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对一个算出“4+4=7”的学生说“好”吗?——中美教师教育对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3

你会对一个算出“4+4=7”的学生说“好”吗?——中美教师教育对比

于金秋

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鲁东大学东校区      264000

一、教学情境

老师说:“我们应该如何计算4+4呢?”

学生说:“我们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一个,两个,三个,四个......八个。”

老师说:“这位同学用了数一数的方法,很不错。”

以上的对话是我们在很多教师面试乃至教学优质课中能够经常听到的内容,老师预设学生“正确的”回答数学问题,进而评价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那么,如果学生回答“4+4=7”,老师会怎么做呢?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知道,学生不一定能在第一时间回答出正确的答案,可能有算出“4+4=7”的,还可能有算出“4+4=4”的。在中国,我们最常见的甚至是我们认为最正常的做法就是把这道算错的题用红笔圈起来再画上一个叉号,或者用其他方式醒目的标记出来,以提醒学生“你这道题算错了”。如果在课堂上学生回答“4+4=7”,老师可能会让这位学生先坐下听一下其他同学的答案,有可能会罚这位同学课后作业多写一页口算题。无论是哪种情况,在中国,老师都不会评价这位学生“好”。如果老师真的在学生的这倒错题旁边写一个“好”字,可能任何一位看到这个字的人都会惊讶甚至认为这位老师不负责。

但是,汝蓝[1]曾旁听了美国Ipsd学区AR小学二年级的一节数学课,课堂上一位学生堂而皇之的在黑板上写出“4+4=7”的算式。汝蓝回忆起自己上学时因为太笨被老师骂“榆木脑袋”的情景,不禁对这位同学感同身受。但AR小学的这位老师没有笑也没有指责他,而是问他:“我真的很好奇,能不能请你再演示一遍,你是怎么计算的?我怎么从来没有听过这个答案呢?”这位同学重新在黑板上划线,重新数了一遍,一条,两条,三条……八条,最终得出了“4+4=8”。老师又对他说:“干得好!”

下课后,汝蓝在教室里观赏了一下老师在墙上展览的学生的作业。有趣的是,这些作品都是由老师抄写的,但作品中的语法错误并没有被修改,而且老师在每一位同学的作品上都画了一个硕大的、嘴巴咧到耳朵上的笑脸,并附上“好”、“很好”或者“太好了”的评语。汝蓝当时认为这位老师很懒散,不负责任,连作业中出现的错误都不标注。事后,汝蓝找到了老师,老师的回答是这样的,“正确的英文拼写,孩子很快就会知道;娴熟的英文语法,孩子很快就能掌握。但我现在若给孩子满篇红叉,满篇问号,你想,会不会伤害她的自尊心?她还愿意上学吗?”

仔细回想,我们现在学校里被展览的作品都是经过老师批改和学生精心修改完善后才被展出的,上面不仅有大大的红对勾,而且绝对不会有错误,我们只展览“优秀”,不弘扬“错误”。

二、教学理念

(一)美国教育目的

美国教育的核心内容是鼓励孩子发现自己的特别之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承担,发现自己,肯定自己,超越自己,并为自己的未来负责。

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学习十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就是前期学会的数数字,通过数数的方式知道累计叠加,初学“4+4”的学生都会按照之前的习惯从一开始数,直到正好数到八。并且,在实际教学中,虽然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但错误的答案总是千奇百怪,这就说明每一位学生面对“4+4”这个算式都有自己的想法,而作为老师需要做的就是通过教育引导学生自己算出正确的答案。从长远来看,我们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他这样算是错误的,而这个过程是需要学生自己去体会醒悟的。就像上文提到的AR学校的数学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的对话,当学生算错数时,她首先没有批评他,看似批评的对象是学生算错的结果,实际批评的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她扮演成这位学生的同龄人询问他的计算过程,并鼓励学生再计算一遍,而不是让学生直接听取其他同学的计算结果。她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没有让这位学生觉得自己是个笨蛋,让学生产生厌恶自己愚蠢的情绪,也用温和的方式向学生表达了“老师允许学生犯错”的情感。这位老师在课堂上关注的是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注重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时允许学生犯错,不是简单地默许一个错误的结果或者错误的拼写,相反是肯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如果你要问一个美国人“美国小学教育的目标是什么”,他们可能会回答你“从未听说过”、“不太清楚”等等。总之,美国的学习就是快乐至上。但,真的是这样吗?中国有句古话“无为而治[2]”,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原意是以制度治国,用制度约束臣民的行为,而非人治。人过多的干预社会秩序则乱,法治则井然有序。这句话强调是人的自治性,依据“道”的规律修自己的身,养自己的性,“无为”非“不做”,而是非不依靠外界的强制力去约束管理任何人。那么,在教育中的“无为而治”也是同样的道理,每个老师都要学会“无为”,而每个学生却要学会自治。作为美国AR学校小学二年级的英语老师,没有在学生的作业上画叉等醒目批改方式,就是“无为”,这个作业本就是教师为了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让学生自己列举自己心目中认为的礼貌行为,这个作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礼貌的品德意识,而非学习语法知识。所以,哪怕学生写错了语法或者单词,但他的整个句子表达的意思是正确的,那么目的就达到了,如果再过多的强调语法等知识,会让学生疑惑“你到底想让我干什么”。

(二)中国教育目的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方面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2年3月,中国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其中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要求体现国家意志,并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关键作用[3]。并且,我们还会细化每个年级的各科教学目标和课堂目标。所有的课堂教学都有一个统一的目标,最后学生的人生目标也是统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服务于政治,但教育的过程是关注学生个体,看似矛盾,实则是通过教育塑造国家型人才,走人才强国之路,进而提高我国教育整体水平,最终实现中华民族复兴。

这就像我们中国的班级文化,走进二年级的教室,墙上大多贴满了学生优秀的铅笔字,虽然每一张都有“优”、“优+”或者“优++”等其他评语,但你一定不会在这些作品里找出一个错字,而且,不是每一位同学的作品都会被展示。语文老师组织练习书写铅笔字的目的是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那么,将其贴在班级墙上进行展览的目的是丰富班级文化,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可以欣赏自己的书写作品。如果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览了,她会很开心,并且会更乐意学习。如果学生没有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览,她最初的反应是不开心,可能是嫌弃自己写字丑,进而厌恶自己,厌恶学习,厌恶学校。虽然展览作品会让学生看到差距,进而产生学习的动力,但不论哪一个年级的学生或者这个学生处于何种认知心理发展阶段,只要自己没有享受到和其他同学一样的待遇,他就会产生抵触情绪,至少这一活动没有让他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无论是从教育过程或者结果来看,学生都没有达到学习的目的,甚至是会产生自我怀疑。那这样的教学行为是成功还是失败?成功或者失败的评价标准对于每个学生是不一样的,所以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要按照教育目的或者教学目标规定的标准来判断这个学生的好坏,那这样又会产生一个疑惑:那每个学生的评价标准不一样,又如何进行培养和评价呢?如果不进行评价,学生的发展又该如何衡量呢?仿佛进入了无限的循环……

既然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个体,那就要关注学生作为人作为生命体存在的尊严和生成价值,即人是作为目的性主体存在的,而非工具性客体被利用。简言之,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人作为人所获得快乐时的情绪,那教学就是成功的。因为这种快乐不仅仅是暂时的一时兴起,更是学生感受到的学习带给他的快乐。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快乐随之而来的还有兴趣,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永远不会疲倦。但是如果学生在痛苦中达到了一百分,确实达到了教学目标,但长期处于这种状态,结果可想而知。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提出“双减”政策,即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该政策颁布的内容是“双减”,减了本该写作业和参加校外培训的时间,增加了学生的课余时间。那么增加这些空闲的课余时间做什么呢?顾名思义,课余时间就是玩!课堂上认真学习,课余时间就是放下课本,进入娱乐时间。有时家长或者学校还要将本该学生自由娱乐的时间变成刻意的娱乐时间,比如参加讲座陶冶情操等等。

这里依然要提到老子的《道德经》“无为而治”的思想,课堂上学生学习教师要注意“无为”,课后家长更要注意“无为”。“无为”非“不做”,而是不依靠外界的强制力去约束管理任何人。课堂的教学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学习情况,非课堂时间更要关注学生个体的生活情况。课后娱乐时间就是学生个人的自由娱乐时间,而非“假自由”娱乐时间,让学生做自己生活和学习的主人,我们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增强学生的体验感、获得感,用学生自己的身体和思维去学习,去生活。

三、快乐教育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当你与别人交往时,如果别人尊重你,你会感到心情舒畅,并乐意与之交往;相反,如若被人瞧不起你,你会受到压迫感,会疏离他,你会感到不开心。在教育中也是一样的,一旦进入学校,学生和教师就自带段位,学生要尊重教师,要主动向老师问好,这是出于礼貌问题。那么,教师同样也要尊重学生,教师也可以主动向学生打招呼。一旦双方彼此尊重,那么师生关系就会融洽。此时,师生之间把彼此看成人这一个体与之交往。但在课堂中,很多教师就会自带身份感,认为学生要听老师的,有任何奇怪的想法都是特立独行,此时教师与学生就处于一种统治关系中,教师是统治者,学生是被统治者,学生不被鼓励表达不同于教师的想法,这时课堂关系就会紧张,学生的学习体验感就会降低,学习兴趣就很低,教师的教学成就感也会降低,那么,这样的教学就是失败且不快乐。

所以,要想教育快乐,那就要学会彼此尊重,尊重彼此作为人所具有的行为特点是最基本的尊重。美国AR学校的两位教师对待学生首先从尊重学生开始,允许他们犯错,给他们解释和改正的机会,尊重学生的每一份作业,有的学生看到了“好”字可能会知道自己这个内容掌握了,表示对自己的肯定;有的学生看到了“好”字可能会知道自己写的不是那么好,但会比以前更加努力等等很多想法。总之,一字千人,千人千思,但学生都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这既不是盲目乐观的教育,也不是敷衍的教育,而是一场快乐的教育。


[1] 九十年代赴美,二零一一年被中国国务院侨办授予“优秀海外华文教师”荣誉称号。现任教于伊利诺伊州一所公立学院,并兼职某私立学校中文教师。

[2] 文选德. 《道德经》诠释[M].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3.

[3] 潘天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内涵解读[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2, 32(012):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