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师生互动  促进课堂实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强化师生互动  促进课堂实效

翁作寨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第二实验小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不难看出“以生为本”正是新课程理念大力倡导的。所谓“以生为本”,就是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然而,当下大多数的数学课堂缺乏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和互动,这就无法保障良好的学习氛围的形成,必然会忽视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和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更无法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学生当然成不了学习的主体。有效互动就应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体现学生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行为。教师要使得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

一、深入解读教材是有效互动的基础

教师站在知识的储备、更新的前沿上,准确有效地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是实现有效互动的基础。数学堂课里,要让学生动得有针对性,参与得有时效性,教师就应该提前做好既充分又扎实的课前准备。认真钻研教材体系,积极挖掘教学内涵,着力于学生的学情实际,把切合学生培养点的教材内容,抓紧,抓实。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精心选择教学方法,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想方设法创设既引人入胜又恰如其分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意主动参加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来。因为兴趣是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前提,是推动他们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因而说,只有精心研读教材,认真“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内涵,才能保障教学活动高效的开展。

二、优化课堂提问是实现有效互动的关键

课堂管理是互动的需要,有效的课堂管理可以促进良性课堂互动。如何让学生自己生成问题、自己探究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是当下数学课堂中亟待改善和提高的。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要创造条件,力促学生转变学习态度和方法,一切数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成为“挖井人”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设计适量的课堂提问。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从整体上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设计出真实、符合学情又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如同样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提问方法: 方法一:上课时,老师拿出事先准备的一些物品。问了如下的一些问题:什么是面积?请一个学生上来摸一摸讲台上这些物体的表面在哪里?这个球的表面在哪里?这个盒子的表面在哪里?这些物体的表面你们有什么感觉?…… 方法二:上课开始。老师说: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物品,摸一摸这些物体,并把你的感觉告诉同组的同学?小组交流后,师问:愿意把你们的交流成果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不言而喻,方法一的问题过小,方法二在真实开放的问题情境中,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这种开放性的问题,对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其次,问题的设计要有坡度,环环相扣,层层相递,一步一步地把问题引向深入。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后,教师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14÷7的被除数加上28,要使商不变,除数应加上几?”学生难以回答。若老师设计好一定的坡度,由浅入深,同样的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如:什么叫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加上28后扩大了多少倍?要使商不变,除数应该怎么办?再次,课堂是师生的双向互动的过程,应注重学生自己生成的问题,不能只是停留在师问生答这个层面,应该允许学生“插嘴”,允许学生提问。如一位老师在进行“十几减9、8”的教学时,一位学生问:“老师,13-8,3-8不够减,我就用8-3=5,再用10-5还是等于5,这样做对不对?”这种思考方法,是老师没想到的,结果老师也没多想就武断地说了一句:不对,减法是不能颠倒做的。其实,这个学生的说法是正确的,只是他当前还不明白这个算理而已。教师的这个轻易否定,泼灭了一朵创新思维的火花。当然,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不急着给予解释与引导,应留给学生一定的静静思考的时间。教师应学会等待,让热闹的课堂沉静下来。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老师要善于卖关子,让学生自行深入思考。教师在课堂提问后应环顾全班,利用学生思考的时间,注意一些非语言的暗示,就可知道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学生举手则表明他想回答这个问题;当学生准备回答时,便会身体稍微前倾,微张嘴;而听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教师的目光,则可能他没听清楚问题或无法回答这一问题。因此,在教师提出问题后的停顿期间,就可根据这些表现,选择合适的对象,把握适当的时机,有针对性地提问学生。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有效互动的保证

师生关系的和谐,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让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新课程对教育评价作了这样的规定: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可见,新课标对评价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视,提高课堂中师生互动效率与它有密切的正相关。和谐的教学评价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有成就感,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在课堂上我们都要会正确使用评价。从评价主体上看,分为师生、生生、生师;从评价手段上看有口头语言和称赞的目光、亲切的微笑等体态语言。如“你的想法很独特,大家可以来讨论一下。”假如学生提出的问题果真有价值,老师应该马上肯定:“你的问题很有价值,老师很重视。”条件许可的话,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来探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给每一位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成绩,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实施有针对性的分层评价。如:“你的思维真活跃,能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你能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真不错。“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增添面对挫折、失败的勇气,从而激发更强烈更主动的学习欲望。当然,偶尔的批评错误,及时纠正也是应该的。有效的评价既能指明优缺点,又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力量。多元的评价往往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它可以促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在课堂中老师应努力让评价更厚实一些,更民主一些,更有针对性一些,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从而对自己在知识与技能、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足及时发现并做出调整。

互动是双边的,一边是掌控着主动权,一边拥有着自主权,主动权在教师,自主权在学生。教师只有讲科学、求创新地举好指挥捧,用心、深入地解读教材;创设良好的情境,努力优化课堂提问;讲求艺术,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那么,将会大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