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地质环境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地质环境因素分析

张惠 ,李慧敏

内蒙古地矿地质工程勘察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呼和浩特市,010050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紧随其后。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用地都在快速扩张。人类对土地的需求量急剧膨胀。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利用土地规划去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的威胁。近年来,我国土地利用规划越发受到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本文阐述了土地利用规划中地质环境因素的应用,对其后续的发展进行总结。希望能够给相关工作人员及单位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地质环境;土地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简称土地规划,是为实现土地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配置优化,在固定的区域,在相对较长时间对土地利用所作的统筹安排[1]。土地利用规划一直存在,但在结合地质环境因素中应用,我国尚在起步阶段,近年来其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地质环境直接影响到一个区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其在规避地质灾害发生、解决耕地面积减少、控制环境污染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土地利用规划中地质环境因素的应用

(一)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

土地规划时间较长,多达15年之久。强化土地宏观调控,要长短期结合进行;要控制在荒僻的边缘地区,对耕地、湿地、林地及自然保护区的用地;严禁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确保粮食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减少;在城镇,统筹各行各业及区域用地,节约用地、集约用地;支持土地生态建设,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益。

(二)地质环境

地质环境是大自然的一种,是46亿岁的地球的产物,地质环境粗略可计是由岩石、水、大气等物质组成。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最基本的栖息场所,是人类生存活动空间所需物质来源的基本载体[2]

(三)面临的地质灾害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我国地质条件复杂,火山、岩浆与地壳断裂活动分布广泛。是受地质灾害较多的国家之一。地质灾害由自然地质灾害(如地震、洪水、海啸、降水等)和人为地质灾害(如爆破、开采、人工降雨、堆载、修路、架桥等)因素诱发,导致的地质灾害十余类,近50种。

我国危害较大的地质灾害有:地震、水位上升、地下水被污染、煤层自燃、瓦斯爆炸、砂土液化等,另外因水土环境异常普遍造成的地方病有上升趋势,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视。

(四)土地利用规划中地质环境因素的应用现状

目前,我国土地规划对地质环境因素考虑逐步增多。在土地规划整体用地布局上,重视地质灾害的影响,在重大工程建设、重要工业产业基地发展建设时能够对地质环境进行分析,认识到破坏地质环境带来的严重后果。能够主动规避风险。人们对保护环境,建立美好家园的意识普遍有了提高。对土地利用规划回避不利的地质条件,有了初步的认识。

(五)土地利用规划中地质环境因素应用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人们对环境意识不断提高,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在地质环境中的应用有了一定的进步,但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1、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较为严重

非农建设导致损失高质量的耕地。过度的开发及不合理利用,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土壤污染严重,耕地质量退化。贫困地区土地流失严重,因无人种植,土地沙漠化面积呈扩展趋势。部分地区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较为严重。

2、水资源紧缺,污染严重

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城市面积不断增加,降低景观的异质化程度。在水资源匮乏地区仍旧扩大耕地面积,增加流动人口,增加工业用水,导致水资源过度消耗;地表及地下水的污染较为严重,在城市周边开设环境保护不规范的厂家和公司。部分农村地表和地下水污染严重,导致地方病的增多等。水资源匮乏和污染,导致后果严重。

3、对湿地保护力度不够

在湿地、荒草地边缘开垦种田,减少湿地面积,侵犯野生动物家园,破坏生态平衡,容易导致生物品种的减少, 区域生态能值下降。

4、地面塌陷、地面沉降、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普遍

陡坡地变成耕地的现象一直存在,陡坡地随意种植农作物,会加剧滑坡引发泥石流,使水土流失更加严重;在水边开垦耕地种植作物,不是在加大耕地面积,是在缩小水覆盖面积,增加洪涝灾害的风险;我国部分水库、水电站正在受着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威胁。

5、土地利用规划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有待完善

在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历史不够悠久,具体的措施还不完善,技术还不够成熟。对地质环境因素影响的评价体系尚在初级阶段,评价的调控机制,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其体系的完备还需要有识之士的进一步完善。

二、土地利用规划中地质环境因素的发展

(一)农用耕地,厘清土壤级别与地质环境因素的关系

利用土地规划中土壤类型和级别评价系统,根据土壤的颜色,土壤的性质,分类对应宜农、宜林、宜牧。对兼宜型类的土壤还有更细分的规则。厘清土壤级别与地质环境因素的关系,能够平衡改良土壤,统筹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让土地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建设用地,识别与工程地质环境因素的空间布局

我国东部受太平洋板块的俯冲,西部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3],地形构造复杂,注定地质灾害的种类繁多。如水土流失、地面塌陷、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遍布全国,这些灾害多数因土地利用不当而造成。在建设工程项目时,要依据土地利用规划的评价体系,分析受地质环境因素影响的程度,进行合理的建设;在矿山采矿挖掘时,利用工程地质环境因素的空间布局,明确矿山水文地质环境的主控因素,防止乱采滥挖矿产资源,避免重大地质灾害的发生。

(三)加强水文地质环境因素的适宜性评价

我国的水文地质环境问题严重,部分地区淡水资源不足,部分地区降雨充沛,导致水资源供需不平衡;过度地开采、地表水的浪费,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等灾害频发,甚至发生海水倒灌等灾害。

解决水文地质环境被破坏的问题,应充分利用土地规划中对水文地质环境因素的评级系统,调整用水结构,对水资源匮乏、污染严重地区,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或是整改或是处罚或是坚决取缔,让更多的水资源评价为适宜。水资源的洁净充沛,促进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建设。保护水资源,建立美好的家园人人有责。

(四)完善土地规划中地质环境因素评价系统

土地规划中对地质环境影响因素评价系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经济学、水资源学、土壤科学、地质环境学、自然环境保护、可持续理论等学科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4]

各地区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评价时,应根据当地灾害高发区及风险区的记录,实地调查地质灾害发生的过程与受灾害程度,确认地质灾害易发区及敏感区范围。将电力水利工程、大型企业、名胜景区、人口密集区,交通干线等设施,设为地质灾害防护重点对象;严格标记大滑坡缓坡 泥石流地带、熔岩地震带等,并且严禁在此地带种植与建设;对灾后重建区域,严禁建设公众密集活动的项目;特大地质灾害频发地,鼓励迁移,重建新的家园。认真落实完成土地利用规划评价系统工作,对保障国家财产和人民安全意义重大。

(五)利用土地规划中地质环境因素分析,建立美好家园

建设生态环境,给人们创造温馨的家园,应充分利用土地规划中对地质环境因素的评级系统,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对耕地匮乏,地质灾害频发地区,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用量,适当减少耕地面积,尽量不增加农用地的开发指标。对修整后的土地,支持重新种植作物。最大限度地增加森林草地覆盖面积,即改善生态环境,又能避免人为的地质灾害发生。

结语: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华,建筑物的伟岸。高度文明的表象下,并不都是光鲜亮丽。随之而来的弊端层出不穷,如森林、草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地质环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导致地质灾害不断发生。只有利用土地规划在地质环境因素中科学合理地的运用,才能解决人类的粮食问题、空气质量问题、安全问题等。土地利用规划不仅对区域的经济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人类更好的生存在地球上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苏雪梅,王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J].居舍,2020(02):99.

[2]胡振琪.我国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30年:回顾、反思与展望[J].煤炭科学技术,2019,47(01):25-35.

[3]王齐鑫.基于生态优先和地质环境适宜性的土地利用规划——以北海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17):63-70.

[4]王玉军. 基于地质环境约束的区域土地利用布局优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