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楚舞的演变与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探究楚舞的演变与影响

黄添琦

沈阳音乐学院,辽宁省沈阳市,110818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楚文化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楚舞在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文化融合的渲染,尤其是从楚地传往中原地区之后,在吸收了中原文化的同时,保留了自身的特点。不仅对中国传统舞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定程度也体现了我国的民族融合。本文从楚舞的演变开始谈起,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楚舞演变的所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楚舞;演变;影响

楚舞在我国古代舞蹈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楚民族就以长江中游地区为摇篮,融中原华夏文化和南方蛮夷之风而形成了一种地方性的乐舞艺术体系。楚舞作为楚文化之中的经典,吸取南方文化和其他区域文化的精华,和楚地的精神气质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具有多元化特征的“长袖细腰”楚舞形态,此种舞蹈形态对汉、唐两代及后朝的舞蹈艺术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并逐步发展成为中国传统舞蹈的基本形态,甚至成为当今舞蹈艺术灵感的重要来源。

一、楚舞的演变

(一)远古时期的原始舞蹈

最早出现楚舞,是由远古的祭祀舞蹈中演变出来的。远古时期,人们相信利用舞蹈能够与神灵沟通,从而达成自己的某种目的,所以原始的楚舞具有浓烈的宗教色彩。当时社会还是以部落为主的群落,部落当中除了首领之外,还有巫师、巫女等,当时人们对于巫师格外崇敬,相信他们具有跟神沟通的能力,所以人们才会对他们的行为和动作进行不自觉的模仿,在这种模仿之中,巫舞开始向后来的楚舞演变,舞蹈的作用也开始从祭祀等与神沟通的活动中,流向大众[1]。到了周代这种舞蹈开始形成固定的装束,楚舞从民间开始走向宫廷,到东周时期,这种宫廷雅乐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和形式。

(二)先秦时期的楚乐舞

先秦时期,楚国的舞蹈艺术与中原的西周乐舞有着紧密的联系,甚至还借鉴了其他众多地区的乐舞之精华,从而使楚国乐舞具有兼容并蓄、博采众长之特色,能够充分有效地展示出该时期各地的乐舞特色,体现出“夏夷结合”的鲜明特征。如此强烈的乐舞个性风格,使先秦时期楚舞作为表演性艺术大放奇光异彩。先秦时期,“礼崩乐坏”的现象更加突出,诸侯各自为政、拥兵自重,周天子地位越发不稳,诸侯们都不把周天子当做一回事。在此种背景下,给楚舞艺术的繁荣发展带来了大好契机。楚国在那个时期处于一个南北相交的绝佳地理位置,此时北方少数民族依然处于一个较为封闭、落后的“巫 音”文化阶段,舞蹈艺术还未形成真正的气候,正是这个时候,楚舞借助于其所处南北相交之地的重要优势地位,在传承西周时期乐舞的基础上,以开放兼容的胸襟气度,广纳各地舞蹈艺术之精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楚乐舞。

(三)西汉时期的楚舞

汉朝时期,楚文化亦获得了快速发展。汉高祖刘邦本人就十分喜爱“楚声”,对楚舞情有独钟,刘邦的楚歌和戚夫人的楚舞珠联璧合还成就了一段人间佳话。在刘邦的推崇之下,汉代宫廷之中形成了流行楚舞的风气,宫廷的任何一个角落均充满了“楚声”,皇帝和王公大臣以及皇后等皇亲国戚非常喜欢欣赏楚舞。许多文献古籍和后世出土的文物也能够证明,汉代楚舞具有“长袖交横”、“罗衣从风”的飘逸姿态,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汉代楚舞“游心”和“优哉游哉”的自由风格,体现了汉代楚舞的曼妙、畅达、飘逸和通脱之审美特点,彰显了人体动作的优美。汉代楚舞自由、妙曼、长袖飘逸的舞蹈基调,以及动感十足的舞蹈造型、 “龙凤交翔”的楚韵舞魂,奠定了中国舞蹈美学的基调,不仅汉代楚舞深受前朝楚舞的影响,而且汉代之后中国后世的舞蹈也深受影响,许多舞蹈精品之中依然具有楚舞风格。

(四)唐代时期的楚舞

唐朝作为当时的世界经济文化中心,因其兼容包并的特点,导致许多外来优秀文化开始涌入国内。唐朝时期,楚地民间还一直流传“鼓舞”这种传统舞蹈,此种“鼓舞”在著名诗人刘禹锡的《竹枝词》中可获得印证[2]。此外,唐代著名的《踏歌词》之中,描绘了青年男女通宵达旦以楚舞作乐的生动场面,《踏歌词》中似乎还能看到唐代楚舞的优美动人,同时也能感觉到唐代楚舞中巫舞和鼓舞的风韵形态。唐代荆楚地区流行一种“绿腰舞”“,绿腰舞”主要以女子独舞为主,其舞姿十分柔美轻盈,节奏则有快也有慢。唐朝末期的李群玉在湖南长沙观看了“绿腰舞”之后,在《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中写道:“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华筵九秋暮,飞袂拂云雨。”极其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绿腰舞”的丰姿。

(五)近现代时期楚舞

楚舞发展到了近现代,其主要集中在今天的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当中。楚舞的传播范围减小,也是因为在汉族,封建祭祀文化的消退,使得楚舞再也不能发挥其实用性,更多时候这种舞蹈只存在于表演当中。现在比较常见有摆手舞和踹堂舞两种。有文献记载,苗族人每遇到节日,男子就会吹笙敲鼓来奏乐,然后女子紧随其后,举手顿足,跟着节奏,开始缓缓起舞,而表演的舞蹈就是踹堂舞。摆手舞则只有在正月初三至正月初五或初六的晚上才能见到土家族的男男女女聚集在一起,随着锣鼓声,一边唱一边跳。当然在湖南、贵州等地还存在着“鼓舞”,主要的伴唱曲目有《踩鼓歌》等。另外在鄂西北的山区,有一种名为《端公舞》的民俗舞蹈在当地是家喻户晓,而它也是楚舞演变的一个分支。不过因为地方文化略有不同,《端公舞》的场次数上也有差别,但是这种舞蹈都比较完整的保留了最早的祭祀文化的内容,例如“铺坛”“请神”“安神”等祭祀中才有的场面,带有十分浓郁的楚文化遗风。

二、楚舞的影响

(一)对后世舞蹈的影响

楚舞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楚舞之所以能流传下来,主要跟其博采众长的特点密不可分,在发展的过程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优秀文化来为自己所用,所以学习楚舞可以为后世舞蹈的开创和研究提供参考和启发。再加上楚舞自由、旷达的特点,可以静若处子,也可动若脱兔,可以在后世舞蹈中搭配使用[3]。以现代舞蹈剧中的经典曲目《楚韵》为例,全剧以统一的楚式风格,并营造出浪漫主义的舞台氛围,使得舞台上的表演极具观赏性,舞姿上来运用了湖南、湖北两省十几个地方的“手诀”,也就是巫舞的手势。在该剧中,还将巴东的跳丧舞用到了求雨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禹步”。《楚韵》将“手诀”与“禹步”结合,创作出了非常具有楚文化韵味的舞蹈形态。可见,楚舞对后世舞蹈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借鉴的重要影响。

(二)对文化融合的影响

楚乐舞的演变经历了从原始乐舞到春秋战国的楚乐舞体系,再到两汉时期的

楚歌楚舞和唐宋之际的巴渝踏歌,最后遗存于近现代的故楚民间,可以说长江中游地区的乐舞始终贯穿着一种相通的艺术风格和文化精神,楚舞艺术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它姻娜飘逸的舞姿,更多的是一种信仰与追求。楚舞从一开始就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然后又在后世发展中不断吸收南北方文化的精髓,使自身能广泛的在中华大地发扬光大。楚舞的发展也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是南北方文化融合的代表产物。楚舞经过千年演变,最后的遗存之地仍是当年的楚国故地,经过历史风雨的雕琢,它仍不失自身独具特色的楚文化底蕴,在兼容包并的融合之中,缓缓影响着民族的融合以及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那长袖细腰的舞蹈姿态,已经成为中国古典舞蹈的象征

结束语:楚舞是一个十分开放兼容的舞蹈艺术体系,其在多种多样的元素共同影响、相互促进、长期演变之下,通过推陈出新、吸纳众家之所长而形成, 舞根植于长江中游地区丰厚的文化土壤之中,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在后世的舞蹈艺术中得到了渗透,对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肖洒. 楚舞的演变及影响[J]. 北方音乐, 2019, 39(21):2.

[2] 宋佳莹. 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楚舞的形成初步认识.

[3] 李彦霖. 长袖缱绻,羽衣翩翩——浅谈中国古代楚舞风格的流变[J]. 尚舞, 202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