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价值观演变及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4

中国共产党百年价值观演变及启示

朱玉芹1,杨康贤2,刘羿良3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1、2,云南财经大学3,云南 昆明 650033

摘要:中国共产党已走过100年的奋斗历程,领导中国人民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艰难探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使命。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尤其是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文章从政党价值观的视角分析中国共产党价值观的变迁,探讨党的百年价值观建设对提升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百年价值观;  启示

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是共产党对自身的发展和外部世界发展的评价或观点,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重要体现,政党价值观决定着政党建设的方向和成效。中国共产党拥有9500多万党员,党的价值观引领党的发展,关乎党的生存。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形势,需要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价值观建设的历史经验,知道中国共产党从哪里走来,明确未来中国共产党将走向哪里以及中国共产党的价值目标和价值选择。

1中国共产党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党价值观开始形成。中国共产党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对马克思主义深厚理论的积淀,又有对本国国情的洞悉与了解。马克思没有对价值观进行过专门的论述,但马克思诸多著作和文章正是马克思价值观思想的体现,下面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唯物史观和世界史观来阐述中国共产党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基础。

1.1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价值观的理论前提,“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1]。社会历史自始至终贯穿着实践,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社会实践,人类在实践中发展和检验理论。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要到中国的社会实践中去找寻根源,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积贫积弱,民不聊生,中国的仁人志士进行了无数次的求索,不断碰壁。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与解放,毫无疑问,这给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刻上了深深地烙印,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正是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形成的,离开社会实践就不会产生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

1.2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中国共产党坚持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科学的理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以唯物史观作为基础,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党的历史上,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曾经给党带来巨大的损失,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绝处逢生,最终迎来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以唯物史观作为基本的立场,与唯心史观作坚决的斗争,形成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唯物史观是中国共产党价值观的哲学基础,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中国共产党价值观必将带领中国走向辉煌的未来。

1.3马克思主义世界史观

马克思总是用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认识世界。联系当今的全球化趋势,可以看到,马克思的预言仍具有现实意义。人类的发展最终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冲破狭隘的民族、地域界限,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如何把握世界性与民族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关系问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顺势而为,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为解决时代之问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2中国共产党百年价值观演变的历史逻辑

中国共产党百年价值观发展的历程正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发展历程的反映,从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介绍中国共产党百年价值观发展的核心思想。  

2.1中国共产党价值观的探索和形成时期1921-1949)

这一时期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为人民谋幸福、实现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价值观的核心思想围绕“实现民族的独立与解放”进行建设。党的一大确定了党的政治纲领,旗帜鲜明地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共产党的奋斗目标。这一历史时期,毛泽东提出要坚持“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价值观中国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前提,共产党员注重从实际出发,运用马列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解决中国革命面临的问题,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有过精辟的论述,这些论述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又符合中国国情,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价值观的重要成果。在这一价值观思想的指引下,经过28年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获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系列思想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价值观建设提供了新方法。

2.2中国共产党价值观的发展与曲折时期1949年-1978

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人民的幸福和国家的富强,价值观的核心思想围绕“国富民强”进行建设。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经济基础非常薄弱,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戮力同心,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一切欣欣向荣,充满生机与活力,但同时,国家也面临许多困难与考验,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得以巩固,这一时期党领导人民取得一系列成就,成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出现了失误,中国共产党面对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建设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坚持真理,积极实践,正确评价历史,成为这一时期党的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2.3中国共产党价值观的丰富与繁荣时期1978年至2012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取得伟大成就,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建设现代化强国,价值观的核心思想围绕“现代化强国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建设。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三个有利于”标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等新思想、新观点,开创了中国共产党价值观建设的伟大工程;江泽民围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问题,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导向,为丰富中国共产党价值观内容作出了新的贡献;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根据国内国际发展形势,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为中国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总体上看,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有了创造性的发展,开拓了新境界,取得一系列新成果。

2.4中国共产党价值观的传承与创新时期2012年至今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价值观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依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提出许多新理论,指导社会实践,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更加辉煌的伟大成就。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2]这是中国共产党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之下,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的以资本增值为主要目标的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价值观立足中国,又放眼世界,提倡“天下大同”“民胞物与”“美美与共”等价值理念,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全球疫情暴发以来,中国人民携手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共同抗击疫情,取得显著成绩,中国共产党价值观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发展。

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价值观建设面临的挑战

3.1从国际社会看中国共产党价值观建设面临的挑战

全球化的影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形势严峻、文化冲突加剧等因素影响共产党价值观的建设。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贸易的繁荣,世界各国人民从中受益,同时也带来不少的问题和弊端,少数国家面对国内治理的问题,把责任归咎为经济全球化,归咎于其他国家,致使全球经济问题越来越严重,陷入衰退陷阱,经济的问题引发了其他问题,部分国家无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将本国文化与社会制度视为“普世价值”,对别国社会制度、人权发展状况等进行指责与攻击,严重干涉他国内政,试图将自己的社会制度与历史文化强加于人,同时,敌视他国的发展进步,部分西方国家不能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发展国家的崛起,将发展中国家视为挑战自身霸权的战略竞争对手,想方设法遏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在各种领域对其进行打压。

目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多样、更隐蔽。首先,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一些西方培养起来的政治上反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知识分子,大肆宣扬西方的“自由民主”“宪政”等资本主义思潮,采取多种手段冲击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恶劣。其次,西方在全球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冲击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西方通过语言和教育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少数年轻人容易被西方的生活方式和“自由民主”迷惑,理想迷失、信念动摇。再次,西方国家利用宗教,挑动民族之间的对立,企图制造分裂,宗教渗透对国家团结统一造成了威胁。

3.2从国内发展实际看中国共产党价值观建设面临的挑战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面临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以及外部环境的考验,诸多问题交错复杂,如何实现全体人民高质量的共同富裕,如何让人民满意,这对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重大考验,解决好人民最关切的现实问题,如教育、医疗、住房等,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决从严治党,铲除各种不正之风,国家内部的稳定与发展是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的保障,这和中国共产党价值观建设密切相关。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任何一种文化的魅力,都由其价值观彰显出来,中国共产党价值观也是由其文化体现出来。当前,中国共产党价值观建设面临挑战。首先,党内仍有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缺失,有些党员干部严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背离党的宗旨和要求,忘记党的初心和使命,新的历史时期,如何经受住“四大考验”,避免“四种危险”,是价值观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其次,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后疫情时代,社会正在进行深刻的变革和调整,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及时回应人民关切,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形成许多新理论,这些具有创新性和创造性的新理论正是中国共产党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世界风云变幻,未来,中国共产党如何持续进行理论创新,回应人民关切,同时彰显大国的责任与担当,这是对中国共产党价值观建设的挑战。

4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价值观建设的启示

4.1立足社会实践

在实践中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将改造世界作为己任,早在中国共产党创立前夕,毛泽东就在《在新民学会长沙会员大会上的发言》中提出:“改造中国与世界”[3]的价值目标,强调“中国问题本来是世界的问题”[4],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的哲学基础是唯物史观和世界史观。毛泽东区分了改良和改造,认为改良拯救不了积重难返的中国,中国的光明未来只有依靠改造才能实现,表明了他坚决彻底革命的精神,他把改造中国与改造世界联系起来,正确地认识世界,用世界眼光观察中国情况,并指明,人要按照自己的利益和需要去改造客观世界,使物质世界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服务。为此,就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获得客观真理,毛泽东正是在认识世界、认识中国的过程中,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可以说,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创造价值世界是统一的。

4.2坚持人民至上

人民群众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创造价值世界的实践中起着主导作用。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至今,就将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将党的命运和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同的时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国情的变化,赋予“人民至上”更加丰富的内涵。早在1925年,毛泽东为《政治周报》写的发刊词里明确提出:“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5]的观点。习近平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为人民服务是每一位共产党员的价值取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要求。新时代党的建设目标的核心仍然是以人民为中心,党的宗旨就是党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坚持人民中心论,与党的宗旨是一致的,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大量实践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符合时代特征,符合人民利益,是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的科学体系和价值体系的有机统一,这一最新思想作为价值体系就是党的价值观的基础。

4.3加强思想教育

毛泽东认为,做好思想教育,才能赢得伟大斗争的胜利,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做不好,影响统一战线的形成,党的政治任务将无法实现。习近平多次强调党的教育问题:“党员、干部要多学党史、新中国史。” [6]党内的价值观教育是党内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的内容。在新形势下必须探索和创造出党内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方式和方法。2019年党的“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教育就是对党的价值观建设的新探索。2020年至今的“党史学习”教育,在全社会范围开展宣讲,习近平指出:“要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7]这就需要人们学习了解党的历史,从历史中感悟精神,从历史中总结经验。不同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根据时代发展变化,常抓常新,不断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全新的内涵。

4.4加强制度建设

政党的制度是政党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政党的价值观通过政党的各项制度、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及其实施展现出来。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党的制度建设问题进行过探索,并制定一系列的党内法规和重大政治原则,如民主集中制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为中国共产党从制度方面加强党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进入新时代,党的制度建设从来没有停止过,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站在时代的高度,针对党的制度建设,不断推陈出新,将党的制度建设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用制度管党,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5结语

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历程,总结百年历程中党的价值观的发展演变,从中国共产党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百年价值观演变的历史逻辑和价值观建设对党的建设的意义等方面,“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8]启示我们党在未来的建设中既要立足社会实践,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还不能放松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要有好的制度,在面对复杂的内外形势时,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页。

[2]《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2日 01 版。

[3][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

[5]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页。

[6]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的讲话》,2019年9月16日至18日。

[7]习近平:《在福建考察时的讲话》,2021年3月25日。

[8]《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2日 01 版。

作者简介:朱玉芹,1978年11月,女,汉族,云南宣威,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云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2J1314;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队伍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2J1324;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价值观建设视域下的高校舆论引导研究”,项目编号2022J0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