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东湖流域水环境治理的启示和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4

武汉市东湖流域水环境治理的启示和思考

王伟1,谭萤雪2,王赤兵2,昝玉红2

(1.武汉市水务科学研究院,武汉 430014;2.武汉市水务局,武汉 430014)

摘 要:自2015年水十条发布后,十九大又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千年大计,目前水环境治理理念已经从传统的末端治理转变为“源头减排、过程阻断、末端治理”的治理模式。本文以全国首批示范河湖-东湖的水环境治理为案例,从中剖析系统化治水方案,探讨新时代水环境治理理念和方法,为构建新时代水环境治理技术体系提供可借鉴性的治水新思路。

关键字:水环境治理;控源截污;系统整治

Enlightenment and Thinking of Water Environment Management in WuHan East Lake Basin

Wang Wei1, Tan Yingxue2, Wang Chibing2, Zan Yuhong2

(1.Wuhan Water Research Institute, Wuhan 430014, China;2.Wuhan Water Affairs Bureau, Wuhan 430014,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release of the Ten Water Regulations in 2015,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upgrade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o a millennium plan. At present, the concept of water environment governance has changed from the traditional end-of-pipe governance to a governance model of "source emission reduction, process interruption, and end-point governance". This paper takes the water environment management of the first batch of demonstration rivers and lakes in the country - Donghu Lake as an example, analyzes the systematic water management plan, discusses the concept and method of water environment management in the new era, 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environment management technology system in the new era. Ideas.

Key words: water environment governance; source control and pollution interception; system remediation

 


21世纪以来,伴随着城镇化进程,我国水环境整治力度不断加强。2015年4月,国务院颁发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水十条”)。“十三五”时期城市污水处理产能及配套管网建设与改造取得迅猛发展,城市污水处理率显著提升,水环境治理从“污水治理、截污纳管”的单一模式向“源头削减、过程控制、系统治理”全过程协同新模式转变。随着“水十条”的推进,“十四五”时期水环境治理进入第二个5年发展期,相比“十三五”时期,治水要求更高、范围更广、难度更大。如何在“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的一段时间内科学治水,建设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流域水环境治理技术体系已经提上日程[1]。当代的流域水环境治理顶层模式设计已经从传统的水资源单要素跨越到了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水文化等综合要素[2]

2020年11月12日,武汉东湖以高分通过全国示范河湖建设国家验收,成为全国首批示范河湖,也是入选河湖中唯一一座城中湖。东湖示范的背后,是武汉久久为功、一以贯之狠抓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东湖实施系统治理,水上岸上、污水雨水、形态生态一并抓,源头截污、生态修复、活水连通渐次上,梯级净化、结构调整、三长联动有序推,既动大手术,更重“慢调细养”,水生态修复从未间断……一切都是为了让东湖成为人民满意的幸福河湖,成为长江大保护与绿色发展的探索实践的典范。

东湖为何能成为示范,其示范又给武汉治水带来什么启发?本文回溯了30年变迁之路,聚焦关键之举,梳理治理之策,期以给武汉水环境治理提供借鉴。

  1. 追根朔源:诊断病因、分类施策

东湖,位于武汉市东郊中心城区,属于典型的城市大型浅水湖泊,曾有“全国最大城中湖”之称,现由郭郑湖、汤菱湖、菱角湖、小谭湖、筲箕湖、团湖、后湖、喻家湖、官桥湖(庙湖)、天鹅湖等10个子湖组成,湖泊蓝线水域面积33.63平方公里,岸线长度119.2公里,平均水深2.4米。东湖为典型的半封闭浅水湖泊,六十年代以前,东湖处于少受干扰的自然状态,水质状况良好。

随着东湖周边人口剧增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大量污水流入东湖,导致湖水污染加剧,水质下降。据调查统计,至上世纪末东湖汇水区内的入湖污水达34.5万吨/日。据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1950年以来对东湖水质的长期监测结果,60年代以前,东湖湖水清澈见底,属于贫营养状态;60、70年代水质较好,80年代后持续恶化,2000年后污染物一直保持在高位。

因此大量的治污基础设施建设成为第一轮东湖水环境治理的重中之重。从上世纪90年代起,武汉市启动了环东湖污水处理厂群的大批工程建设,一场漫长而艰苦的治污拉锯战拉开帷幕,沙湖、二郎庙、落步嘴、龙王嘴、王家店、花山等污水处理厂相继建成投运。2004年,东湖的总氮、总磷及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在总体趋势变化上出现“止损点”,东湖污染趋势得到遏制。

其后,2018年,由市水务局牵头开展的东湖水环境提升工程,对新时期东湖水环境状况及污染来源再次进行了系统分析:一是临近城市集中建设区的小湖水质差,好转压力较大;二是晴天直接排污已基本消除,雨天初雨和CSO污染逐渐成为影响水质的重要因素;三是内源污染不容忽视,南部和东南部湖区底泥污染程度较为显著;四是水生植被覆盖率低,水生态系统退化严重;五是水质监管力度不足,无制度体系支撑。针对以上问题,东湖水环境提升提出十大工程,并持续推进。2020年1至6月,东湖整体水质持续保持Ⅲ类,为近三十多年来最好水平。

  1. 猛药去疴:怯邪除滞,清脏腑热

2.1 全力建设污水收集设施

治湖先治污,东湖治理“烙”下武汉治水多个第一。1993年,全市第一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5万吨的沙湖污水处理厂(一期)及12公里的配套管网建成投入运行。

1994年,武汉市利用世行贷款建设了沙湖(扩建)、二郎庙、龙王嘴三座污水处理厂。

2002年,开始实施了东湖茶港、水果湖截污工程,截流了17个排污口,每日平均截流污水约十余万吨。

2003年底,利用世行贷款完善东湖周边收集管网65公里。

2005年,启动庙湖和喻家湖截污工程。

2010年,二郎庙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和落步嘴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完成,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8万吨/日。

2014年,武汉市第一座初雨处理配套设施建成,水果湖、茶港初期雨水调蓄池容积达3万立方米。

2015年,天鹅湖初期雨水治理工程建设完成,建设调蓄池6800立方米。

2012年,按照《武汉市主城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五年行动计划》,天鹅湖雨污水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龙王嘴污水收集系统干管工程、落步嘴污水收集系统工程等一批项目相继启动建设、完工,建设、完善收集管网91公里。

2019年,东湖汇水范围内共有现状污水处理厂6 座,现状污水处理总规模达 85万吨/日,各系统内的主干污水管道均已建成,总长达540余公里,形成了一张有效“保护网”。

2020年,国内传输流量最大、输送距离最长的污水深隧——武汉大东湖核心区污水传输系统工程主隧建成,同时80万吨/日的北湖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沙湖、二郎庙、落步嘴三厂的污水,通过污水深隧传输至北湖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为后期初雨大规模治理、污水处理设施优化布局、排涝与治污统筹及提升城市环境功能打下了基础,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城市水环境的承载力,对东湖流域的水环境治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2 化整为零消除污染源排放

2.2.1 全面截污,终结大规模污水入湖时代

周边污水管网及处理设施建设是水环境治理的前提,湖泊全面截污是根本。伴随骨干污水收集系统的逐步建成,东湖全面截污工作也在同步跟进,排口逐个“销号”。2008年,关闭最大的官桥湖排口,东湖从此每天减少排放4.3万吨污水。2012年起,截污工程进入冲刺阶段。2013年,东南岸的九峰渠排口截污。2014年,洪山区财政局、紫松明渠等排口相继截污。2015年,加快推进中心城区湖泊截污治污提升我市水生态功能,办理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2号建议案。这一年,截污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黄家大湾排口是最后一个规模排口,也是最难啃的一个“硬骨头”。经过多方努力,反复与铁路部门沟通,2015年底,黄家大湾排口关闭,东湖终结晴天大规模污水直接入湖的历史。到2016年,东湖水质迎来拐点,全湖整体水质持续向好。

2.2.2 排口革命,湖岸分散排口全清零

2018年,东湖风景区启动东湖水域蓝线内排口精细化排查工作,将长达120公里的东湖湖岸沿线的污染源“逐个揪出”,并建立湖泊排口名录。2019年,东湖风景区掀起“排口革命”,全面排查东湖流域全部入湖排口,靶向治理、分类处置,畅通雨水口,封堵零星污水口,消除混流口,基本实现了东湖“污水进管网、雨水入湖塘”目标。从2020年1月开始,东湖风景区还面向全社会实行污水排口有奖举报机制,查实后最高奖千元奖金,这在全国排口整治工作中属首例,也成为东湖创建全国示范河湖的一大标志性举措。

2.2.3 雨水调蓄,“初期雨水”变“活水”

卓刀泉2.5平方公里区域的和湖滨区域3.3平方公里区域的初期雨水,雨季常通过湖滨闸排口排入东湖,造成一定污染。庙湖调蓄池作为“中转站”正在加紧建设。建成后,调蓄池将收纳湖滨闸排口的初期雨水和溢流污染,污水输送到龙王嘴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再排放。

2.2.4 湖塘并治,构建梯级水质生态净化体系

湖边塘与湖区紧密相连,是湖泊水域的重要缓冲带,也是开展面源径流污染控制工作的核心区域。2019年,按照“治湖先治塘”的思路,实施麻布塘、石灰凼子等湖边塘生态修复,构建“湖边湿地——湖边塘——子湖——主湖”梯级水质生态净化体系,取得了良好治理效果。

2.3 因地制宜消除内源污染

东湖清淤工程总面积1200余万平方米,总清淤量为300多万立方米,包括治污清淤及扩容清淤,其中治污清淤包括郭郑湖、汤菱湖、后湖、喻家湖、菱角湖和庙湖等6处,消除了湖泊底泥污染释放;扩容清淤对小潭湖、筲箕湖,增大了湖泊调蓄面积。除此之外,还因地制宜创新采用“原位生态改底技术”“分步沉水植物群落构建技术” 等先进技术,可原位分解湖底淤泥,也可显著缩短了生态修复施工工期,为2018年中印两国领导人东湖会晤、2019年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公开水域游泳比赛提供了水质保障。

  1. 源头治理:通络经脉,正本清源

从“九龙治水”到“攥指成拳”,从“就湖治湖”到“流域治湖”。一个东湖,洪山、青山、武昌、东湖高新和东湖风景区五个区发力抓污染源头,遵循“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控源截污思路,实施“清管”行动,厘清东湖流域管网经脉,重点实施村湾与地块雨污分流工程,完善区域污水收集系统;整治入湖港渠,湖溪河、九峰明渠等黑臭水体化身景观廊道,重点实施了重点入湖港渠综合整治工程,周边老百姓交口称赞,东湖水质也有了切实的提升。东湖已形成五区共同发力抓源头、治根本;市级强末端、控内源;景区重水域、严管护的治理模式。

  1. 标本兼治:消滞散结,活血化瘀

4.1 退垸退养,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

2017年以来,东湖风景区采取租赁、协定管理协议等方式完成筲箕湖、小潭湖、团湖、喻家湖共计703.7公顷“退渔还湖”工作,同时接收沙湖、水果湖湖面管理工作,全面完成东湖水域退渔还湖,实现全域统一管理,终结东湖50多年群湖割据历史。

4.2 游船革命、厕所革命,消除多年顽疾

2019年至2020年,东湖全面落实游船革命工作,采取“协商收购+依法整治”模式,全面取缔1500多条小游船,根除困扰东湖20多年“水上顽疾”,实现东湖经营性船舶全面清洁能源化。2019年,持续推进村湾厕所革命,全面取缔村湾1700余座旱厕,新建120余座环保、无污染移动装配式公厕。

4.3 清理“四乱”,打通湖岸污染淤结

东湖风景区开展了“湖光村荷香楼违法建筑强拆行动(2017年)”、“武汉华侨城生态文化乐园违法排水整治行动(2019年)”、“官桥湖水域水上游乐设施集中整治行动(2020年)”等多部门联合执法行动,重点打击违法占湖、排污等突出问题。

  1. 生态修复:调理脏腑,补益气血

5.1 东湖绿道锚定生态岸线

从20世纪50-60年代的“填湖造地”和“围湖养鱼”到90年代的城市发展建设,东湖水域岸线一直承受着不同程度的蚕食侵害。2012年,武汉市中心城区湖泊“三线一路”正式划定,对湖泊岸线管理精确到每一米,成为全国在强化湖泊管理保护的先行者。东湖环湖绿道就是“一路”的重要体现,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绿色屏障。2017年,总长达101.98公里的东湖绿道扣环成网,不仅永久锁定东湖湖岸线,还成为了武汉市的“生态之道”、“发展之道”、“人文之道”和“幸福之道”。东湖绿道成功入选“联合国人居署中国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示范项目”,捧回了国际规划界最高奖项“规划卓越奖”。

5.2 大东湖水系连通建设驰而不息

200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湖北省武汉市“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总体方案》,“大东湖”水系总体规划将武昌六湖和长江进行连通,以江水补充湖水、湖水补充湖水、“死水”变成“活水”。2011年,大东湖生态水网启动建设,楚河贯通通水,分离半个多世纪的东湖与沙湖重新相连。两湖连通,水体流动,水体自净能力得到提升,东、沙湖水因互通“活”了起来。顺着楚河一路延伸,总长1.5公里的汉街依水而生。对比其他商业街,汉街不仅极具建筑特色,又多了一份楚河带来的灵悦和生动。

5.3 生态修复重现“水下森林”

近来年,东湖还十分注重促进水体“自我修复”,提升水体“免疫力”,实施了华侨城湿地、百花湖、碧潭观鱼湖、郭郑湖鹅咀示范区共计80.8公顷水域的生态修复,重现“水下森林”。今年示范创建期间,东湖风景区又全面推进小微水体治理,完成绿道沿线60个湖边塘总计65.7公顷水体的生态修复和水质提升。

  1. 长治久清:固本培元,治于未病

治水工程的快马加鞭,让东湖治污有了坚强的硬实力,河湖长制让东湖有了长制久清的软实力。武汉市在2011年就推行了湖长制,并于2012年在全市推行民间湖长制,第一个进行湖长制试点的就是东湖。2017年,武汉市在全省率先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东湖作为第一批入选湖泊全面推行湖长制,由一名市级湖长统领东湖治理保护工作。2018年7月,武汉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深化河湖长制推进“三长联动”工作方案》,武汉河湖治理正式进入官方河湖长、民间河湖长、数据河湖长“三长联动”阶段。2021年5月,武汉市总河湖长签发市总河湖长1号令《深化水环境流域治理推进湖泊水质提升 施行流域河湖长制的命令》,东湖湖长制扩展为大东湖流域河湖长制,由一名市委常委担任市级流域河湖长,五个区分别设立区级流域河湖长,补齐全域基层河湖长,织密河湖长制责任网,“河长制”与配套的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了管理效率和资源整合水平,有效缓解了水资源区域化管理模式下,多部门权限与职责交叉以及由部门壁垒而导致的“多龙治水”的碎片化治理困境

[3],东湖水环境治理软实力进一步提升。

  1. 结语

自上世纪90年代,武汉市开展了一列东湖治理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点未成线、线未成面”的临散治理模式,成为制约东湖水质进一步提升的重要因素。2016年,东湖启动了“东湖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打破行政区界线,以流域水系为单位,提出了综合措施体系。2017年,东湖湖长制的推行进一步强化了流域内齐抓共管、建管并重的治水模式。2020年,东湖被评为全国首批示范河湖,是对武汉市东湖流域水环境治理工作的肯定。2021年,武汉市将河湖长制升级为流域河湖长制,在全市推行流域水环境治理,为包括东湖在内的所有河湖水环境治理工作指明了流域治理的方向,为让全市河湖成为人民满意的幸福河湖奠定了制度保障的基石,也为构建新时代水环境治理技术体系提供可借鉴性的治水新思路。

  1. 参考文献:

[1]迟国梁. 关于新时代流域水环境治理技术体系的思考[J]. 水资源保护, 2022, 38(1):8.

[2] 唐克旺. 中国治水已进入大保护的新时代[J]. 水资源保护,2018,34(1) : 16-17.

[3] 陈绍军, 李睿, 周双磊. “立体河长制”:基层河道治理的实践经验[J]. 水利经济.,2022,01-06

作者简介:王伟(1985- ),男,湖北洪湖,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水环境综合治理、市政排水工程规划与设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