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防护机制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后疫情时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防护机制探索

何慧

皖江工学院 安徽马鞍山 243000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心理健康辅导不仅是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广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培养出全面健康发展的新时代接班人,国家相关部门联合制定并印发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文件,全国各高校在此指导下积极进行相关工作,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了更多方面的影响,近年来大学生极端事件时有发生,这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策略的完善提出了更高要求。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

引言

后疫情时代,大学生不仅需要身体上的“严防控”,更需要心理上的“有效导”,尽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相比于疫情爆发期间有了一定的好转,但仍然存在特定的心理问题,为全面了解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心理状态、行为以及学业方面的需求,为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的心理服务提供依据与支撑。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迅速,积极吸收国内外先进教育经验,高校也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处于一个比较关键的时期,在年龄上他们属于成年人,但由于没有在社会上锻炼过,缺乏经验,因此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也会出现迷茫时刻,高校有必要针对大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即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业、未来就业、人际交往等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类型繁多,而且每个人自我调节能力不同,有的大学生可以自我调节将问题解决掉,有的可能越陷越深。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针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解决方式。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健康的定义包括身体与心理健康并重原则。“健康中国2030”纲要已经在我国初步实施,人们追求身体健康的同时也高度关注心理健康问题。高校大学生作为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支柱性人才,在接受知识哺育的条件下,还要充分考虑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大学期间正处于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面对情感、人际关系、自身隐秘性等问题,在得不到正确心理健康疏导的情况下往往会走向错误的道路上。过去由于缺乏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高校跳楼轻生事件、马加爵杀人事件、药家鑫事件、复旦大学投毒等惨案时有发生,归根到底是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失问题所导致。当前“健康中国2030”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相结合正处于起步阶段,教育部最初在上海各大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并取得效果显著。

三、后疫情时代高校学生心理防护措施

(一)组建高质量心理健康教师专业队伍

在后疫情时代,出现心理“疑难杂症”的学生可能会在原有的基础上陡增,高校要未雨绸缪、统筹谋划,牵头组织“以心理专家为主干,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业教师为依托”的心理教育工作小组,充分调动校内外教师的积极性,组建一支专兼结合、双向促进的高质量心理帮扶团队,为有需要的大学生提供心理干预与疏导。心理专业教师不仅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聚焦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定期具有针对性地发布心理健康的相关文章,为大学生提供心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并及时跟踪,定期回访,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后疫情期间的学习与生活。而且,心理专业教师就后疫情阶段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思想政治类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明确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种类、相应的症状及背后的原因,帮助他们快速识别学生的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专兼职辅导员队伍充分利用心理危机预警网格,将疫情信息与防控要求及时传达给学生,并建立“日报告、零报告”机制,及时上报潜在或显著的危机信号。通过走访宿舍、谈心谈话、心理沙龙等方式,及时摸排了解学生心理需求和动态,重点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身体状况、学习状况和人际交往状况,抓住先机,对症下药。

(二)重视情感教育的特殊效应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融入不同的教育环境中,构建新型的教育体系,并且重视对学生情感教育的重视程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校所开展的思政教育工作中,另一方面还有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因此学校需要加强对这一问题重视程度,通过增强情感教育特殊效应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中存在着情感教育缺失和弱化的问题,尤其是在面对学生深层次的理想信念问题往往存在着形式化的教育模式,无法更加细致性地开展实际的教育工作,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因此相关学校须要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教育内涵,落实人性化的教育理念,以尊重学生为主要的前提的教育模式,丰富学生当前的学习情感,以此来保证实际教育效果的提高。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心理卫生宣传活动,使学生能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掌握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并且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时,能够积极地寻求教师和专业人员的帮助,解决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能够得到全面的增强。在班级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将团体咨询和障碍性心理咨询进行相互的结合,为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服务。在实际服务之前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所存在问题,提高后续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从而为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需要逐渐的渗透有关思政教育方面的理念,逐渐地深化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容的理解,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主,不断丰富就能参与到学习情境中的情感,逐渐提高课堂教育的效果,帮助学生健康发展。

(三)营造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高校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都是在校大学生。高校开展一切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育人”“育心”,使大学生养成积极阳光的心理,掌握专业技能。教师需营造出一种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主动加入教学过程,增强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疑点、表达观念,使教师和学生保持一种平等的关系,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现在很多教师利用分组研讨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价值,一起探讨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方案,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为学生日后走向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尽管我国疫情形势持续向好进入了后疫情时代,但心理防疫依然任重而道远。学校要立足心理健康的原则,以完善心理筛查与预警机制为前提,以科学可行的工作方案为准绳,以校内外专业人员的力量为抓手,加强与家庭的沟通合作,借助宣传渠道媒介,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宣传教育,以大学生心理帮扶与重建为重点,将心理干预与预防作为共同目标。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建筑一道牢固的防线,将心理“疑难杂症”排除在外,为大学生心理抗疫夯实牢靠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俞奇.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讨[J].山西青年,2019(24):151.

[2]刘微.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家庭生活指南,2019(12):256.

[3]赵怡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探索[J].商业故事,2018(03):70.

[4]张炼.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高教学刊,2018(02):173-175.

[5]韩春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路径[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1):248-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