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谢权英

广东省中山市沙溪镇中心小学   528471

摘要:随着小学语文教育的进步,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也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目标,而在当前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之中,我们需要注意到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优秀文化的产物,逐渐走入到语文课堂的教学之中,本篇文章基于当前各大学校与语文教师的实际情况,需要认识到的一点是广义上的文化素养,因此,文章以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文化素养为研究对象,具体探讨新课程标准下,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

前言:小学语文课程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渠道,将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时,教师必须牢固树立"文德并重"的原则。教师要明确语文作为一门学科的优劣,了解学生当前的思想状况,挖掘隐藏在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内容,运用一系列适宜的教学方法,显著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而且能够显著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这说明,"育人之路"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使命,本篇文章旨在为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的方面研究建言献策。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下,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有效支持新形势下的中产阶级语文教育,而且能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语文教育经验。

一、结合课堂实际渗透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是一种创新的教学形式,当然结合课堂实际情况,制定渗透传统文化的方向,对小学学生的发展方向和高度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汉字积淀了丰富的民族文化,每一个汉字都从不同侧面直接或间接地传递着先民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社会习俗等一系列社会文化内涵,探寻偏旁的含义,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识记汉字的效果。同时,学生形义联想的过程,也是接受传统文化的过程。部编版第九册《猎人海力布》的教学中,笔者穿插沙溪民间故事《妖怪婆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妖怪婆的神奇和海力布有异曲同工之处,出示有关视频,学生对于妖怪婆很好奇,对隆都文化产生兴趣。部编版第九册《猎人海力布》的教学中,笔者穿插沙溪民间故事《妖怪婆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妖怪婆的神奇和海力布有异曲同工之处,出示有关视频,学生对于妖怪婆很好奇,对隆都文化产生兴趣。沙溪人了解隆都文化能够增强民族自信和本土文化认同感。教学中,穿插隆都文化,激发兴趣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笔者没有生硬地向学生去灌输隆都文化,而是从激发兴趣入手,营造氛围让学生了解隆都文化,增强隆都文化的认同感。如:部编版第九册《猎人海力布》的教学中,笔者穿插沙溪民间故事《妖怪婆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妖怪婆的神奇和海力布有异曲同工之处,出示有关视频,学生对于妖怪婆很好奇,对隆都文化产生兴趣。课后,笔者引导学生去查找隆都故事,开故事会,让学生认识更多的隆都文化,感受沙溪风土人情。这样学生可以在语文课堂小学习到传统文化,就能够不断挖掘传统文化背后的意义与价值,从而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产品。语文教学内容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赋予学生更深邃的思想,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根据教材本身渗透传统文化

我国的多种传统节日、各地的民俗以及各种传统艺术等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具象表现形式,教师应考虑学生当前的需求,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三观。语文课以文学鉴赏为主,口语和应用写作为辅。会意字中的“美”,羊大为美,它的本义是“美味”,传递的是“民以食为天”的思想,与现在常用的“美丽”“漂亮”的意思有所不同。形声字中的“红、绿、纱、经、纬”的形旁都是“绞丝旁”,它们的字义都与纺织品有关,说明丝织品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产品,具体比如说正值端午,教师就可以在课前安排学生自行搜集端午节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整理、展示搜集成果,以便学生接触到更多端午节相关的民俗知识,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民族文化的印象。

三、巧借信息技术渗透传统文化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实施,小学语文教学的模式与内容也得到了一定的创新,在这样的情形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变得多元化,小学语文教师要利用好这一点,选择适合学生的先进教学方法做好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巧妙的融合可以避免课堂教学出现割裂感,带给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伸手传统文化,让他们在课堂学习中自然而然地接收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对语文课本有全面的掌握,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将传统文化无形、这样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的相互作用。

教师需要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文化氛围,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活动。例如,老师在描述《史记》课文中司马迁的《鸿门宴》部分时,就鼓励学生讨论"如果你是项羽,你会放过刘邦吗?"练习学生在讲台上、与同学聊天、演讲时的口才和表达能力。因此,实践是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课程紧密结合不可或缺的催化剂[1]。例如,在古诗《静夜思》的教学中,教师就为学生介绍唐代五言绝句诗的组成、特点以及内容的精炼,这样既教授了学生进行五言绝句诗阅读理解的方法,也让学生从中接收到传统的古诗文化。在语文教学中,课本的传统文化是固定的,可教师的讲解却可以动态灵活的,通过文本深入解读,对于文本进行详细全面的理解。学习《牛郎和织女》后,学生精读课文后,懂得民间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口头文学作品。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隆都文化,笔者组织孩子们参加沙溪四月八的活动“出高兴”。农历四月八的沙溪,家家户户都上街头弄狮耍龙,热闹非凡。孩子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感受:“原来四月八是这么有趣的!”“原来这就是沙溪隆都的出高兴!”“我会唱四月八隆都歌谣!”活动中,学生了解隆都地区的风土人情,语文素养逐步提高了。

四、从爱好出发渗透传统文化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的紧密结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学习传统文化让我们对祖国的人文历史有更广泛、更深入的了解。学习传统文化增进了小学生对国家历史、传统的了解,促进了小学生民族自信的形成,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培养出爱国的优秀好青年。

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小学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小学阶段,学生在学习语文时需要掌握文言文、古诗等知识,教师需要从学生的爱好出发,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了解到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导入传统文化教学环节,向学生展示文章的创作背景等,可以凸显出传统文化的魅力。

无论是哪一门学科,教材都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充分发挥课本的基础作用才能给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内在的支持,小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基本要求就是立足于教材,教师要挖掘教材内容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找到渗透传统文化的合适载体,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语文水平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做到将传统文化与课本内容深度融合,就能够在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精神,强化学生的文学素养,引领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孔子《论语》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师说》中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些都是传统教育文化中的优秀观点,教师就需要在教学方式上展现出来。

阅读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这里的阅读不仅需要量,也需要保证阅读的有效性。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培养出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时也可以利用这一点。具体的做法包括教师教授学生正确、有效的阅读方法,倡导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教师可以罗列出符合小学生认知水平的优秀古代文学,以供学生在课后阅读。从这一点中我们能够看出从爱好出发,提升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的融合度,学生也能够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2]。隆都文化来源于沙溪人民生活,到生活中实践和学习语文,把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是语文课生活化的表现。主动参与设计、组织隆都文化综合性实践活动,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三年级下册民俗活动综合性学习,笔者建议学生收集身边的隆都传统故事。通过问长辈、查文献、上搜索、实地考察等方式去收集隆都故事、童谣、节日习俗、名人、美食等等。“学隆都文化做沙溪的小主人”主题活动,学生说民谚、学童谣、听传奇、游古迹、尝美食,收获颇丰。在最喜欢的美食汇中,他们品尝沙溪煎堆、茶果、栾樨饼、田艾包等隆都美食。学生积极参与,为家乡美食点赞。有的说“沙溪的煎堆真是太美味了!”“我知道做沙溪茶果的制作方法。先用糯米粉和粘米粉按一定比例搅拌,搓成粉团,加入馅料揉捏而成。”“田艾包可以祛湿祛毒。”孩子们主动参与和实践中,隆都文化渗入了语文教学。

结语一个国家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一定不能忽视对文化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放之今日依然闪耀着璀璨的光芒,小学语文教师要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文章具体从以下的四个方面论述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分别为结合课堂实际渗透传统文化、根据教材本身渗透传统文化、巧借信息技术渗透传统文化、从爱好出发渗透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温小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实践样态与改进路径[J].  2021(2016-3):38-42.

[2]邢李, 宋安冉, 李月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发掘与传承——评《文·道──语文学科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实践研究》[J]. 语文建设, 20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