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下心理健康教育防控改革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疫情防控下心理健康教育防控改革研究

杨丽丽

皖江工学院,安徽马鞍山 243000

摘要心理行为健康问题一直是高校学生群体的重要研究内容,我国高等教育起步晚,但发展迅速。伴随着国内教育的快速发展及成长环境变化,高校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心理问题更是其它问题的一个重要的源头。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各高校不同程度地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当下的一个新的热点内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高校问题。

关键词:疫情防控心理健康教育防控改革

引言

重大灾难对人的精神健康会产生深远影响,经历重大灾难的人更容易沮丧、焦虑、抑郁。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教育部发出依托线上教学平台展开“停课不停学”的倡议。经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虽然全国各地区高校后续已复工复课,但部分大学生因担心身体健康、关注疫情相关新闻和消息以及来自学习、考研、出国、工作、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压力而产生较大的负面情绪,如害怕、恐惧、焦虑、抑郁等,且持续时间较长。此外,疫情期间很多大学生沉溺于网络,且发现对网络的问题性使用与其心理健康水平相关。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其网络行为亟待关注。

一、疫情防控下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

新生适应教育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包括新生的入学教育,还包括专业学习、生活环境、人际交往、职业规划等多方面的综合性适应教育,周期相对于新生入学教育时间更长,一般为一学期至一学年。新生适应教育在本科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新生适应教育质量和效果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校后续本科教育的质量,也会直接对高校整体学生管理水平产生关键性作用。新生适应教育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即初期适应教育、中期适应教育、后期适应教育。初期适应教育一般为新生入学教育,是为了使新生尽快适应高中阶段向大学阶段转变,向学生介绍大学的环境、使其熟悉各项制度的阶段,一般在新生入学一个月内进行;中期适应教育是指在新生的初期学习阶段,在生活调试、学习调控、心理调整和人际关系建立等方面进行介入和指导,一般在第一个学期;后期适应教育是指新生全方位地融入大学生活,并主动适应、掌控环境,达到学习、生活、心理等综合平衡的阶段,一般应在大一学年完成。

二、疫情防控下在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状况

(1)学习上:由于疫情期间网络教学,学生对于网课不适应,与老师沟通不习惯,学习问题不能及时有效解决等。(2)生活上:当代大学生课余时间生活丰富,突然的防控管理,影响了他们丰富多彩的校外生活,造成了学生浮躁、焦急的心理。“95后”大学生多为6+1家庭不善与人交流,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紧张。(3)情感上:当今大学生个人情感丰富,以前宽松自由的校园环境突然被打破,各种聚会动被取消,年轻人丰富的情感无法得到有效的表达与宣泄,一时间无法快速适应,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状态。疫情期间多数学生是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的,并且可以通过简单的防控教育得到解决的,只有少部分学生问题相对较重。因此学校及教师应开展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部署疫情防控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各部门、各教学人员重视心理健康防控教育,通过不同形式、方法,结合各类活动及时疏导与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三、完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防控体系

(一)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课程思政初见成效

教学实施过程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巧妙地通过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四个自信”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引导学生形成政治认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健康、人文关怀、健康中国、劳动精神、劳动方式等思政教育、劳动教育渗透在教学目标当中,“润物细无声”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和劳动精神。课程思政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融合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人格完善,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用进行了有效发挥,让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思政素养方面都得到了有效提升。通过对英雄事迹的学习、榜样人物的分享,同学们增强了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并对和平年代出现的“英雄”有了更深的感受,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感,进一步坚定了他们要为祖国做贡献的理想信念,落实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完善心理健康监测体系,提升大学生心理资本

学校可对入学新生进行心理测验并建立电子档案,同时不断进行跟踪监测,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以达到对潜在心理问题早发现、早预警、早干预、早解决的教育目的。大一新生的心理教育重点在适应新环境方面,大二大三集中于学业指导和生活指导方面,大四集中在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方面。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监测有助于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状况,以便提出个性化解决方案,提升大学生的心理资本,培养其积极处理学习、生活各方面压力的能力,从而获得更高的社会支持,提高社会竞争力。

(三)强化育人技术支撑,构建大数据信息系统

校园媒体管理部门要注重人才培养,提高校园媒体工作者的素质和技能,建设一支工作责任心强、专业素质高的队伍力量,加强人员的培训学习;强化绩效考核和激励措施,提升人员的工作热情;要及时整合新技术,进行全方位的信息技术构建,形成渠道丰富、覆盖广泛、传播有效、可管可控的传播矩阵。通过融媒体的运用,提升校园媒体的创作力和传播力,改善用户的媒介体验。要提高大数据分析管理能力,对校园用户进行精准研究和了解,根据师生的需求和偏好,调整校园媒体产品的供给。在疫情防控阶段,校园媒体提供的学业通知、就业信息、“战疫”防疫故事等广受师生关注,这充分说明生产师生关心和喜好的内容,能扩展校园媒体的影响力。要注重用户黏性建设,开启更加丰富的综合服务内容,依靠用户的忠诚、信任与良性体验等提升校园媒体的影响力。

(四)借助互联网资源优势,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学校应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构建“互联网+”认知式心理健康教育干预体系,即利用网络发展所提供的便捷性,通过网络媒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心理健康咨询,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其次,构建“互联网+”行为式心理健康教育干预体系,借助互联网开展线上教学,借助公众号平台等推送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章,帮助学生养成线上学习的行为习惯,从而实现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网络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了高效且便捷的平台,学校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推广活动,以此形成长效发展模式,避免出现断点式教育的问题。同时,采用基于互联网的双向沟通模式,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引导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利用网络。

结束语

高校学生心理问题是教育环节中的重要部分,影响着学生的未来成长,也关乎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针对当下重点现象,各高校应加强专业课程学习中心理健康防控教育与辅导员心理教育的连接性,有效发挥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把心理健康防控融入课题学习中、生活中、工作中。增加心理健康防控教育渠道,及时有效的发现问题,健全心理问题防控干预机制。

参考文献

[1]李淼,葛林艳.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科学干预机制研究[J].决策探索,2020,(04).

[2]金岳龙,常微微.大学生新冠肺炎疫情在线学习期间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20,(04).

[3]程乐乐.当代大学生群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06).

[4]昌敬惠,袁愈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20,(02).

[5]殷越.试谈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J].中国对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0,(09).

[6]张宝平,孙平.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高校封闭式管理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心理月刊,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