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高素质农民培训探究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高素质农民培训探究与实践

张鹏宇 ,赵东 ,韩婷婷 ,郭鑫

内蒙古寅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010000

摘要:高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推进信息化,助力数字农业和数字乡村发展,建设“数字中国”。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现阶段,“智慧农业”和“数字农业”理念为推进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新路径。当前,数字技术虽然在乡村振兴中已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从实际来看,我国的农村数字基础设施依然薄弱。本文主要分析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高素质农民培训探究与实践

关键词数字乡村建设;高素质农民;高校;培训模式

引言

《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中提出,要搭建统一开放的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包括国家农业农村云平台、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及农业农村政务信息系统等,实现数据资源共享、智能预警分析,提高农业农村领域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围绕农村产业、乡村治理、农产品营销及农民文化等场景进行数字布局,激发数字乡村建设更多的新动能。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主力军,高校系统培训学习可以使其接受互联网在线教育、相关政策学习、自媒体应用与农产品营销、农资信息咨询、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体验农业云大数据、电子商务直播带货及智慧农业示范等培训,掌握农业数字化在产业发展中的实用技术,培养数字化意识,从而打造一批高素质农民队伍,激发他们推动数字化乡村振兴建设的积极性和动力。

1、农民教育培训信息化平台建设的现实意义

1.1实现培训过程信息化

通过“互联网+农民教育培训”平台,有效提升遴选对象的精准化、过程管理的信息化和跟踪服务的规范化,使所有培训班、培训学员、授课教师、课程安排均上线可查,形成动态管理、全程贯通、科学高效的农民教育培训信息化培育管理体系。

1.2推进农民培训提质增效

通过打造“互联网+农民教育培训”的共享信息化平台,形成资源共享机制。同时利用农业大数据、云平台对农民培育需求进行分析,根据农民学习特点和培育诉求,科学安排教育资源,开展针对性强、精准度高的个性化培育。

2、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2.1农民群众主动参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最近几年,在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门的大力扶持之下,国家启动了高素质农民群众培育工作,中央通过财政拨款的形式支持各地高素质农民培育进程,包括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返乡创业者和专业种植养殖能手等几个方面,确保了高素质工作人才,能够覆盖到各个农村地区。但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农业生产成本显著升高,农村地区的很多青少年劳动力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而是外出务工,农村地区的留守人员主要以老年人、妇女为主。从总体情况来看,留守人员接受培训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近几年,随着国家返乡创业政策的进一步实施,这种现象得到了有效的缓解,但是真正系统性的接受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的返乡青年人数少之又少。

2.2高素质农民培育资金投入不足

从当前高素质农民群众教育培训开展情况来看,有不少地区能够支配和使用的相关经费数量相对较少,限制了高素质农民群众培训教育活动的高效开展。而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实力相对较差,农业生产存在较多的制约因素,农民群众一直坚持传统的生产模式,最终会陷入到一个恶性怪圈,经费不足,培训开展不到位,生产方式更新速度缓慢。经费不足的问题造成了各项培训资源配置不到位,硬件设施,软件设施更新速度缓慢,实践资源比较短缺,相关培训活动不能够正常开展或者停滞不前,开展效果普遍较差。近年来,互联网经济极大推动了社会各行各业的转型升级,智能化程度进一步提升,为农民群众增产增收打开了广阔的思路。但是,这些内容在培训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时间,经费上的捉襟见肘,直接制约了高素质农民群众教育培训的形式和内容,现代化的培训理念不能够很好地融入其中。

3、乡村振兴背景下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的对策

3.1建立有效的线上跟踪与评价机制

根据不同产业类别、面向学员对象,设计合理的线上评价与跟踪问卷,将每次培训班学员的意见与建议反馈到下次培训方案的设计中,不断优化不同产业培训的培养模式,逐步形成完善的培养体系,提高培训的质量与效果。

3.2提高APP稳定性与内容创新

协调软件开发公司,修复存在的问题,不断优地区的建设,财政资金应向中西部及偏远农村地区倾斜,进一步提升互联网接入速度。同时,政府应改善、扩大网络覆盖面,不仅是行政村,让更多自然村的农民也能共享信息化成果。开发不同类型的信息产品和服务,降低农民接入互联网和使用互联网的成本与费用。鼓励农民积极参与互联网培训。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让农民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到丰富的线上资源,为农村劳动力开展基本网络技能、电子商务、职业发展等课程的培训。提升农村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水平,进一步完善女性劳动权益保障制度,鼓励和支持更多农村女性劳动者积极就业创业。建立农民就业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网络平台,开发就业APP。搜集、整理和发布各类招工信息,审核相关企业资质,为企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搭建桥梁,避免农村劳动者陷入各类“招工”骗局,保障劳动者合法就业权益。利用好当地农村特色区位优势,大力支持农村电商发展,创造更多灵活就业岗位,帮助中老年农民或行动不便等就业困难群体拓展就业途径。

3.3实施多元化培训方式

采用集“专题讲授、现场教学、机构化研讨、考试测评及成果交流”五元一体的多元化现代教学方式。1)在专题讲授环节,采取互动式教学法,注重理解和把握数字乡村建设理论知识。2)现场教学环节,引导学员参观数字农业、智慧农业信息化平台和教学基地,专家现场点评,从宏观思路和产业融合发展的专业角度深层次剖析,使学员拓展思路、掌握技能、强化效果。3)开展结构化研讨,围绕数字乡村建设主题,让学员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环节深入研讨。4)为巩固培训成果,通过考试测评和成果交流方式,巩固学员学到的知识,增强应用效果。

3.4分类递进式培训模式

传统的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在农民教育培训的需求。针对不同产业不同水平的农民学员,可采用分类递进式的培训模式,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分类”就是根据不同产业的不同环节分工进行分类,例如可在同一产业下分为生产型农民、服务型农民、经营型农民等。“递进”就是在分类基础上,根据受训者的水平程度,科学安排培训内容,让其螺旋式上升,例如可分为普及班、提高班、精英班等。该模式的实质就是让参训农民向一个个最近的目标发展,积小步成大步,进而使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结束语

数字乡村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又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十四五”时期是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及5G等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发展期,以信息化、数字化、自媒体引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新局势。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体,是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通过培训提升高素质农民数字化意识、农业数字化建设能力及发展数字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智慧乡村旅游及乡村大数据信息服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技能,推动数字乡村建设落地生根,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参考文献:

[1]郭红东,陈潇玮.建设“数字乡村”助推乡村振兴[J].杭州,2018(47):10-11.

[2]张保伟,刘世斌.城乡融合发展下常州市数字乡村建设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建筑经济,2021,42(S1):422-427.

[3]吕丹,马歆,江朦朦.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电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J].农业工程,2020,10(6):98-101.

[4]滕欢,李聪聪.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数字乡村建设模式及实施路径[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3):74-80.

[5]郭美荣,李瑾.数字乡村发展的实践与探索:基于北京的调研[J].中国农学通报,2021,37(8):159-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