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培育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青年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培育策略

张璐

(五邑大学,广东 江门 529020)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全新的社会思潮席卷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范式及价值取向。鉴于该群体的一系列心理需要特征,如表现符合社会规范的性别角色需求、表现符合社会期望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建立个体价值体系的迫切性等,部分学生由此产生了政治信仰危机。本文从信仰的内涵和外延对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状况进行把握,探讨如何引导和培育其政治信仰,为青年大学生形成合理的政治认同提供借鉴。

关键词:青年大学生,信仰,政治信仰,培育策略

一、青年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的影响因素

说文解字中注:迷恋,敬仰,故为信仰。佛教文化则将永世不灭的信念作为传道布教的根本,即《法苑珠林》所说的立坚固之信心,令不动摇。无论何种释义,最终皆诉求对自身及自身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持有清晰理解和自觉态度,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法律、道德要求或理论体系修正自己的身心活动。如佛教采用毕生修行来解释信仰形成和信仰重塑。对青年大学生而言,信仰应当是能赋予个体以自律本性和意义的一种强烈信念,或是作为其精神支柱和道德选择坐标以砥砺自身的极其深刻的社会力量。从信仰的范围来看,它包括崇拜大自然、恐惧或尊敬人的灵魂等多种形态的“民间信仰”;信奉特定宗教及其教理教义的宗教信仰;追求人格上的自我透析和自我超越的道德信仰以及臻于理解、追随以致促成理想政治形态的政治信仰。

在当前各类价值观横流的大环境下,青年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培育愈加具有挑战性。西方媒体常以精心炮制的不实言论黑化国人形象,通过片面截取事件节点以所谓抨击我国政府的无能与野蛮,从而博得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眼球。学生身心发展的时代特点又决定了其政治信仰培育的主体性和复杂性。青年大学生充满激情和活力,对于刺激和新鲜的事物充满向往。[1]好奇心使其产生探究行为,力图通过找寻未知事物和非主流价值观的机理获得心理满足。但是,年青的他们未能正确识别西方资本主义腐朽和反华思潮对其一以贯之的侵害和腐蚀。[2]同时,网络生活已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避免网络带来的负效应,如何利用网络进行教育教学和管理改革是高等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此外,这是一个自我意识高涨的群体,他们力图突出个人的喜好、烦恼和憧憬,从而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意志在公共空间得到表达时,会潜意识地产生抗拒心理。

青年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养成是一个颇具不确定性的过程。学生的交往范围逐渐扩大,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表情或肢体动作将某种信息传递给他人的行为愈加高频,个体对信息的传播、理解、反馈显得比较适应。年龄相同或者相近的个体之间建立起相互协作的关系时,积极方面表现在同伴能够在自我角色认同和价值形成上提供支持和引导,消极方面则表现为个体陷入困惑和痛苦体验后集体产生自我角色混乱、人生困惑和自杀倾向等思想和行为。这就是为什么部分学生出现不同程度、不同情况的政治信仰缺失后,能够通过电子信息技术渠道迅速传递到同龄群体的认知体系中并造成跟风般的政治信仰动态结构变化,较大规模地形成政治模糊和政治怀疑的缘由之一。

因此,学生对于某种想法、规则、主义不能明辨是非这一特征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亦是他们追求自我存在和社会存在的过程,同时是思想状态的幼年时期向成年时期过渡的、从生物人到社会人的转变的间或反映。思政工作者必须对当前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产生困惑,进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及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念不同程度地产生动摇这一现象保持客观认识并投以足够关注,以帮助学生有选择地进行信息吸纳,自觉、主动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

二、青年大学生政治信仰形成的培育策略

(一)创设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创设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党组织自上而下的管理和自下而上的监督有着密切联系。只有创建起公平、合理、干净的社会环境,青年大学生包括所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社会主义劳动者才能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以及对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从根源上杜绝政治信仰缺失的种子生根发芽,使丑化和矮化中国人的信息找不到蔓延的土壤。[3]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对教育领域的冲击,思政工作者可着重将中国处置疫情及时、有效、透明、负责的表现作为政治环境良好的佐证。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剖析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在对比中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理念、政治理论、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理想,自觉形成高度的组织观念、纪律观念和法制观念。原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有赖于青年大学生的努力,他们应对党和国家负责,坚决与不公、畸形和诱惑作斗争,锤炼自己的坚强意志,拒绝暗箱操作和不法交易,坚定不移地为自己的精神沃土建设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环境。

(二)培养更多更好的马克思主义者

青马工程作为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仰的核心理念、政治自觉观、“心学”等青年大学生必需的精神内核,是高校政治信仰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从青年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最大的区别为是否具有科学、坚定、纯粹的政治信仰。考虑到大学生优秀的学习与再学习能力,思政工作者需引导学生深入历史和现实开展探究,让学生字行探索和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必然性。高校辅导员可引导学生回味陈望道“真理的味道非常甜”,夏明翰、方志敏的就义诗、焦裕禄的人民情怀等政治信仰故事,抓住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把政治信仰教育融入高校育人全过程。青年大学生具有明显的成就特点,即渴望依仗自己的能力达到目的,并乐于享受经过自我行动后收获成果的满足状态。因此,青马工程需设置分级目标以对学员进行鼓励,科学地、有针对性、有实效性地调动学生的自觉能动性,促使其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主动地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创新青马工程的组织运行模式及高校政治信仰教育模式。

(三)深入开展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

政治信仰与道德信仰实质上是相互依赖、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道德信仰影响政治信仰,政治信仰自道德信仰获得道义合理性和道德感召,失去道德感召力支持的政治理想与政治秩序显然是逆历史潮流的。[4]另一方面,道德信仰需要政治信仰予以保证和贯彻。道德是一种良好的秉性,不同于传统伦理以强制为特征的道德氛围,当代道德教育更为注重体现学生的自由意志,侧重从道德的科学性和超功利性方面吸引青年大学生成为它的拥趸者。是以思政工作者培育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时,应当注意把握道德教育的内在规律,实施有效的道德教育,研究如何提高和增强道德教育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构建政治信仰的实效性,使其正确理解并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仰的实质内涵并用于指导实践。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时效性必须遵循“三大规律”。思政工作者要着重把握大学生特质,科学把握现阶段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的接受程度,重点采用相应的话语体系厘定教育规矩,强化政治纪律,形成政治信仰教育生态。学生唯有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才能架构起超越有限到达无限的桥梁,在物质化和感性化的时代占据精神领域的制高点,为时建言,为国献策。[5]

参考文献:

[1] 施佳薇.青少年群体的特征分析及其意义[J].学理论.2012,(35):71-72.

[2] 吴占峰.90后大学生政治信仰缺失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3.

[3] 马雯.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及其实现[D].西安:长安大学,2009.

[4] 魏长领.道德信仰与自我超越[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75-78.

[5] 谢立敏.坚定信仰 做好教育工作[J].教育现代化.2018,5(47):284-285.

作者简介:张璐(1996-,女,广东韶关人,硕士研究生,助教职称,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