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酒产业与文化的特色小镇规划研究-以贵州省茅台镇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基于酒产业与文化的特色小镇规划研究-以贵州省茅台镇为例

王蓬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重庆渝北401147

【摘要】:贵州省茅台镇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以酱香酒产业与文化为核心,在系统挖掘茅台镇文化特色和现状问题的基础上,从产业、生态、交通、风貌等方面对茅台镇的发展进行深入剖析,通过功能疏解、产业联动、交通完善、生态修复、风貌塑造、文化传承六大措施推动茅台镇城镇环境改善和厂镇一体化发展,打造酒文化特色小镇。

【关键词】:茅台镇,酒产业,酒文化,特色小镇

1.茅台镇基本情况

茅台镇地处贵州高原西北部仁怀市赤水河畔,北靠历史名城遵义,南临川南,地域海拔高度在420-550m之间,群山环峙,形势险要,是川黔水陆交通的咽喉要地。赤水河贯穿全境,是连接川黔的重要枢纽和连接历史名城遵义和国家级风景区赤水的通道。

2012年10月,贵州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意见》,提出把茅台镇打造成“贵州第一、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要求,遵循“国酒之心、神秘茅台”的城镇定位,大力实施“产业壮大、环境整治、交通疏解、旅游开发”四大工程,努力把茅台镇打造成宜业宜游、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文化名镇、世界旅游名镇。

2茅台镇特色挖掘

2.1酒文化

茅台地区有2000多年的酿酒历史,早在司马迁《史记》中记载。1915年,茅台酒一举夺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从此跻身世界名酒行列。茅台酒酿造过程完全“道法自然”。顺应春夏秋冬的自然交替节律,端午采曲,重阳投料,七次蒸馏,八次发酵,九次蒸煮,如稼穑一般一年一个周期。“离开茅台镇,难成茅台酒”。

2.2盐运文化

“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贵州素不产盐,自古以来民众食盐均靠从周边产盐省份输入,茅台便是赤水河上重要的商贸港口,天然的水上交通条件与区位优势使茅台成为四川与贵州省的重要经济联系枢纽。

2.3红色文化

历史上著名的红军四渡赤水的第三次发生在茅台渡口,这次渡河成功是我军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今天的茅台人为纪念这次伟大的胜利,发扬红色文化,建造了四渡赤水纪念塔。

2.现状问题

由于茅台镇酿酒由来已久,镇区现状工业比重较大,大大小小的酒厂较多。随着酿酒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居民和产业工人聚集到了小镇上,为茅台镇本身的环境承载力带来了压力,表现出“酒坊林立、资源不堪重负;交通混乱、路窄车多拥堵;功能缺项、旅游配套不足;生态堪忧、山水格局受损;风貌凌乱、地方特色缺乏”等诸多问题。

3.规划策略

为了建设茅台特色小镇,保护茅台酒生产所依赖的独特生态环境,体现“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的原则,规划以“酒镇一体”为目标,运用功能修补和生态修复理念,以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主要载体,从产业、生态、交通、风貌等方面对茅台镇的发展进行深入剖析,同步完成产业、交通、旅游等多个专项专题研究以及重点区域实施导则等。

3.1 功能疏解

通过产业专项研究,形成“一轴一带六片”的功能结构。引导与茅台酒争夺资源的小酒坊搬迁至坛厂的名酒工业园。采取异地移民安置推进人口疏减,疏解居民到中心城区以及中枢、交通等地,减少了了镇区人口,有效减轻了生态环境压力。

3.2 产业联动

茅台镇作为一个酒产业特色小镇,其发展的核心动力是白酒产业的发展。规划以建设一流的酱香白酒生产基地和酒类贸易基地为目标,在以茅台集团为发展核心的同时,引导地方规模白酒企业集聚发展。通过股份制改造、购买、出让、租赁等方式,茅台镇对镇域内的小酒厂和酿酒作坊进行了兼并重组,做大做强规模白酒企业,推动白酒产业内涵式发展。

同时,规划对茅台镇区进行了空间布局优化,形成了酱香酒生产功能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和文化生态旅游区三个板块。通过旅游专项规划设计,整合旅游线路、完善配套设施,从梳理空间形态入手,按照旅游功能和古镇现状,提出了“一带七区”的古镇空间格局。“一带”是指赤水河酒文化生态景观带,“七区”分别是入口综合服务区、茅台酒文化观光体验区、酒文化商业体验区、酒文化深度体验休闲度假区、茅台民俗酒庄度假区、茅台生态文化休闲区、生态协调景观融合区。

3.3 交通完善

茅台镇曾经作为一个单一的制酒工业小城镇,交通拥堵,道路狭窄。针对其“厂镇一体”的特点,在梳理区域交通、过境交通和区内交通的同时,考虑酒厂的货运线路与城镇客运、旅游线路之间互不干扰、独立运行。在南北入口设置旅游接待中心,布置换乘停车楼及生态停车场,避免自驾车辆增添镇区交通压力;核心区内以通河绿道为骨架构建步行网络,并串联广场、绿地营造步行游览环境。

3.4 生态修复

茅台镇独特的地理、气候、土壤、水系、粮农作物和茅台酒千年传承演化、复杂的酱香型酿造工艺等诸多要素共同构成了茅台酒难以复制的稀有品质。因此,保护茅台酒,就是要保护其依赖的独特生产环境,就是要严格保护赤水河沿岸的生态环境,减轻由于人口增长和小型制酒企业、作坊盲目扩张带来的环境压力。

规划形成“一心、一轴、一带、三廊”的生态保护格局。划分出生态景观核心区、控制区及保育区,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育和山体的保防。对赤水河两岸的不符合防洪控制标准,侵占沿河绿带、质量较差的建筑进行拆除和改变使用功能,恢复两岸植被绿化,美化滨水环境;对西山板块这一观赏茅台镇全貌的最佳观景点,以及镇区非常宝贵的绿地空间进行生态保护,形成重要的生态屏障。

3.5 风貌塑造

过去的茅台镇建设缺乏规划,民房随意搭建,建筑质量较差,风貌杂乱,且卫生条件也较为落后,尘土飞扬,严重影响城镇形象。规划对镇内3000多栋建筑逐一进行了测绘调研,挖掘本土建筑特色,融合黔北建筑元素展示山地小镇特有的层叠错落的风韵肌理。在改造策略上,采取分区分类的处理方式:核心区域尊重原有格局尺度,拆除部分影响微气候和古镇形象的高层建筑,整治街巷风貌;周边区域进行建筑立面改造,新建部分功能建筑,开辟公园广场、梳理通河绿道。

3.6 文化传承

茅台工业旅游和文化旅游是融为一体的。茅台镇历来是黔北名镇,除了酒文化,更有盐运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规划梳理其历史脉络,建设以茅台古镇为核心的仁怀茅台旅游综合体,通过深入挖掘酒文化、长征文化、盐运文化和地方民俗文化,对老街巷、旧建筑进行着重处理,对杨柳湾、茅酒之源、1915广场、国酒文化城、四渡赤水纪念园等重要节点进行强化,实现了产城景融合发展,将茅台建设为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

通过城市修补,建设浓缩了茅台镇酒文化体验的业态群,包含酒香品鉴、特色购物、文化创意、餐饮美食等一体化的特色酒文化风情街——杨柳湾街。对茅台酒厂所在区域,结合工业旅游,加入酒文化观光体验项目,重新梳理游线,提升观赏空间,展示茅台酒文化;对四渡赤水纪念园及其周边滨水生态环境进行整体修复,添设人行过河桥,展示茅台红色(长征)文化;在镇区内以盐运为主题添设景观小品,展示茅台盐运文化。

4.结语

在规划的指导下,茅台镇的特色小镇建设已初见成效。2015年、2016年先后在此成功召开了遵义市和贵州省的旅游发展大会;2016年入选住建部全国第一批特色小镇名单。镇区生态环境得到妥善保护,保障了茅台酒厂的生产空间,维护了酿酒所需的生态环境。环境风貌得到精心整治,夜景绚丽迷人,古镇文化得到充分展示,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贵州省茅台镇修建性详细规划[Z],2014

[2] 何琼.文化生态视野下茅台古镇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J]. 酿酒科技,2016(10):127-130. 

[3] 邹洪涛,程海帆. 基于酒产业导向下的贵州省赤水河流域小城镇地域特色发展研究[J]. 城市建筑,2019,16(17):13-18.

作者简介:王蓬(出生年1983-),男,汉族,(籍贯:四川眉山人),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城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