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教上门政策的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普特结合   精准施教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送教上门政策的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普特结合   精准施教

律全

五常市特殊教育学校  

为了使每一个残疾儿童都能接受适当的教育,特殊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办好特殊教育关系到基础教育的普及和提高。2014年国务院等七部委颁发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2017年又颁布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2017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发并颁布了《残疾人教育条例》。这一系列国家政策,一个共同的主旨就是开展融合教育,以区县为单位落实“一人一案”开展送教上门,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保障每一位残疾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

“送教上门”服务的对象多为中重度残障儿童,“让所有孩子都受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基本目标,而“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合适的教育”更彰显了“送教上门”的核心。在特殊教育领域内实行“送教上门”,体现了“零拒绝” 和全纳教育的思想,是一种对公平受教育权的绝对认同,是对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安置形式的补充。让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个别化教育,在身体和心智方面有了不同程度发展,随着“送教上门”工作的开展,大部分中重度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促进了教育公平。也使家长受到了鼓舞,看到了希望。可以说,“送教上门”是造福于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及其家庭的民心工程,是家庭和学校乃至社会共同教育好重度残疾学生的有效途径。

通过“送教上门”,使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受到个别化教育,在身体和心智方面有了不同程度发展,也使家长受到了鼓舞,看到了希望。可以说,"送教上门”是造福于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及其家庭的民心工程,是家庭和学校乃至社会共同教育好重度残疾学生的有效途径。通过送教上门达到以下三方面的合理发展:

1、关注于心、关爱于行

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残疾儿童,送教工作中克服教师年龄大,路途远,克服心理压力,克服严寒,全身心融入到这份崇高的事业中,落实对残疾儿童“关注于心、关爱于行”的实际行动,坚持按规定的时间进行送教。送教时间相对稳定,每月送教两次,每次送教时间不低于1小时。要求家长在场,有助于学生适应教师。同时,家长也可以在旁边配合、学习,以便自己在家中也能用相同的方法对孩子训练,增加孩子的训练频率和强度。通过课后家长的强化练习,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送教上门”风雨无阻,从未间断,用爱心来抚慰特殊儿童的心灵。让残疾儿童的智力、肢体活动能力上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2、关注差异、因材施教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本值得教师认真研究的书。承担“送教上门”服务的教师,本着注重发展残疾儿童的教育潜能,提高认知能力和适应生活、社会的能力为宗旨,针对“送教上门”对象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疾病类别,制定切实可行的个别化教育计划。有计划、分阶段地对学生进行运动、感知、语言交往等多方面能力的训练。教学过程不求快,只求学有所获。根据他们的个别教学目标,为其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计划,采取适合重度残疾儿童发展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育水平和效果。

3、家庭配合,强化训练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送教教师通过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引导家长参与孩子的教育、康复训练、疏导家长的心理,鼓励家长带领孩子走出家门,感受正常的家庭及社会活动。

为了全面推进特殊教育,使每一个残疾儿童都能接受适当的教育, 通过送教上门,可以帮助那些缺乏自理能力、重度或极重度的残疾学生,由于行动不便,无法实现正常的在校教育,由教师定期到学生家中进行辅导训练。 通过送教上门,教师会对他们的生活能力、认知能力、沟通与社会交往能力等进行系统的测评,再根据评估结果,为每名学生制定特殊训练计划,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对他们的学习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

  随着“送教上门”工作的开展, 也呈现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送教教师队伍年龄偏大,素质参差不齐,教学质量没有保障 。由于我市地理面积较大,残疾人口众多,2020年“送教上门”适龄残疾儿童125人,特殊教育学校师资队伍薄弱,因此我市送教上门采取普通学校和特教联合送教的形式。以教育局为主导,特殊教育学校为核心,乡镇中心小学配合送教的形式开展送教上门工作。特教老师是比较专业的,在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运用上都相对成熟,但是,特教老师数量是有限的,而需要“送教上门”的学生数量是很庞大的,一个老师往往要面临多个儿童的教学重任。2021年秋季送教工作,绥化学院的实习大学生也参加到送教队伍中,然而仍处于学习阶段的大学生,专业知识还没掌握透彻,虽然是特殊教育专业的,但还是缺少实践和相关经验,由他们进行送教工作,不能让家长完全信服。

普通学校的教师没有接触过特殊教育,更没有接触过重度残疾儿童的教育,因此“送教上门”工作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挑战,送教初期,走进学生家庭都需要一种勇气,如果想开展好送教上门工作,送教教师专业素质提高亟待解决。

  送教工作时间有限,教育康复效果微弱,“送教上门”即到学生家里进行一对一的教学知识传授,我市送教上门为每月到学生家庭开展两次授课,每次一小时。然而,这样一月两次的送教课程是否对特需学生起到了 实质性的作用呢?学生只在送教老师授课的这一小时进行学习,其余时间是否受到教育完全取决于该生的家长。据了解,多数中重度残障儿童都是由爷爷奶奶养育,即使是和父母一起生活,家长也多忙于工作。也就是说,只有送教教师到达家里施教时才能发挥教育、康复作用,当送教教师离开时,教育、康复等相关服务也就停止了,这样“送教上门”的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按一学期4个月,每个月送教2次,学生接收教育的时间大约为8个小时。在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按一天6小时来算,一周也有30个小时在接受教育。两相一对比,需要送教的孩接收到的教育和康复训练时间实在太少,教育效果 微乎其微。老师辛苦教了一个小时,而其他时间学生基本处于没有接受教育的环境,老师的努力可能成为泡沫。特殊儿童的教育和康复工作是一个持续的、不间断的过程,是一个又一个小时的连续叠加,而不是这几小时的微弱努力。

“送教上门”是我国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特殊教育安置形式,由于起步较晚,所以仍处于发展阶段,相应的监管制度不到位,考核体制不够完善。由于“送教上门”缺少系统的教材,没有明确的大纲,所以在期末进行考核时确实无从下手,不好进行准确的评量。一般只要求老师做到“一人一案”,提交每一次送教的教案和阶段性的评估文件等。但是,这些直观性的文件,其真实度和可靠度很难去判断,有些时候,老师为了应付检查而去“完成”这样一些资料。 然而特殊教育领域是个庞大的体系,需要监管的还有很多方面,考核是一件既耗费人力又耗费物力的工作,所以,送教工作是否真实难以评量。现阶段,“送教上门”工作的监管考核仍是追求一个量的普及,即为每个接受送教的学生提交了相应的资料,却未对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做过多的要求。

加强专业化送教教师队伍建设,专业服务学生 《第二期特殊教育计划(2017—2020)》中提到 :到 2020 年,所有从事特殊教育的专任教师均应取得教师资格证,非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还应经过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特殊教育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在全面推进融合教育的大背景下,随着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工作的不断推进,需要大量的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同时不断提高普通学校专业教师的专业能力。招收专业院校特殊教育毕业生,如绥化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旨在培养全面的特殊教育人才。 既加大了人才的输出力度,也保证了每名被送教的重度残疾儿童能得到专业性的服务。送教教师专业水平上有了保障,送教的质量也就会相应得到提升。

“医教结合”在特教领域这个词并不陌生,所谓“医教结合”意味着,不仅要送教育上门还要送康复上门。这样就要求送教教师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康复技能。但是,既掌握康复技巧又兼备教学能力的老师仍占少数,“医教结合”难以实现。可以通过社区或有康复技能的志愿者以及卫生服务站,请专业康复人员以及医生进行配合送教上门工作或采取为送教教师集体培训,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提高送教教师的康复知识和技巧。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增加送教上门次数,提高康复训练的频率,也可以将学生集中到中心学校的资源教室进行康复训练。这样一来,学生既接受了教育又能得到了康复。

根据五常市送教上门开展的实际情况,经教育局研究决定,为了提升送教上门的教学效果,针对送教上门教学中有学习能力并且有提升空间的残疾儿童,增加送教上门的次数。

由送教教师根据送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着学生有学习有提升空间,家长能够积极配合的前提下,从送教学生中遴选出可以增加送教次数的学生。

因材施教,开发课程“送教上门”因为障碍类型不同、障碍程度不同,所以至今尚未开发出一套系统的理论课程。送教的对象多为重度肢体残疾儿童、重度脑瘫儿童、重度智力障碍儿童、重度自闭症儿童等。根据这几类儿童(重度肢体残疾但智商不受损的儿童不考虑在内)的情况和教育需求,因材施教,编写广泛适用于这几类儿童的校本教材。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可参考《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这个基础上适当降低教材的难度、放慢教学的进度和安排。因为送教课时的限制和现实环境的制约,所以可以编写一本整合的适用于送教的教材,将所有科目编写在一本教材上,一书涵盖所有科目教学内容。 但是,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应减少抽象化的知识(生活语文、生活数学、信息技术等)所占比重,加大实践性的知识(如生活适应、劳动技能、康复训练)的比重。降低逻辑性知识的传授(如背诵古诗、掌握 20 以上的加减等),以让学生适应社会、学会基本的生存本领和康复为目的,进行教材的整合与编写。 不过,还存在一个问题,即儿童障碍程度从中度到极重度不等。所以在编写教材时,应以上述内容为基础板块,每个单元再增设两章适当难度的内容,以符合情况稍微好些,但仍达不到入学标准的学生。老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选择性地进行教学,做到另一种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在有了系统的教材后,送教体系的考核也就有了保障,送教质量自然会得到提升。

送教路漫漫,任重而道远。“送教上门”工作在现阶段仍是一个发展中的事业,我相信在送教教师的共同的努力下,终能在不断摸索中探索出送教上门新路径。正如我国的特殊教育事业,虽然过程曲折艰辛,却始终是在朝着好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特殊教育文件选编1990-1995.

[2]特殊儿童行为管理2015.

[3]特殊儿童心理评估2006.

[4]医教结合教育康复模式实践研究2018.

[5]让教育属于所有的孩子2016.

[6]弱智儿童适应性功能教育课程与实践2002

附:

依托项目为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研专项课题:《送教上门政策的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JYC142120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