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立体化育人路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课程思政视域下立体化育人路径探索

陈杰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省昆明市   650500

摘要:传统的平面化育人体系已不能适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要求,亟须通过创新育人体系来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问题。因此,立体化的育人体系不仅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有益尝试。

关键词: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路径

前言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体化育人体系的内涵及特征

1.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体化育人体系的内涵

在汉语词典中,“立体”一词具有多重含义,一是指“确立体裁或体制;具有长宽高三面的物体,亦以喻指全面”;二是指“多层次,多方面的;使人有立体感觉的”。而立体化则是“多层次、多角度或包括多方面地进行”的意思。如“立体战争”“立体交叉”“立体异构”等都是指构成事物各要素之间非平面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状态。20世纪初,法国绘画与诗歌界兴起了“立体派”和“立方主义”,将自然科学中的“立体化学”和几何学的“立体几何”等理念应用到艺术研究领域,摒弃了传统的艺术表现方法,而取从上下左右前后内外去观察事物的新方法,以全方位描述事物的形态。受自然科学和艺术研究的影响,在说明事物存在状态、揭示事物发展变化时,“立体”一词具有直观性和形象化的特点,所以逐渐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一个词。在教育研究方面,一些研究者先后提出了“立体化素质教育”“立体化教材”“立体化教学资源”“立体化教学模式”“立体化课程”等概念,用以理解教育活动、探究教学规律和提高教育质量。本文在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系统论和“立体”一词的含义,将“立体化育人体系”理解为:立体化育人体系是与平面化育人体系相对而言的一种育人理念和方法,它是在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下,基于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师生之间摆脱了单向度和平面化的知识传播与接收方式,将数字化学习资源、虚拟化网络空间与传统的课程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学校课堂、网络通信、社会生活等多元化的教学空间,将知识学习、经验建构和社会体验联结为一体的育人过程。立体化育人体系的概念不是一种理论逻辑的简单推演,而是来自教育实践不断发展的现实结果,其内涵不仅体现为育人环境、育人资源、育人主体、育人过程、评价维度等育人要素的立体化,而且还体现在这些要素彼此联系的动态变化性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立体化育人体系则是立体化育人体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和管理工作在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它突破了育人空间和育人资源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限制和掣肘,能够适应动态变化的教育环境,将学校育人、社会育人、家庭育人和学生自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各种育人资源和育人手段协同作用下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从而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基础。

1.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体化育人体系的特征

一是育人资源的丰富性。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教育资源对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意义。古希腊教育家亚里士多德就主张通过学校课程、家庭生活、政治实践、军事训练、音乐练习、体育锻炼等丰富的教育资源来培养适合城邦民主政治发展的人才,在现代社会,日益丰富的教育资源对教育系统产生了越来越明显的影响,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立体化育人体系获得了比以往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对育人过程发挥着立体化的作用。

二是育人路径的协同性。德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哈肯(HermannHaken)在1971年创立的协同理论中指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子系统在外界物质、信息、能量等因素的影响下,会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而形成协同效应。组成大系统的许多小系统彼此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由旧结构转变为新结构,从无序到有序,形成了协同性的变化规律。而立体化的育人体系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各要素、各子系统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以掌握其内部规律和联系,使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和组织育人等灵活多样的育人路径发挥协同作用。

三是育人过程的动态性。恩格斯说过:“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必然表现为一定的教育过程,然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其思维能力的提高主要是在这一过程中完成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过程是一个受多要素影响的动态的过程,育人环境、育人目标等要素的变化都会对育人过程提出新的要求。传统的平面化育人体系的特性决定了它在面对育人环境变化时,无法对育人过程做出及时而迅速的反应和调整,而立体化育人体系能够根据育人要素的变化,动态地调整育人内容、育人路径、育人资源等,使育人过程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

四是育人效果的持久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在变动的教育环境中将社会的主流政治理念、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价值体系内化为大学生个体意识和行动指南的一个过程。“内化”的程度越深入、越彻底,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就越好,越有利于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的提高,越有利于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体化的育人体系由于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更加注重多样化育人资源的应用,所以更加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过程和增强育人效果的持久性。

2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模式实施路径

2.1将思政内容融进课程大纲

按照培养方案中的课程思政理念,在每门课中融入思政元素。每门课都有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挖掘具有价值倾向、家国情怀的内容。在教材选取、课程内容设计中,体现时代性、地方性,特别是地方红色文化内容。在设计专业课课程思政内容时,避免生搬硬套,简单剥出部分课时讲授思政内容,而应充分研究教材和文献,把家国情怀自然渗入到课程的内容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2设立课程思政示范项目

地方本科高校在通识课程群、专业课程群和实践课程群分别选取并培育一批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思政育人功能明显的课程思政示范典型,对示范课程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通过示范课程的引领作用,实现所有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地方红色文化、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在授课过程中突出家国情怀。

2.3建立多元化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

在建立思政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时,应把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结合到全部教学评价中,为课程思政的实施营造良好的制度保障。在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中,充分考虑学生的感知能力,评价指标设计应该具有多元性、人性化。把量化指标和主观指标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制定详细的指标体系,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单一化和平面化的育人方式已不能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而立体化的育人体系适应了教育环境变化和大学生自身成长的要求,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做人的工作”落到实处,在育人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学生更好地培养成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罗竹风.汉语大辞典普及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2045.

[2]李行健.两岸通用词典(上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