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区塱头古村落建筑文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3

花都区塱头古村落建筑文化研究

屈,武

(广东培正学院,510830)

摘要:花都区塱头古村落是现存古建筑遗产、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能较完整地反映明清时期的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岭南风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本文通过对花都区塱头古村落建筑文化的考察研究以及对建筑文化的本体分析,来探索岭南建筑文化的特色与塱头古村落建筑文化的发展模式,深入挖掘塱头古村落建筑的文化内涵及潜在开发价值,对提升花都区地域文化品牌和岭南地方文化特色具有重要价值,为广东岭南建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塱头村;古村落;建筑文化

一、花都区塱头古村落概述

塱头古村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据传元朝至正二十七年(1367)立村,为广府传统村落典型的梳式布局,村内保留完整的水系,以村前半月塘为核心,集中体现了广府传统村落民居的风水布局理念与典型特征。

二、花都区塱头古村落建筑现存状况

花都区塱头古村落整体格局保存较好,由于远离城区,地处农田保护区,新旧村分别建设,古村落的建筑保存状况较好。分塱东、塱中、塱西三社,古建筑群气势恢宏,周边农田广袤,水脉交织,整体环境和谐。

花都区塱头古村落主要为明清两代建筑特征,保存完整的青砖建筑380余座,其中祠堂、书院(室)30余座,牌坊1座,桥梁1座,炮楼、门楼6座、民宅300余座,巷里20多条,以村面30余座祠堂建筑一字排开颇为壮观,为花都西隅最为突出的古建筑群。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4处:友兰公祠、乡贤栎坡公祠、留耕公祠、云伍公书室。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4处:青云桥、谷诒书室、黄谷诒墓、黄菽圃夫妇墓。

昇平人瑞牌坊

南野公书室

宣重光门楼

景徽公祠

渔隐公祠

履中蹈和门楼

耀轩公书室

经纬阁门楼

云伍公书室

黄氏祖祠

留耕公祠

云涯公祠

三馀里古巷

乡贤砾坡公祠

黄友故居

台华公书室

进士屋

友兰公祠

谷诒书室

菽圃公书室

文湛公书室

以湘公祠

俭斋公书室

青云桥

花都区塱头古村落建筑遗址图表

塱头古村落于2000年被公布为广州内部控制历史文化保护区。2008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广东省古村落,2012年被公布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2012年被公布广东省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公布为广东最美古村落(30强)。2013年被公布为国家“3A”级景区,2014年被公布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5年被公布为广东省旅游名村、广州市第三批美丽乡村试点村。

三、花都区塱头古村落建筑文化的分析

社会进步离不开文化的传承、传播与发展,古村落建筑承载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承载着历史的变迁,承接着过去与未来。

(一)建筑设计与空间布局

塱头村位于炭步镇西南,立村近650余年历史,因村前原是大片湖泽而立村于小岗故名。该村坐北朝南,规划统一,背靠山面朝水,整体平面布局呈梳式,前(南)低后(北)高,村面长约千米,分塱东、塱中和塱西三社,其中塱东社和塱中社相连,与塱西社以一条名叫“深潭”的小河涌相隔,周边砌以围墙形成极具防御性的围村。该村规模宏大,建筑占地6万多平方米,现保存完整地明清年代青砖建筑近400座。其中,近30座祠堂、书院、书室等在村面一字排列,建筑房屋随深巷次第升高,气势恢宏,颇为壮观,既有利于通风纳阳和排水,又让建筑之间产生一种起伏变化。同时村落建筑还渗透着古韵的书香气息,也体现当地的读书走仕途的优良传统以及尊文重教的乡贤风气。有6座门楼、更楼把守村前村后的重要位置,桥梁、庙宇和牌坊等标志性建筑有序设置在对外交通要道上。在众多祠堂和书室中,要数塱西社的友兰公祠和塱中社的谷诒书室造工最精美独特。

7564e1b25f84a7000e2aba353d95da4

图 友兰公祠 来源:笔者拍摄

友兰公祠,始建年代不详,1801年、1927年重修。坐北朝南,三间三进,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砖墙,红泥阶砖铺地。第二进接旨亭内悬挂“芳徽克绍”木横匾,据族谱记载,接旨亭是友兰公的父亲黄皞和五弟黄学准父子两乡贤为接圣旨而建。山门两旁有对联:“七子五登科;父子两乡贤”。 

5b9e9e6cb15014d946c12b60a046689

谷诒书 来源:笔者拍摄

谷诒书室,为该村奉直大夫黄谷诒所建的生祠。建于1826年,坐北朝南,三间两进。镬耳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砖墙,花岗岩石脚,红泥阶砖铺地。全祠梁架、檩枋、木柱均为坤甸木料,花岗岩经水磨抛光处理,石雕、木雕、砖雕、灰塑、壁画等工艺精湛,保存较好。  

(二)建筑文化元素与艺术特色

镬耳墙(镬耳屋,又名封火山墙)是岭南传统广府民居的主要代表,分布于大珠江三角洲区,因其在屋的两边墙上筑起两个镬耳一样的挡风墙而得名。镬耳屋一般为砖木结构,建筑特点是瓦顶建龙船脊和山墙筑镬耳顶,用于压顶挡风。

8091a5ef04a5d24dd455aaf7054439d

塱头古村落镬耳屋 来源:笔者拍摄

从正面看两边高耸的墙体呈镬耳形,从侧面看就是一个“凸”字,两边的镬耳结构从檐口至顶端用两排瓦筒压顶并用灰塑封固。镬耳墙的作用,不仅可以挡风入巷,让风通过门、窗流入屋内;火灾时,高耸的山墙可阻止火势蔓延和入侵,同时还可以遮挡太阳直射,减少屋内的闷热,也有避免“散气”、“漏财”的作用。镬耳屋的山墙基本为黑色,黑色在五行当中属水,南方属火,水能克火,借用黑色的水来镇南方的火,具有防火作用。当然,在古代的文化当中,还涉及到建筑的风水学文化。风水学的原理也是依据环境和方位来选择人合适的居住之地。

镬耳墙不仅是岭南建筑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岭南建筑文化具有代表性的元素。镬耳墙的外观造型像官帽,人们也根据其外观特点赋予它“独占鳌头”的寓意。因此,在古代带有镬耳屋也是用来形容做官人家以及荣华富贵的人家。而镬耳状山墙在江南民居中被称为“观音兜”。

(三)建筑美学分析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音乐”,这是因为建筑把人们置于时间推移的过程中,去领略多变而流动的空间造型,使人似乎感受到建筑具有音乐般的节奏韵律。塱头古村落建筑美学首先体现在外观设计上使用了广东传统建筑特有的室外装饰造型工艺——灰塑、石雕、砖雕、木雕、壁画,这些装饰造型工艺的点缀让建筑在外观上看起来更加富丽堂皇、美观和谐。其次在建筑装饰造型工艺题材上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吉祥图案等为主,表达人们对家国太平、安居乐业的向往和追求,同时在建筑美学的表达上彰显了岭南的特色。

e905f998f17dfd348774dd13b2c4f79

图 灰塑  来源:笔者拍摄

灰塑俗称灰批,以石灰为主要材料,拌上稻草或草纸,经反复锤炼,制成草根灰、纸根灰,并以瓦筒、铜线为支撑物,在施工现场塑造,待干后再涂上矿物颜料而成。灰塑工艺精细,立体感强、色彩丰富;题材广泛,通俗易懂,多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人物、花鸟、虫鱼、瑞兽、山水及书法等。

5b3d4acb91362728f7d98fe6c084707

图 石雕 来源:笔者拍摄

石雕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主要采用花岗岩石材。通常采用圆雕、高浮雕、减地浮雕、镂雕和阴刻等技法,以各种历史故事的人物及地方风物为题材,设计巧妙,寓意深刻,体现了广东石雕装饰艺术的独特风格。

f70e37c01a18ce6aa8896d0fa0bdc94

图 砖雕 来源:笔者拍摄

砖雕是在青砖上雕出山水、花卉、人物等图案,是古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主要是用来装饰寺庙、宗祠及民居的构件和墙面。通常也指用青砖雕刻而成的雕刻工艺品。

ba9d6efed36972772062208712ae4a3

图 木雕 来源:笔者拍摄

木雕是雕塑的一种,木雕可以分为立体圆雕、根雕、浮雕三大类。木雕是从木工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工种,在我们国家的工种分类中为“精细木工”。以雕刻材料分类的民间美术品种,一般选用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树种如楠木、紫檀、樟木、柏木、银杏、沉香、红木、龙眼等。

5061618f943441361e31ff09b87a0c0

图 壁画 来源:笔者拍摄

壁画以绘制、雕刻或其他造型手段在天然或人工壁画上制作的画。作为建筑物的附属部分,它的装饰和美化功能使它成为环境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壁画题材多样,内容广泛,内涵丰富多彩,包含传统伦理道德、民间信仰崇拜、传说故事、文化风尚等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建筑保护与规划

目前花都区塱头古村落的建筑保护工作做得十分到位,笔者前去考察时,刚好遇到塱头古村落的建筑在修缮当中。主要是因为这些建筑历时已久,现存在房屋残损渗漏、木构件糟朽及部分缺失、墙体外倾、出现裂缝及风化污染等情况。

加上南方经常下雨、气候潮湿,会导致建筑的外观遭受风雨侵蚀,还有长时间的闲置,导致房子中一股发霉的味道。

根据古建筑的破损情况进行加固和修缮,对外倾墙体进行加固,并尽可能修缮恢复建筑真实原貌,使其结构完全得到保障、历史风貌得以延续。同时在修缮过程当中遵循“真实性、最低干预、原材料工艺”原则进行修缮设计、施工。主要的修缮内容包括:清理建筑废料、植物、后期不当改建;纠偏倾斜墙体;揭顶重铺建筑屋面;清理、修补墙面;清理、平整室内外地面;修补木构件、石构件等艺术构件;疏通、重新设计室内外排水系统等。

(五)建筑的文化价值

建筑最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能充分反映当地的文化习俗,它与人文、民俗密不可分,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直接体现。花都区塱头古村落建筑文化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表层的文化形式和深层的文化内涵。

表层的文化形式以建筑外观的造型设计文化、楹联文化、民俗文化、宗族文化、孝道文化、耕读文化、廉洁文化、礼仪文化等为展现。例如,在塱头古村落建筑的门上可以看到众多的楹联,像云伍公书院的楹联“积德可立身;与仁宜传胄。”;景徽公祠的楹联“和气致祥;厚德载福。”;文湛公书室的楹联“雅颂门风;书传世代。”,常见的楹联以对偶对仗、平仄协调的形式展现,多是勉励自己以及激励后人。除了楹联外,还有祠堂的宗族文化,不仅是祖宗本源的象征,更是游子乡愁的精神寄托。中国历来重视家族文化,中国人对“家”有着深厚的文化情结,不仅是对家人的思念,更是对居住环境的怀念。宗族的文化在塱头村现存的8座祠堂中得以彰显,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还是乡贤故里流传的家风家训家规家谱,都是家族文化的精神传承,更是弘扬家庭伦理美德的一种美好象征。

深层的文化形式以建筑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为核心,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与自然环境是共生共存的。塱头古村落的建筑处处彰显自然环境与人的共存共生。塱头村前临水泽,后有靠山。村前是广袤的农田,玉带般的青云桥横卧在鲤鱼涌上。村周围被花果树木围绕,形成幽雅清新、自然和谐的自然人文环境。

四、花都区塱头古村落建筑文化的发展思考

    随着旅游新业态蓬勃兴起,更好推进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各个地方都开始建设文旅小镇、特色小镇、艺术小镇等。建设这些古镇或小镇的目的是为实现文化资源的价值转换,以经济价值的效益最大化来更好保护文化资源和文化传承保护。但是国内的众多古村落建筑的开发模式都是在互相模仿参照,缺少自身的发展特色与特点。还有商业开发公司为更好开发古村落文化资源,把老的古建筑拆掉重新建设新的仿古建筑。这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目前花都区塱头古村落是保留比较完整的古建筑群,没有进行过度商业开发和资本介入。为更好保护塱头古村落的建筑文化,笔者认为它的发展模式,可以在不破坏原有的建筑基础上适度地开发。因为古村落建筑有自身的脆弱性,而且不可再生,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因此在开发的基础上一定要重点保护好建筑的文化遗产,做到因地制宜开发与利用。同时做好古村落建筑的开发利用系统规划;合理高效的开发利用方式以及开发利用的评估调整。

结 语

古村落具有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既包括村落的规划、布局和宗祠、民居、塔楼、桥梁、巷道等物态遗存,也蕴含着民风习俗、传统节日、民间信仰、传统技艺、传说故事等活态传承。我国著名民俗专家冯骥才指出:“古村落孕育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文明最遥远绵长的根就在村落里。”花都区塱头古村落是现存古建筑遗产、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能较完整地反映明清时期的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岭南风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在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背景下,合理保护利用古村落建筑文化,不仅能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而且还可以记录保存传统的岭南建筑风貌,推动花都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广州市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卢福汉.花都古村落探寻[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8.11

[2]陈泽泓.岭南建筑文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3

[3]纪德君、曾大兴主编.广府文化论坛—第3届广府文化论坛文集[C].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6.10

[4]《古镇书》编辑部著.广东古镇书[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4.9

[5]蒲娇、唐娜编.冯骥才传统村落保护话语[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21.1

作者:屈武,男,1994年生,河南永城人,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学术型硕士,现任广东培正学院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专任教师,中国民俗学学会会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员;中国民族学学会影视人类学分会会员;研究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少数民族艺术、艺术人类学与民族民间文化。

课题项目编号:22PZXJQN056 课题项目名称:花都区塱头古村落建筑文化研究  课题项目类别:青年项目 课题项目来源:广东培正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