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民族声乐演唱方法的继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浅谈我国民族声乐演唱方法的继承

金文昊,周佳琪 ,赵海鹏

黑河学院

摘要:民族声乐想要得到长久的发展,其演唱的方法与技巧就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地吸收各种声乐的精华,并结合自身的特点来进行优化。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经过几代音乐人的努力,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歌唱体系,但目前声乐领域出现的 “千人一腔”现象,需要我们回归过去,放眼国际。本文通过解析民族声乐演唱方法的改进与变革,展望一下我国民族声乐的未来。

关键词:民族声乐;演唱方法;继承发展

一种艺术形式想要长久地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要不断地从周围汲取养分。具体来说,民族声乐演唱方法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汲取营养,一方面是从内在来寻找,也就是我国其他的声乐演唱方法;另一方面是通过外在来寻找,比如西洋声乐的演唱方法。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出发,详细讲述民族声乐演唱技法的变迁。

一、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对中国传统戏曲声乐的借鉴

近年来,在民族声乐界出现了歌唱家演唱风格单一,情感表达不够细腻等问题,致使人们逐渐意识到中国传统戏曲、曲艺艺术对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重要性,向戏曲声乐学习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一)传统戏曲声乐中以情为核心的润腔技法

润腔的形式多种多样,它主要是运用上下倚音、复倚音、颤音等方法,在歌唱中使曲调的音高和字音的声调保持相应的一致性,从而增加其鲜明的艺术风格。”可见润腔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所特有的,它依据歌词内容、歌词语言的语气对声腔进行装饰,这于西方声乐艺术中华彩和加花的意义不同。它是演唱中国民族音乐独特的处理方法,也是体现中国民族音乐风格必不可少的技巧。语言是歌唱的基础,通过清晰地咬字吐字,以及对每个音加以修饰才能够塑造出成功的声音形象。彭丽媛将每个字的字头、字腹、字尾演绎的非常清晰,情绪激昂时,音色明亮。在表示悲痛时,大量使用哭腔,将音乐层次演绎的淋漓尽致。

(二)中国传统戏曲声乐中的吐字咬字

无论何种演唱形式,清晰地咬字是表达歌曲内容的重要手段。而现在许多声乐学习者只注重声乐演唱技巧的训练,忽视咬字吐字的清晰度,会极大地损害了中国民族歌曲的艺术表现力。中国传统戏曲非常重视字音的清晰,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唱字技巧:出字,归韵,收声;形成了“以字行腔,字正腔圆”的审美原则。这些方法和理论对今天的民族声乐演唱方法仍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三)中国传统戏曲声乐中的形体表演

我国各地的戏曲都有一套自己的表演程式,它们都追求唱和演的结合,这样不仅满足了观众的听觉需求,还调动了观众的视觉体验。恰当的形体表演可以使情感表现和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形象,引起公众的共鸣。中国传统戏曲非常重视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经过老艺术家们的探索和积累,总结出了一套“手、眼、身、法、步”的表演程式,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我们民族声乐发展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但是在在民族声乐的长期发展中,忽视了形体表演的重要性,致使全国大多数歌唱家的演唱风格雷同,缺乏特色。因此,我们要加大对形体表演训练的重视,努力做到情感和身心的统一,形成自己独特的演绎风格。

二、传统戏曲声乐对于民族声乐的启发

(一)传统戏曲中的咬字

中国的传统戏曲中,咬字发音是基本功之一,具体来说,主要是四个方面的训练。第一是“咬字”,要求舌头、上下唇、喉咙都要进行有效的联动,嘴型一定要摆对,吐字的时候要有一种“咬住字”的感觉,不能模糊不清,一带而过。当然,咬字的时候力度也不能太大,会降低嘴部的灵活性,不利于演唱,要先软与硬之间寻找到一个巧妙的平衡点。第二是“吐出”,演唱的时候每个字都是通过气息的调用自内而外发出,而不是仅仅通过声带的挤压,吐出字符的时候要有爆发力,力度要大,同时嘴部的变化要准确而灵活,这样才能保证声音在强弱程度上的统一。第三是“走字”,简单来说就是说话吐字要流畅,不能因为一个字的发音而影响到后面的演唱,在实际的演唱中,民族声乐的表演者往往会注重一些平时比较容易出错的字的发音,而短暂的造成一种停顿感,这对于音乐整体的表现是十分不利的。最后是“收字”,讲究的清晰、快速、有力度,收字要快,不能占据下个音符的空间,要连贯而流畅,有些音乐表演中最后的收声不是戛然而止的,而是逐渐减弱的形式,这就要求收字的时候声音要稳,要求气息进行强而有力的支撑,不能在收字的过程中造成嘴型的变化。影响演出的效果。

(二)传统戏曲中形体表现形式的启发

在民族声乐的演唱中,“演”和“唱”都是十分重要的,在民族音乐的演绎中,观众不光是要享受到听觉上的愉悦,在视觉上同样也想得到更好的冲击。而民族声乐的表演往往比较刻板,由于民族表演的表演形式以端正、大气为主体,这就使得演唱者不能进行一些夸张的肢体动作或者是加入一些舞蹈,往往只能是进行一些简单的手部挥动以及扭头。这对于升华音乐主体,刻画人物形象都是不利的。而传统的戏曲表演,讲究的是“手、眼、身、法、步”的结合,这正是民族声乐所需要的东西,既然不能进行肢体上的大幅动作,就另辟蹊径,通过对于眼神、身段、站姿的训练来提高表演效果。明亮的双眸,得体的站姿,以及身段上的小幅变化都能在不知不觉间刻画出生动的音乐形象,也让音乐更具感染力。

结论

中国民族声乐自产生以来,经历了很多挫折,但在人们的不断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面对如今民族声乐中出现的“千人一面,千人一腔”的现象,我们需要在继承中国优秀的戏曲演唱方法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的美声演唱方法。但要把握度,既不能一致排外,也不能“全盘西化”。我们需要寻求适合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演唱方法,使我国的民族声乐既能满足民族大众的审美需求,又能走出国门影响世界。

参考文献

[1]杨坤. 西藏当代声乐艺术研究[D].西藏大学,2020.

[2]黄茜. 我国民族声乐“演唱多样性”实践与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8.

[3]王改立. 20世纪以来民族声乐对戏曲艺术的继承和发展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

[4]梁小成. 2000—2010年间民族声乐理论研究文献综述[D].武汉音乐学院,2012.