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发展水平评价及规模等级结构研究 ——以抚顺市新宾县满族自治县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乡村发展水平评价及规模等级结构研究 ——以抚顺市新宾县满族自治县为例

贾玥媛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 沈阳  110168

摘要:论文以行政村为研究单元,从乡村聚落、土地、人口、经济和人居环境5个维度出发,构建乡村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和位序一规模法则等分析和评价乡村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及规模等级结构。结果显示:①新宾县乡村发展水平空间分异明显,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乡村发展水平高的行政村集中分布在中部,发展水平一般及以下的行政村广泛分布。②乡村发展规模符合位序一规模法则,且高位次行政村发育不足,中低位序行政村广泛发育,乡村规模较为分散,城镇化水平有待提高。③乡村聚落等级体系呈现出金字塔结构,并与按市场原则(K=3)布的中心地理论模型相接近,中心地等级较低。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乡村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乡村发展水平;空间格局;位序一规模法则;等级结构;新宾县

  1. 数据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新宾满族自治县位于辽宁省东部,介于东经124°15′56″-125°27′46″之间和北纬41°14′10″-41°58′50″之间。东邻吉林省通化县,南靠本溪满族自治县和桓仁满族自治县,西和抚顺县接壤,北与清原满族自治县及吉林省柳河县毗连。

新宾满族自治县辖9个镇、6个乡:新宾镇、旺清门镇、永陵镇、平顶山镇、大四平镇、苇子峪镇、木奇镇、上夹河镇、南杂木镇、红升乡、响水河子乡、红庙子乡、北四平乡、榆树乡、下夹河乡。

行政村数据来源于2020年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数据、2018年武汉市及新城区统计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2 研究方法

1.2.1评价指标体系

乡村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地域系统,乡村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应尽可能综合、全面地反映乡村的实际情况。根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城乡要素交互作用加强,乡村地域的聚落空间、人口结构、土地利用、产业经济和人居环境等不断进行演变,特别是乡村地域系统与人口、土地、产业3个核心要素密切相关。遵循科学、准确、客观及可操作性的原则,构建一个包含乡村聚落、乡村土地、乡村人口、乡村经济和乡村人居环境的乡村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表1)。

1.2.2数据标准化及权重确定

(1)数据标准化

乡村发展水平评价系统有多个指标组成,含有多种计量单位,为了消除原始数据指标量化比较的情况,对数据进行极大值标准化处理。

(2)权重确定

为了排除人为主观因素对权重设置的影响,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

1.2.3位序一规模法则

位序一规模法则是从城市的规模和位序排名来反映城市规模等级分布的规律。因此本文尝试以乡村聚落、土地、人口、经济和人居环境的综合得分值来判别乡村规模等级。改进后的位序一规模法则对研究区行政村的规模分布情况进行分析

城镇聚落体系处于均衡发展状态,达到帕累托最优;g>l时,表明研究区聚落规模分布比较集中,首位城市具有较强的垄断地位,中小城市发育不全,大城市的优势突出;g

  1. 乡村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

2.1乡村发展水平的总体空间格局

利用熵值法计算得出2020年新宾县乡村182个行政村乡村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在ArcGIs 中按照自然断点法将乡村发展水平分为5类(图1),由图1可知,乡村发展水平最高的为黄陂区南部的刘店村(综合的分值为0.64),最低的村(综合的分值为0.01),平均值为0.05,乡村发展综合水平值不高;变异系数为1.3l,行政村之间发展水平相差较大,存在显著的空问分异。总体上看,乡村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由西侧向外围依次递减的空间分布态势。

1 新宾县行政村乡村发展水平空间分布

水平

  1. 乡村发展水平的规模等级结构

3.1位序一规模分布

根据式得出新城区183个行政村的位序一规模分布图(图2)。可以看出:①图2中拟合程度高,说明行政村乡村发展水平符合位序一规模法则;q值为一0.6113,小于1,新城区乡村发展程度比较分散,高位次行政村规模不很突出,中小行政村比较发育。

为了进一步分析不同辖区的乡村规模状况,绘制15个乡镇行政村位序一规模分布(图3)。

2 新宾县行政村综合得分位序一规模分布

3.2 等级结构分析

中心地理论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1933年提出,是研究和分析聚落空间等级体系的经典理论。各等级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卜6—42—294—2058一…·;。3种原则下的聚落等级都表现出 “顶尖底宽”的金字塔结构。

  1.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乡村聚落规模符合位序一规模法则,高位次行政村聚落规模不很突出,城镇化发展水平不足,中小行政村比较发育;乡村规模等级呈现自上而下扩张型金字塔结构,并且与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理论模型较为接近,乡村发展水平不高,中心地等级低。

4.2建议与讨论

本文构建了乡村发展水平评价方法,探讨了县域乡村发展水平及规模等级体系,丰富了乡村聚落体系研究,可为武汉市的乡村规划及类型划分提供理论指导,对于优化中国城乡聚落发展格局、完善城乡发展规划、乡村振兴战略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冯淑华,沙润.2007.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测评模型:以江西婺源为例[J].地理研究,26(3):616—624.

[2]郭晓东,马利邦,张启媛.2012.基于GIs的秦安县乡村聚落 空间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J】.经济地理,32(7):56-62.

[3]韩非,蔡建明.2011.我国半城市化地区乡村聚落的形态演变与重建[J]地理研究,30(7):1271—1284.

[4]李德明,程久苗.2005.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模式与对策探析【J】.人文地理,20(3):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