诺践诺行动,给群众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德治:强化德治建设,是提升乡村社会柔性治理能力的重要举措

1.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挖掘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办好农村文化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包含着丰富的内涵,让群众真正理解其含义并不容易。要强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搭建平台,让更多的理论工作者进入其中,对群众开展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要用生动鲜活的案例、朴实的语言、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阐释清楚。在其引领下,把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转化为群众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农村历史文化、节庆文化、民俗文化等多姿多彩,浸润着当地的风土人情,深入到农民的骨髓中,对其有着巨大的影响。要选择重要节点办好这些文化节日,使农民群众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

2.以表彰道德模范为契机传递正能量,充分利用好农村移风易俗这个重要抓手。在闲暇时节,要把农民集中起来加强学习,大力开展“四德”教育,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用身边的案例启发教育更具真实性,也更有说服力。也可以通过农村村村通广播,把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加以传播。开展好文明家庭户、最美公婆、最美儿媳等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向他们看齐。村组干部要讲好村组故事,采写并传播先进人物事迹,让“学先进、做先进”氛围更加浓厚。成立乡镇、村、组三级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由一把手担任组长,层层立下军令状、签订承诺书,实现每个角落全覆盖。村组成立农民事务理事会,除了红白喜事其他一律不准举办。而且对红白喜事席桌数量、办理天数、用车数量规定一个标准,由村组综治干部和群众实施监督,对违规的给予处罚。治理天价彩礼,妇女干部要在这方面着力。积极组织妇女志愿者加入红娘队伍,为农村青年牵线搭桥,教育他们要更新婚恋观,更注重感情而不是金钱。开展子女与父母签订赡养协议书活动,把赡养方式、具体举措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确保老有所依,对那些不孝行为加以约束。

三、法治:推进农村法治建设,提升依法治理能力 

   1.推动农业农村立法进一步完善,加大农村法治教育宣传力度。对农村土地流转、粮食安全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电商、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方面要加强立法进程,结合地方实际完善配套的实施细则,在可操作性方面下功夫,切实做到有法可依。加强农村法治教育宣传,需要一支政策理论水平高、懂法律、人品好、表达能力强的人加盟其中,比如让老干部、基层老党员、有威望的老同志等壮大普法队伍。普法内容应当贴近村民的生产生活,做到“接地气”才能引发村民的关注。普法中形式要多种多样,故事、快板、小话剧、小品、三句半等,语言通俗易懂,让村民易懂易记,寓教于乐,从中领悟其中包含的深刻道理及处理矛盾的方法。

2.发挥人民调解的重要作用,多渠道化解村民间的矛盾。当今时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农村也不是一块净土,各种矛盾频频暴露。设置矛盾化解预警机制,每个院落设置院落长一名,对那些有矛盾苗头的及时报告辖区调解员。调解员就可以有针对性的上门做调解工作,引导其表达诉求,传递法律知识,这样可以把调解矛盾的端口前移,力争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作用,注重纠纷调解的方法与技巧,明之以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学会换位思考。地方法庭要把庭审地点下移到村、院坝等,就地审理,扩大以案释法的受教育面。引导村民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让法治意识深入人心。

3.引导干部群众共同制定村规民约,搭建农村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为了约束村民的不法行为,村组干部要召开群众大会集众智,量身定制村规民约。村规民约要有现实针对性,能有效祛除封建残余和长期形成的顽固陋习。搭建公共法律服务平台,让村民能享受到更好的法律服务体验。

四、自治:深化村民自治,提升专业治理能力

1.完善组织体系,健全自治制度。着力健全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各种社会服务组织为补充的农村组织体系。村委会干部的选举权握在村民手中,他们有权决定谁来代理他们处理村里大小事务。建立健全以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自治章程等为主要内容的自治制度体系,依法保障村民自治制度有序推进,推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2.搭建各种平台,丰富村民自治形式。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核心是村民自治,就是要保障村民的主人地位。搭建平台,引导村民能主动说事、议事、主事,增强村民主人翁意识,让他们明白村里的事情是大家的事情,村里经济社会发展大计理应由他们来出谋划策,何去何从由他们说了算,真正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

五、智治:以科技为支撑,建设智慧农村

1.加强资源整合,推进乡村治理变革。现代科技给“三农”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打破了信息孤岛,实现资源互联互通,农村各个角落也能享受到便捷的服务。现代信息技术使农村治理方式和治理手段发生了重大变革。可以探索建立“互联网+”治理模式,推进各部门资源和服务的整合,推行“一门式”受理、“一站式”办理,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信息化、精准化、高效化水平。

2.快速收集反馈社情民意,提升群众满意度。创建智能化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成为提升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能力为重要保障之一。如石柱县中益乡,结合自身实际创立了“五步五室”乡村治理模式,就是运用大数据智能化的手段,以党统领乡村治理,零距离服务群众,多元化解决矛盾,全时空守护平安,立体化防范风险,增强老百姓的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提升群众知法、懂法、守法的能力,让老百姓能自防、自治,进一步提升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能力。还可以建立“社情民意报送平台”,为群众提供交流服务的平台,让更多信息及时得以反馈,群众的棘手问题及时得到解决。大力推进农村“志愿服务智能化”,群众可以通过志愿服务平台发布需求,志愿者线上接单,线下迅速开展志愿服务,帮助群众解决眼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